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National Materials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Data Center
中文 | Eng 数据审核 登录 反馈

数据类型关键词关键词来源更新时间
材料

在本项目资助下研发的一款新型的可降解医用锌合金材料

新型全降解锌合金血管支架研发及其临床应用基础研究 2023-02-14
材料

自己设计焊材成分。

采用真空感应熔炼技术冶炼三种不同V含量的25 kg的合金钢锭,对其进行扒皮和切冒口处理后,将其放在热处理炉内进行1100 ℃保温1 h处理,之后将其锻造成直径45 mm的圆棒。将圆棒在(1120±20) ℃温度下保温1 h,采用热连轧工艺轧制成直径8 mm的盘条。对盘条进行酸洗,经多次拉拔处理后得到直径1.23 mm中间丝,对直径1.23 mm中间丝表面进行镀铜,并对镀好Cu的焊丝进行表面处理,最后,经过抛光拉拔后得到直径1.2 mm镀铜焊丝。采用TA 1400焊接机器人进行熔化极气体保护焊,每焊完一道都需打磨表面,一共焊接三层九道。焊接电流200-250 A,焊接电压25-28 V,焊接速度300 mm/min,保护气体为80%Ar+20%CO2,道间温度80–110 ℃,预热温度60-80 ℃,气体流量20 L/min。

采用钨极氩弧焊工艺(TIG),焊接电流为180A,焊接电压为14V,钨极尺寸为3.2mm,Ar气流量为15L/min,焊接速度为0.1m/min,送丝速度为1.0m/min,层间温度100-200℃。

高强度、大规格、易焊接海洋工程用钢及应用-高强度海洋工程用钢特厚钢板强韧化机理及性能均匀性控制技术数据集 2021-12-02
材料

通过实验室的试制、中试及大工业的试制,成功开发出了应用于工业大生产的厚度从14mm-80mm的钢板的化学成分体系、热轧及热处理工艺。生产的钢屈服强度≥690MPa、延伸率≥18%、室温屈强比<0.85,-40℃低温韧性≥69J、屈服强度(600℃)≥2/3屈服强度(室温)。化学成分设计采用低C高Cu高Ni微合金设计体系,添加适量Cr、Mo、NB、V、Ti等。采取2阶轧制的工艺,轧后的开冷温度控制在700℃能够获得以板条贝氏体(LB)为主的热轧组织。通过临界回火的热处工艺获得逆转变奥氏体,足够含量的合金在奥氏体中的富集使得部分奥氏体能够稳定到室温,稳定约8%的残余奥氏体(RA),其余部分逆转变奥氏体在回火空冷过程中则转变为粒状的贝氏体(GB)组织,形成LB+GB+RA的多相组织。LB为组织中的硬相,而GB+RA为组织中的软相,能有效降低钢的屈強比,而RA的存在能使得韧性及塑性都大大提高。进一步通过400℃的低温回火钢能再次提高钢的屈服强度及延伸率,同时还能保持较低的屈強比。通过临界回火处理能获得的残余奥氏体组织不仅室温下能提高钢的塑韧性,而且在高温拉伸过程中分解,析出纳米渗碳体颗粒能提高钢的耐火性能。

建筑结构用抗震耐蚀耐火钢-多场耦合服役环境下抗震耐蚀耐火钢的材料设计理论研究数据集 2021-12-02
材料

通过实验室的试制、中试及大工业的试制,成功开发出了应用于工业大生产的厚度从14mm-80mm的钢板的化学成分体系、热轧及热处理工艺。生产的钢屈服强度≥690MPa、延伸率≥18%、室温屈强比<0.85,-40℃低温韧性≥69J、屈服强度(600℃)≥2/3屈服强度(室温)。化学成分设计采用低C高Cu高Ni微合金设计体系,添加适量Cr、Mo、NB、V、Ti等。采取2阶轧制的工艺,轧后的开冷温度控制在700℃能够获得以板条贝氏体(LB)为主的热轧组织。通过临界回火的热处工艺获得逆转变奥氏体,足够含量的合金在奥氏体中的富集使得部分奥氏体能够稳定到室温,稳定约8%的残余奥氏体(RA),其余部分逆转变奥氏体在回火空冷过程中则转变为粒状的贝氏体(GB)组织,形成LB+GB+RA的多相组织。LB为组织中的硬相,而GB+RA为组织中的软相,能有效降低钢的屈強比,而RA的存在能使得韧性及塑性都大大提高。进一步通过400℃的低温回火钢能再次提高钢的屈服强度及延伸率,同时还能保持较低的屈強比。通过临界回火处理能获得的残余奥氏体组织不仅室温下能提高钢的塑韧性,而且在高温拉伸过程中分解,析出纳米渗碳体颗粒能提高钢的耐火性能。

建筑结构用抗震耐蚀耐火钢-多场耦合服役环境下抗震耐蚀耐火钢的材料设计理论研究数据集 2021-12-02
材料

通过实验室的试制、中试及大工业的试制,成功开发出了应用于工业大生产的厚度从14mm-80mm的钢板的化学成分体系、热轧及热处理工艺。生产的钢屈服强度≥690MPa、延伸率≥18%、室温屈强比<0.85,-40℃低温韧性≥69J、屈服强度(600℃)≥2/3屈服强度(室温)。化学成分设计采用低C高Cu高Ni微合金设计体系,添加适量Cr、Mo、NB、V、Ti等。采取2阶轧制的工艺,轧后的开冷温度控制在700℃能够获得以板条贝氏体(LB)为主的热轧组织。通过临界回火的热处工艺获得逆转变奥氏体,足够含量的合金在奥氏体中的富集使得部分奥氏体能够稳定到室温,稳定约8%的残余奥氏体(RA),其余部分逆转变奥氏体在回火空冷过程中则转变为粒状的贝氏体(GB)组织,形成LB+GB+RA的多相组织。LB为组织中的硬相,而GB+RA为组织中的软相,能有效降低钢的屈強比,而RA的存在能使得韧性及塑性都大大提高。进一步通过400℃的低温回火钢能再次提高钢的屈服强度及延伸率,同时还能保持较低的屈強比。通过临界回火处理能获得的残余奥氏体组织不仅室温下能提高钢的塑韧性,而且在高温拉伸过程中分解,析出纳米渗碳体颗粒能提高钢的耐火性能。

建筑结构用抗震耐蚀耐火钢-多场耦合服役环境下抗震耐蚀耐火钢的材料设计理论研究数据集 2021-12-02
材料

通过实验室的试制、中试及大工业的试制,成功开发出了应用于工业大生产的厚度从14mm-80mm的钢板的化学成分体系、热轧及热处理工艺。生产的钢屈服强度≥690MPa、延伸率≥18%、室温屈强比<0.85,-40℃低温韧性≥69J、屈服强度(600℃)≥2/3屈服强度(室温)。化学成分设计采用低C高Cu高Ni微合金设计体系,添加适量Cr、Mo、NB、V、Ti等。采取2阶轧制的工艺,轧后的开冷温度控制在700℃能够获得以板条贝氏体(LB)为主的热轧组织。通过临界回火的热处工艺获得逆转变奥氏体,足够含量的合金在奥氏体中的富集使得部分奥氏体能够稳定到室温,稳定约8%的残余奥氏体(RA),其余部分逆转变奥氏体在回火空冷过程中则转变为粒状的贝氏体(GB)组织,形成LB+GB+RA的多相组织。LB为组织中的硬相,而GB+RA为组织中的软相,能有效降低钢的屈強比,而RA的存在能使得韧性及塑性都大大提高。进一步通过400℃的低温回火钢能再次提高钢的屈服强度及延伸率,同时还能保持较低的屈強比。通过临界回火处理能获得的残余奥氏体组织不仅室温下能提高钢的塑韧性,而且在高温拉伸过程中分解,析出纳米渗碳体颗粒能提高钢的耐火性能。

建筑结构用抗震耐蚀耐火钢-多场耦合服役环境下抗震耐蚀耐火钢的材料设计理论研究数据集 2021-12-02
材料

通过实验室的试制、中试及大工业的试制,成功开发出了应用于工业大生产的厚度从14mm-80mm的钢板的化学成分体系、热轧及热处理工艺。生产的钢屈服强度≥690MPa、延伸率≥18%、室温屈强比<0.85,-40℃低温韧性≥69J、屈服强度(600℃)≥2/3屈服强度(室温)。化学成分设计采用低C高Cu高Ni微合金设计体系,添加适量Cr、Mo、NB、V、Ti等。采取2阶轧制的工艺,轧后的开冷温度控制在700℃能够获得以板条贝氏体(LB)为主的热轧组织。通过临界回火的热处工艺获得逆转变奥氏体,足够含量的合金在奥氏体中的富集使得部分奥氏体能够稳定到室温,稳定约8%的残余奥氏体(RA),其余部分逆转变奥氏体在回火空冷过程中则转变为粒状的贝氏体(GB)组织,形成LB+GB+RA的多相组织。LB为组织中的硬相,而GB+RA为组织中的软相,能有效降低钢的屈強比,而RA的存在能使得韧性及塑性都大大提高。进一步通过400℃的低温回火钢能再次提高钢的屈服强度及延伸率,同时还能保持较低的屈強比。通过临界回火处理能获得的残余奥氏体组织不仅室温下能提高钢的塑韧性,而且在高温拉伸过程中分解,析出纳米渗碳体颗粒能提高钢的耐火性能。

建筑结构用抗震耐蚀耐火钢-多场耦合服役环境下抗震耐蚀耐火钢的材料设计理论研究数据集 2021-12-02
材料

目前460MPa级钢采用TMCP工艺调控组织形态及比例,通过不同的轧制工艺得到不同的析出物类型,利用相间析出和贝氏体获得优异的耐火性能,多组织的强度差异降低屈强比,合理的成分体系提高耐蚀性能,综合调控,得到优异的抗震、耐蚀和耐火性能的耦合。

建筑结构用抗震耐蚀耐火钢-多场耦合服役环境下抗震耐蚀耐火钢的材料设计理论研究数据集 2021-12-02
材料

目前460MPa级钢采用TMCP工艺调控组织形态及比例,通过不同的轧制工艺得到不同的析出物类型,利用相间析出和贝氏体获得优异的耐火性能,多组织的强度差异降低屈强比,合理的成分体系提高耐蚀性能,综合调控,得到优异的抗震、耐蚀和耐火性能的耦合。

建筑结构用抗震耐蚀耐火钢-多场耦合服役环境下抗震耐蚀耐火钢的材料设计理论研究数据集 2021-12-02
材料

目前460MPa级钢采用TMCP工艺调控组织形态及比例,通过不同的轧制工艺得到不同的析出物类型,利用相间析出和贝氏体获得优异的耐火性能,多组织的强度差异降低屈强比,合理的成分体系提高耐蚀性能,综合调控,得到优异的抗震、耐蚀和耐火性能的耦合。

建筑结构用抗震耐蚀耐火钢-多场耦合服役环境下抗震耐蚀耐火钢的材料设计理论研究数据集 2021-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