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National Materials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Scientific Data Center
中文 | Eng 数据审核 登录 反馈
打捞沉船,只是卖“废铁”吗?NO!
2019-02-20 15:39:06 作者:本网整理 来源:网络、材料+等综合整理

    2月13日,二战时美国航母“大黄蜂”号残骸,在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附近大约1万7500英尺(约5334米)的深处被发现。搜索团队通过声纳技术,自动装置发现了船骸,然后借助拍摄到的图像进行了确认。

 

1.jpg

2.jpg

3.jpg

4.jpg

水下拍摄图像

 

    看到这样底色的图片,总会让我们恍然如梦,有一个耄耋老人,戴着一颗晶莹的宝石,缓缓朝我们走来。

 

5.jpg

泰坦尼克号

 

    片刻后,我们从梦中醒来,注意到了这艘船的名字:大黄蜂。大黄蜂?不是战斗机嘛……其实,它是二战中美军约克城级航空母舰的三号舰。它的大哥约克城号航空母舰,葬身于着名的中途岛海战,而它,于4个月之后,在圣克鲁兹海战中受到重创丧失行动能力,被友军发射鱼雷击沉。


    就像当年寻找泰坦尼克号一样,这些充满传奇故事的舰艇,早已成为一种情怀,虽然过了几十年,仍然散发着历史的醇香。


    如果说,美国人一直在寻找那些曾经纵横波涛的战舰,并试图打捞上来,是在追忆往昔,是在纪念英雄,是在教育后人……那么,中国近年来也经常寻找二战结束前的沉船,甚至还花大力气将其打捞上来,难道只是为了销售这些生锈的“废铁”?打捞这些二战沉船,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6.jpg

7.jpg

8.jpg

沉船打捞

 

    原因一:二战时期的这些军舰残骸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就像柏林墙上充满涂鸦的水泥块一样。


    原因二:这些饱经沧桑的“废铁”,恰恰是我国稀缺的“低背景钢”。目前,低背景钢的储量,比稀土还少。


    众所周知,在二战之后,美国苏联等国进行了许多次大气层内核试验,导致现在的钢材大多遭到了辐射的污染。所以在1945年之前生产的钢材就被称为低本底辐射钢,这些钢材能够广泛应用于医疗辐射屏蔽、航空航天传感器等高精尖领域,比稀土的价值都高。


    原因三:捞上来的军舰,还能够交给解放军科学院进行损害分析和评价,研究二战时期的鱼雷、航空炸弹等武器对数万吨级军舰的具体杀伤作用和杀伤机理,充实解放军海军的二战海军技术史资料库。


    原因四:中国的造船厂还能够根据已经公开的资料,将军舰修复,然后拖走给解放军海军当靶船。就可以像美国对待“美国”号航母一样,把各种压箱底的武器都使出来对准军舰狂轰滥炸,取得毁伤数据,然后再把它捞起来,拆了做低本地辐射钢,赚钱科研两不误。


    带你一起来了解低背景

 

    钢钢铁的种类在国标及国际标准中已有详尽的分类,无论“天上飞”用钢、“海里游”用钢、“地上跑”用钢,大至国家利器,小至民生日常用品,钢铁种类成千上万,精细又大全,那么低背景钢究竟是什么钢?小编带你来扒一扒“低背景钢”的背景故事。


    低本底钢又称低背景钢,指在1940年代第一代原子弹爆炸前生产的钢材。主要应用于如盖革计数器等精密设备。随着1945年广岛、长崎核轰炸,以及冷战早期全球大量核试验的进行,导致大气层中放射性同位素含量升高。而炼钢普遍方法又需要大量使用大气气体,会导致钴-60等放射性同位素沉积在钢铁中。


    “低背景钢”的背景

 

    维基百科中这样阐述:“低背景钢”(英文原称low-background steel),是指在1940年代和1950年代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前生产的任何钢。


    美国陆军于1945年7月16日在新墨西哥Trinty沙漠举行了人类史上首次核试,史称“三位一体核试”,1945年8月美国向广岛和长崎各投放了一颗原子弹。二战结束后,几个大国在冷战初期进行了核武器试验,世界各地的背景辐射水平都在上升。

 

9.jpg

美博物馆收藏广岛核爆炸照片

 

    现代钢被放射性核素污染,由于其出产运用了大气空气,低布景钢之所以称作低布景钢,是由于其没有遭到核污染。


    从1857年取得美国专利的空气吹炼炼钢法(Kelly-Bessemer),将生铁转化为了钢,到现在用纯氧替代空气的氧气碱性转炉炼钢法(BOS),这两种工艺都要运用大气气体,其简单遭到空气中微粒的污染。现在的空气带着放射性核素,如钴-60等,这些放射性核素会被沉积到钢中,使其具有弱小的放射性特征。


    1963年,即《部分制止核试验条约》公布之年,国际人类布景辐射水平达到了高于天然水平的0.15mSv/yr/年的峰值,但自那时以来,人为布景辐射指数下降到高于天然水平的0.005mSv/yr/年。但是,钴-60依然污染现代钢,由于它已经通过废钢供应链收回循环使用,还有如半衰期极长的的放射性核素碳-14等。


    “低背景钢”的应用传说

 

    “低背景钢”主要用于需要最高灵敏度的放射性核素检测装置中,如军用盖革计数器(一种专门探测辐射强度的记数仪器)、高级医疗器械(肺及全身扫描计数仪)、光子学设备、航空航天传感器等等,原因是用这些装置探测到放射性物质发出的辐射时,它们需要极低的辐射环境才能达到最佳灵敏度。

 

10.jpg
医学核磁共振

 

    美国能源部(DOE)位于科罗拉多州杰弗逊县戈尔德93号公路的紧急医疗机构,是冷战期间为防止苏联核武袭击建立的战略机构,其中身体计数室的墙壁、地板和天花板由二战前的钢铁建造,其使用战前钢材,是因为它的放射性低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创造的钢材(不受核放射影响),其中两个计数室由钢质船体构成,其中一个房间由旧货车车轮和车轴上的钢制成,基于身体计数设备的极端敏感性,DOE认为此屏蔽是必要的。此机构是冷战时期的产物,1997年已被美国政府列为国家历史景点名录。


    “低背景钢”的来源

 

    哪里可以得到低背景钢?或是哪里去找1945年前生产的钢材?低背景钢的主要来源是在三位一体核试验前建造的船只,如在苏格兰斯卡珀湾海底,大约有50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击沉的德国战列舰。


    在水下,把海洋沉船钢材拆开,刮掉生长缠绕多年的藤壶就可再使用。这些钢材在制造时没有暴露在原子时代的空气中,也没有被回收再与新的含有放射性物质的钢混合。


    虽然小批未受污染的钢材可以通过特殊工艺制造,其在空气中暴露量最小,但是成本会非常昂贵,而从1945年前战舰上回收的钢材很便宜。事实上,退役的美国战舰有大量的旧钢被再利用,例如1962废弃的印第安纳号战舰65吨的装甲板被伊利诺伊州va医院用作护罩,另有210吨进入犹他州医疗中心建造屏蔽室。


    曾有消息报道,一个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为了想屏蔽且不发射任何辐射,他们使用了从西班牙的圣伊格纳西奥号帆船上回收了铅镇流器,而该船已经躺在加勒比海底部450年了!


    有报道曾指出,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NASA)在旅行者航天器(1977年发射)中使用了一些从海底打捞上来的德国战舰的钢材,吊诡的是,NASA公开表示它无法确认德国舰队的钢铁是否进入太空。

 

11.jpg


    “低背景钢”的现代剖析

 

    在人类科技发达已能在太空行走的今天,使用“低背景钢”的概念及场景或是时代的产物,或是特定使用场景的需求。也或现只存在于电影情节,或只是个孤立的标题。


    1975年后,核试验已转移到地下,虽然辐射不消除向空气中排放,但已经大大减少,就连被美国评为流氓国家的朝鲜,近几年的核试验也转为地下进行,而且自各种条约禁止核武器试验以来,加上核技术的飞速发达,及一些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短,空气中的背景辐射一直在减少。


    钴-60的半衰期为5.26年,这意味着钢本身的放射性越来越低(1945年起的钴-60将达到原始水平的0.008%),新的BOS炼钢技术也使钢暴露在空气中的杂质不断减少。

 

12.jpg
日本福岛核泄漏后的人体检查

 

    在人类都渴望地球一直和平相处,没有核试验,更没有核战争的年代,最终,对“低背景钢”的需求希望只是一种记忆。

 

 

更多关于材料方面、材料腐蚀控制、材料科普等方面的国内外最新动态,我们网站会不断更新。希望大家一直关注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http://www.ecorr.org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关于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是科技部直属事业单位,致力于推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开放共享,其主要职责是: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和基础性工作;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发展战略、规范标准、管理方式、运行状况和问题的研究,以及国际合作与宣传、培训等工作;承担科技基础条件门户系统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参与对在建和已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的考核评估和运行监督工作。

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相关网站


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极地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计量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