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点赞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改革策略
2018-11-20 12:16:31
作者:本网整理 来源:科袖网
11月16日,Science 发表题为《Reform and cooperation in China》社论(以下简称社论),称赞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改革策略。
自198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成立以来,因为中国的快速转型,成为全球科研的重要参与者。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SFC)的资助预算从最初的8000万增长到280.4亿人民币。
现在,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李静海的领导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就其未来进行了磋商。为促进国际对话,今年9月5日至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召集了欧洲15个资助机构的代表,征求对拟议改革的反馈意见,并在巴黎召开了“新时代科学基金资助战略与政策”国际研讨会。会上,李静海以《科学新范式下的科学资助机构》为题做了主旨发言,向与会代表介绍了自然科学基金委新时代改革方案和战略举措。
社论称,国际其他科学资助机构一致评价,上述举措正是围绕“科学卓越(scientific excellence)”的目标。
在近期中国政府重组过程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隶属于科技部,这让大众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独立性表示担忧。自从宣布重组以来,人们一直在猜测可能发生的变化,但在巴黎公布改革纲要之前,几乎没有提供任何细节。在这种情况下,传达的信息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将保持其应有的独立性。
此前在今年6月举行的第八届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上,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新时期科学基金资助导向,即“鼓励探索,突出原创;聚焦前沿,独辟蹊径;需求牵引,突破瓶颈;共性导向,交叉融通”。
其中,“鼓励探索,突出原创”旨在让新思想及时得到支持,鼓励源于科学家灵感的自由探索,强调首创性,使科学基金成为新思想的孵化器;“聚焦前沿,独辟蹊径”旨在扩展新的科学前沿,强调开创性和引领性,使科学基金成为科学前沿的牵引器;“需求牵引,突破瓶颈”旨在破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科学问题,使科学基金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驱动器;“共性导向,交叉融通”旨在以共性科学问题为导向,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使科学基金成为人类知识的倍增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进行的改革反映了科学的变化:改变全球科学景观,跨学科的重要性,应用和基础研究的结合,以及研究与创新之间的相互作用。
社论将其总结为自然科学基金的四个资助类别,即好奇心驱动的研究、科学前沿问题的研究、经济社会所需的研究及应对重大挑战的跨学科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正在考虑一个特殊部门,其任务涉及各个学科。所有资助机构都指出了将“科学卓越”作为主导标准的挑战。
“全球科学格局变化,跨学科研究凸显重要性,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相辅相成——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改革反映了科学研究范式的这些深刻变化。”社论评价。
据此前消息,2018年自然科学基金委将重点研究论证三方面改革方案。
● 一是提出以交叉融合为特征的学科布局方案。
这要求科学基金的学科布局既要涵盖不同层次的知识,也要将知识体系的结构与国家各领域重大需求相融通,解决学科相互隔离等阻碍创新的问题。
● 二是研究制定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的“智能化评审系统建设方案”,为未来全面推进项目评审智能化提供支撑。
● 三是研究探索“负责任+计贡献”的同行评议工作机制。评审工作要计入专家贡献,进一步引导和激励评审专家负责任开展项目评审,从根本上保障科学基金同行评议质量。
社论对上述三方面改革方案作出了一一评价。
首先,找到合适的专家去评审跨学科的申请具有挑战性。“自然科学基金委正在考虑筹建一个负责跨学科工作的新部门。”
第二,对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然科学基金有望从大数据基础、专家知识系统、精准匹配等多方面作出部署。
第三,按评审专家责任、信用和贡献为基础的新评议机制,旨在避免非学术的偏见和利益冲突。此外还指出,在国际合作项目的评议中,还需要各国开展多边交流,避免程序上的冲突。
社论还引用了清华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邱勇的评价,认为这项改革对中国的科学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作为科学家我将全力支持这项改革”。
对于欧洲机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改革为其自身未来发展以及与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合作提供了灵感。资助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具有加强国际科学的巨大潜力。在全球范围内共同筹集资金并开展科学研究非常需要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巴黎会议上所提的开放空间。
更多关于材料方面、材料腐蚀控制、材料科普等方面的国内外最新动态,我们网站会不断更新。希望大家一直关注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http://www.ecorr.org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