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National Materials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Scientific Data Center
中文 | Eng 数据审核 登录 反馈
学术期刊发展的新机遇——职称制度改革对学术期刊的影响
2017-12-01 09:55:32 作者:张泽青,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来源:《编辑之友》2017年第10期

   1.jpg

 

    2017年1月8日,新华社发出通稿: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文件”)。“文件”提到,职称改革重点改革“唯论文、唯资历、唯学历”的职称评定制度。在现行的职称评定制度施行多年之后,有关部门发现了这一制度存在的一些弊病。自2015年以来,陆续有一些中央和地方的主管部门出台了政策,调整了本行业、本地区职称评定的条件。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大多数省份和一些评定职称的“重灾区”仍没有动静。中办、国办联合印发的这个文件,是落实习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有力举措。“文件”从国家政策的层面提出了对现行职称制度进行改革的具体要求,从根本上解决了全国目前在职称评定方面急需解决的问题,并将会对前几十年职称评定中不合理因素导致的下游产业链之一的学术期刊的诸多问题产生影响。


    学术期刊将会对所发论文进行更加严格的审核

 

    “文件”指出:“对通过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等违纪违规行为取得的职称,一律予以撤销。”对学术造假实行“一票否决”,这是对发表学术论文的作者的严格要求,也同样是对学术期刊的要求。试想,如果一本期刊所发学术论文被发现有相当数量质量不高,或存在抄袭、造假等学术不端问题,这本期刊的稿源就会越来越少、质量会越来越差。所以,学术期刊对论文的内容须严格把关审核,尽量保证期刊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不出现上述问题。


    目前很多学术期刊都使用“知网”“万方数据”等开发的期刊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对收到的稿件进行检测。与此同时,广大读者也对学术期刊发表的文章进行检测,这些年已有不少名校、名人的抄袭、造假论文被曝光,有的由被抄袭的作者发现,有的被认真研究学问的读者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家职称制度的改革,更多被收录在各种学术论文数据库中的造假论文将会被发现,通过论文造假而获得学位、职称的人将会被追究,并依法依规撤销其学位和职称,而发表大量造假论文的期刊也将面临不断撤稿、诚信度下降、来稿量不断减少的困境。所以,从现在起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稿件的审核与严格把关,不失为亡羊补牢之举。


    某些行业的学术期刊将面临“无米下锅”的局面

 

    “文件”指出:“初级、中级职称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的专业不再进行相应的职称评审或认定。”也就是说,过去一些要评初级、中级职称的有发表论文要求的专业,今后只要参加全国性的统考并取得合格的成绩,不必发表论文就可获得相应职称。这样一来,这类专业的学术期刊收到的稿件基本上就是要参评高级职称的作者的论文了,来稿的数量将会大大减少,当然质量会有所提高。过去为了满足本行业从业人员和高校师生评职称、拿学位必须发表论文的需求,各行各业的学术期刊总有供不应求的趋势,现在国家政策发生变化,某些行业的学术期刊将面临“无米下锅”的局面。一些发表低端论文的期刊必须未雨绸缪,或尽快提高学术水平,尽量发表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或及时调整期刊的业务范围,不在一棵树上吊死。相信随着国家职称改革步伐的加快,今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行业采取“以考代评”的方式来解决初级、中级职称的评定问题。所以,相关领域的学术期刊应当早做准备。其实,初级、中级职称的科研人员,并非产生科研成果的主力,要求在校学生和各行业初级、中级职称的人必须发表论文就是不科学、不合理的。不合理的政策导致大量的低水平“学术论文”充斥在大量的学术期刊上,不但浪费了宝贵的期刊资源,也降低了国家学术期刊的整体水平,以致出现了为数不少的作者的学术不端行为以及社会上灰色的论文产业链等败坏学术风气、跌破道德底线等非正常现象。


    论文甄别、评价机构将逐步取代期刊评价机构

 

    与“核心期刊”概念被异化的原因相同,不管职称评定制度如何改革,具体工作还是要各单位的人事部门来操作,要求人事部门干部具备评价学术论文的水平和质量的能力,明显是不现实的。过去职称评定部门依靠“核心期刊”“SCI”之类的名单,只要发表在其认可的期刊名单上的论文,就是优秀的论文,作者就可获得职称。听起来很荒诞,但这么多年许多单位的人事部门就是这么操作的,毕竟这种办法要比请本单位或外单位的几位专家坐在一起评审论文要公平可靠一些,于是他们放心地把评价工作转移给了“核心期刊”的编辑。


    职称评定制度改革之后,过去唯论文、唯论文数量的局面将大大改观,转变为要求论文质量,即要求申请评职称的人员提供自己的代表作,此时可能每个人提交给评审委员会的论文都是发表在所谓“核心期刊”“SCI”期刊上的了。于是,对于论文的评价也就无法老调重弹,为对评审工作负责,对参评人员负责,保证评职称的工作公正、公平,必须对参评论文进行严格的审核,给予公正的评价。


    社会的需求必然导致相应的产业服务机构产生,在职称评审制度改革过程中,对于学术论文进行查重辨伪、质量评估的机构将应运而生。前者如知网、万方等机构已有比较成熟的操作模式,只要将服务对象由期刊编辑部变更为职称评审单位即可。后者实际上也已有一些单位在操作了,通过设计一些计量化的指标,确定一些评价论文的标准,然后按照这一标准对论文进行评价。


    这种论文评价的优势在于评价标准一致,由第三方操作,所有指标公开透明,保证了评价结果的可靠、可信。但也有不足之处,对于一些冷僻专业的论文,用他们的标准可能不好评价。


    总而言之,可能在几年之后,时下炙手可热的期刊评价机构和期刊评价活动会降温,而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论文查重辨伪机构和评价机构则会应运而生。


    这种机构须以强大的、海量的学术论文数据库为背景,有各行业权威人士的支持与肯定,须有被社会广泛认可的论文评价标准,最好能够被政府部门认可(是认可,不是指定),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提供有偿服务。这是一项创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事业,国外似乎没有可以借鉴的先例。


    学术期刊的页码将会大大增加

 

    “文件”指出:“推行代表作制度,重点考察研究成果和创作作品质量,淡化论文数量要求。”代表作制度可以说是“文件”的一大亮点,是人才评价机制科学发展、科学管理的明智举措。


    可以想象,今后科研人员不必为满足单位发表论文的数量要求去粗制滥造论文,不必把一篇论文分拆为几篇发表,也不必去抄袭、剽窃别人的作品等,而是转变为认真扎实地做好科研工作,精雕细刻地撰写自己的代表作。代表作制度可导致科研方式、论文写作方式发生很大的变化,使得科研工作和学术论文的写作真正回归其本来面目。


    既是“代表作”,就要保证质量,作者会精心写作,认真打磨,直到自己(包括导师)满意为止。而且代表作如果只有一两页纸的话,似乎也拿不出手,一定要尽量厚重、有质量、有分量,这样一来,投到学术期刊的代表作就会是比较长的文章、是重头稿件。作为应对措施,学术期刊也要及时增加页码,以适应这种变化。


    当然,在数字化时代,传统出版物也应当与时俱进,从技术操作层面来说,目前学术期刊出版数字版已不成问题,如果职称评定单位认可发表在期刊数字版上的论文可参评职称的话,传统学术期刊不但不必增加页码,甚至不必出版纸质期刊。实际上,这些年纸质学术期刊的发行量一直在下降,不是读者减少了,而是大家都到网上去搜索、阅读数字期刊了。传统的纸质学术期刊除了一些单位订购,就是提供给作者样刊,供他们参评职称之用。


    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受惠于代表作制度者,应是高质量的学术期刊。首先,作者的代表作如果能够发表在国内外公认的一流水平的学术期刊上,顺利通过职称评审就没什么问题了。


    可以预见,这个制度一旦开始实施,优秀学术期刊的来稿量必然会成倍地增长,刊物可优中选优,期刊的质量一定会不断提高。其次,习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要求将通过具体的制度逐步得到落实,大量的优秀论文将不再发表到外国的学术期刊上,而是发表在国内的刊物上,对于提升我国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具有积极的、重要的意义,是增强国民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再次,代表作制度实施后,粗制滥造、质量不高的学术论文的数量将会大大减少,倒逼现有的学术期刊必须规范编辑流程,严格选稿、审稿,努力提高刊物的质量,否则不但过去敞开口袋收取的版面费没有人缴纳了,连像样的稿件都可能收不到了。


    职称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优化学术期刊的结构

 

    职称制度的改革、代表作制度的实施,不但有利于优秀的学术期刊不断提高质量,更有利于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对现有的五六千种学术期刊进行洗牌,淘汰一批质量不高、定位不够准确、低水平重复的学术期刊,逐步优化学术期刊的结构。


    实施代表作制度,显然更有利于定位精准的专业学术期刊,而不利于刊发多学科文章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毕竟综合性的学术期刊在审核多学科专业文章来稿的能力方面不如定位精准的专业学术期刊有优势。为了生存发展,一部分综合性的学术期刊也将会重新定位,转型为精准定位的刊物。

 

更多关于材料方面、材料腐蚀控制、材料科普等方面的国内外最新动态,我们网站会不断更新。希望大家一直关注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http://www.ecorr.org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关于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是科技部直属事业单位,致力于推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开放共享,其主要职责是: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和基础性工作;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发展战略、规范标准、管理方式、运行状况和问题的研究,以及国际合作与宣传、培训等工作;承担科技基础条件门户系统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参与对在建和已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的考核评估和运行监督工作。

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相关网站


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极地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计量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