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National Materials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Scientific Data Center
中文 | Eng 数据审核 登录 反馈
中国学者也有了自己的学术期刊网络出版官方平台
2017-11-27 09:30:54 作者:本网整理 来源:央视网

 

 

    近日,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教育部正式对国内外公布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官方平台,《财政研究》、《国家科学评论》等近五百家中国学术期刊成为第一批合作出版单位。

 

13.jpg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的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2096-4188,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11-6037/Z,出版网站为中国知网。

 

    据了解,为了确保学术成果的首发权与快速传播,任何一篇投稿,一经编辑部录用和审定,无需确定其后在纸质刊物出版的时间和页码,通过电子杂志社审核,即可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也就是俗称的CAJ-N中以网络中英文首发方式面向全世界出版。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副总编辑、副总经理 肖宏:中国的社会科学有很大的成果,但是我们在世界上的话语权还比较小。实际上我们很多故事传不开,跟没有好的数字化平台有关系。网络首发平台是面向全世界的,用先进的网络技术,第一时间让论文呈现在世人面前,这种融合发展为我们的出版界找到了一条比较好的出路。

 

15.jpg

 

    学术竞争 成果过硬还要“首发快”

 

    科学研究领域,浩如烟海,一个研究方向,可能会有不分国籍不分地域的大量科学家和学者在同时研究,最后的结果属于谁,往往以论文公开发表的时间为准,因此常常出现辛勤付出多年却没有收到回报的事情。在1997年,有一位中国院士曾经发表过一篇呕心沥血的研究成果,在当年的诺贝尔奖评选中,因为美国的一位科学家的论文比这位中国院士早发表了一天,导致中国科学家与这次诺奖失之交臂。录用定稿网络首发,意味着正式加入了官方网刊号,其效果等同于论文的纸质出版。这对于广大科研人员来说,是一次革命性的变化。

 

    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邦芬:如果是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必须与国际竞争,中文科技期刊必须要跟信息技术更好地结合,更好地把期刊内容传播,增加它的影响力,所以,中国的科技期刊自己能有比较好的平台,我自己觉得是有革命性意义的。

 

    据了解,这个平台对所有中国学术期刊开放,只要期刊达到一定条件,将陆续通过。

 

    《财政研究》《财政科学》副主编 邢丽:传播讲究一些时效性。我们把所有的内容进行定稿网络首发。不比其他任何的一个媒体慢,甚至我们比他们快还要更全面。

 

    《细胞研究》编辑部主任 程磊:因为当今的科研竞争非常激烈,更重要的是成果能够尽快地和大家见面,所以科学家非常欢迎这种手段,尽快地把他的文章发表出去,让大家都能看到他的研究成果,是非常有利于传播这么一个目的。

 

    中国期刊 与学术实力一同崛起

 

    说起学术期刊,有个令人颇为尴尬的现象屡屡被提及,那就是中国学者似乎不愿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发表在中国的科技期刊上。比如,“天宫、蛟龙、天眼、墨子、大飞机”,5年来,这些创新成果,都是令人骄傲的国之重器。不过,学术成果一旦落到“纸面”上,多被国际知名刊物所收录。

 

    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亮相、争取话语权,是值得鼓掌和叫好的。但从国内学术期刊的发展来看,有个疑问回避不了:正在崛起中的中国科技,能否带着学术刊物一同崛起?

 

    在北京举行的“2017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上,业内专家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与国外知名科技期刊相比,国内大部分科技期刊无论从质量方面还是影响力方面确实还存在很大差距;二是由于目前国内科研评价体系导向存在一些偏颇,使得大家对美国《科学引文索引》,即SCI,收录期刊过度膜拜,可谓是“内忧外患”。但无论哪种原因,背后隐藏的一个重要病灶还是我们的科研人员缺乏科技文化自信。

 

    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邦芬:现在很多评价机制就是看发表在哪些影响比较高的期刊上面,如果你发表在(英文期刊),就认为你的工作水平很高,现在评奖,评各种人才,评各种头衔,你的评审人也没时间好好地去看你的代表作,就看你发表在哪,这个评估体系实际上是不合适的。所以我们中国的出版界,中国的科技期刊自己能够有个比较好的平台,慢慢建起声誉,提高质量,扩大影响力。这方面我觉得是大有文章可以做。

 

21.jpg

 

    对症下药 双语期刊吸引高质量论文

 

    此外,一场国内期刊的“扶持”运动也正在进行。4年前,中国6部委启动“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经费达4.84亿元,这是国内最大的英文科技期刊支持专项。在此支持下,我国已新批创办英文或中英双语科技期刊84种。

 

    《细胞研究》编辑部主任 程磊:我们是以基础研究为主的这么个刊物,近十年发展比较快,最主要是得益于我们国家在科研领域的一个大的投入,加上这些年有很多海外留学归来的学者,为我们期刊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土壤,逐步地将那些优秀的文章吸引到我们的刊物上来,现在可以和国际上的大刊都可以相互竞争了。

 

    “金子”会发光 中国期刊有顶尖成果

 

    事实上,真正优秀的论文、具有发现性的成果并不会因为期刊是“中国”的而被人所忽略。人们常常举出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科学家屠呦呦的例子。1977年,她所在的中国中医研究院等几家单位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发表了有关青蒿素化学结构及相对构型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正是这篇论文表明青蒿素是中国人发现的。而论文的发表刊物《科学通报》,则是地地道道的“中国造”。

 

    而诸如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哥德巴赫猜想证明、新型高温超导体的发现等我国科学家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当年都发表在《科学通报》上。这些也一再说明一个道理: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

 

    中国学术期刊:据世界一流有多远?

 

    中国学术期刊在世界学术期刊的水平到底怎样?这两天在北京召开的“2017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给出了答案:近5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175种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有了大幅提升,平均影响因子增长近2.22倍、平均总被引频次增长近1.74倍,其国际影响力水平已经达到了SCI中等期刊的水平。

 

    据统计,目前中国有6210种学术期刊,其中,科技4056种,以科睿唯安的JCR报告数据为参考,中国期刊的影响力指数排名进入前10%的有《细胞研究》、《分子植物》《国家科学评论》《纳米研究》等6种。

 

    如实反映学术实力 仍需多向努力

 

    虽然目前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在提升,但总体上看,我国的学术期刊出版,仍落后于学术研究,也就是说,期刊影响力远不能反映中国学术研究的实力。主要的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个就是目前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学术期刊不多;第二个问题就是中国学术论文外流明显,选择国外期刊发表论文仍是主渠道;第三个就是整个学术期刊的出版环境、政策仍有待完善。

 

    中国期刊协会会长 石峰:现在在网络时代,要来改变这样一种状况的话,我认为首先就是要加快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学术期刊的呈现形式,要加快转型,这是非常重要的。随着我们学术研究的发展,应该说不缺优秀论文,为什么流到国外去,就是我们自己的期刊影响力不够,现在像中国知网这样的平台,目前已经开始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可以在那里首发,而且首发被学界、社会认同。中国期刊,中国的学术在世界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引进来”“走出去” 中国期刊融合发展

 

    而为了让中国期刊在世界上更有话语权,近年来,中国也一直在打造硬件。刚刚推出的中国学术期刊建成双语平台,将 “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结合,推动了国内优秀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双语数据库自正式上线发布以来,已经有300余家机构申请免费试用双语数据库。代表性机构包括: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共出版中英文对照译文9560篇, 覆盖16大学科领域。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副总编辑、副总经理 肖宏:双语对照出版,它既能够用中文的形式为中国人解读中国世界,中国理论,同时我们还要用英文对照的形式,用数字出版技术在同一个界面上,现在国际上有60多个机构在使用我们的数据库,这里面有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我们提倡是一种全新的办刊理念,我们要站在国际的角度来考虑人类的共同的话题,把问题讲清楚。还有一点就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办刊的同时,还要面向学术界,开展学术活动。真正用引导学术往前发展的姿态来办好我们的刊,而不是被动地等着人家来稿。

 

 更多关于材料、材料腐蚀控制、材料科普等方面的国内外最新动态,我们网站会不断更新。希望大家一直关注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http://www.ecorr.org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关于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是科技部直属事业单位,致力于推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开放共享,其主要职责是: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和基础性工作;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发展战略、规范标准、管理方式、运行状况和问题的研究,以及国际合作与宣传、培训等工作;承担科技基础条件门户系统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参与对在建和已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的考核评估和运行监督工作。

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相关网站


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极地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计量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