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所风采 | 走进海南大学 探访海洋工程材料研究中心
2017-04-20 15:00:55
作者:王元 来源:《腐蚀防护之友》
“不知何处有天涯,四季和风四季花。”海南——中国南海上的这颗璀璨明珠以它那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和悠久灿烂的人文积淀赢得了举世的瞩目,被称为世界上“少有的未被污染的净土”。2月的海南风光绮丽、气候宜人,温和的海风令人心旷神怡。记者在感动于这座城市美丽非凡风景同时,也被它那浓浓文化底蕴和学术气息所深深感染。海南省唯一的一所“211工程”国家重点大学——海南大学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海口市,被誉为我国热带农业科教领域的“双子星”。除了在农业科研领域功勋卓著外,在未来的材料科研领域也不失为一颗正在升起新星。近日,记者有幸采访到了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南大学海洋工程材料研究中心的汪俊峰教授。汪俊峰,已入选国家第十批“千人计划”,长期从事新型建筑化学材料、海洋工程材料、海洋工程防腐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科研工作,亲历了海南大学海洋工程材料研究中心的发展与壮大,下面请随记者一睹其风采……
记者:请您大致介绍一下海南大学?
汪教授:海南大学是海南省唯一的一所“211 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海南省、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建高校。2007 年 8 月,学校由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与原海南大学合并组建而成。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创建于 1958 年,与创建于 1954 年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紧密结合,并称“热作两院”,被誉为我国热带农业科教领域的“双子星”。截至2016 年 4 月,海南大学有海甸、城西和儋州三个校区,海甸校区为主校区,校园总占地面积 5200 余亩(约 341.5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 131.80 万平方米),图书 331.7 万册。学校在校生40737 人,其中全日制学生 37101 人(博士研究生 174 人,硕士研究生 3179 人,本科生 33748 人),成人学历教育学生3390 人,国际留学生 246 人。海南大学由材料与化工学院、海洋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农学院、食品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园艺园林学院、旅游学院、艺术学院、法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传播学院、外国语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应用科技学院共 19 学院构成。一直以来,海南大学紧密结合“211 工程”建设,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在北纬 18°~ 24°范围内大面积种植橡胶成功的国家,并由原来的植胶空白国,奇迹般地崛起为世界第五大产胶国。学校由此奠定了在橡胶和热带农业研究领域独一无二的地位,获得了包括国家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内的 900 多项科教成果,为我国国防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记者:请您详细介绍一下材料腐蚀与防护学科在海南大学的创立和发展?
汪教授: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海南省目前唯一依托高校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以国家南海战略及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围绕南海海洋资源特点凝练形成南海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南海海洋矿物资源新材料利用、南海海洋信息资源化技术等 3 个研究方向,开展地域特色鲜明的南海海洋资源保护和利用研究;并下设 9 个子方向,分别为南海经济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南海药用生物资源利用、南海微生物资源利用、海洋牧场资源化与海洋生态保护、高纯度石英砂及其新材料利用、海洋材料工程、海洋能源技术与相关材料、南海海洋信息感知与传输技术以及南海海洋信息处理技术与资源化应用。实验室立足国内,面向世界。通过强化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超常发展,建设成为一个高端、开放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为祖国的南海战略、为海南省从“海洋面积大省”成为“海洋经济大省”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撑。
我所在的海南大学海洋工程材料研究中心隶属于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针对我国南海海洋环境的高温、高湿、高盐以及海洋生物生长旺盛等特点,开展海洋工程用新型特种水泥基工程材料及其在南海环境条件下耐腐蚀性能等方面的研究。目前中心现有科研人员 21 人,主要由博士以及硕士等组成,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基础扎实、思路活跃、极富朝气和创造力的稳定研究队伍。现有实验室面积 1000 余平米,仪器设备齐全,除常规仪器外,中心自主研发了模拟浪溅及加速腐蚀设备,用于测试海工混凝土在海洋环境中的性能,硬件设施可保证实验室科研工作正常运行。主要研究方向有:岛礁建设中水泥基工程材料腐蚀与防护;高抗蚀耐久性海洋工程材料研究与应用;低热自密实大体积海工混凝土研究与应用等。
汪峻峰教授到德国锡根大学参加德国建筑化学研讨会(右一:汪俊峰教授)
研究团队在企业、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等现场考察或工作场景
记者:请重点介绍在海南大学中,您所在的研究中心做过哪些重要成果,发挥了哪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汪教授:我们海洋工程材料研究中心自创以来,同志们都兢兢业业,潜心科研。我们的研究团队在研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项目、海南省国际合作项目等,发表论文 60 余篇,获批发明专利 11 项,并于2014 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013 年 12 月,我们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腐蚀与防护研究发展中心共同设立了侯保荣院士海南工作站。针对我国南海海洋环境的高温、高湿、高盐以及海洋生物生长旺盛等特点,开展金属材料、钢铁混凝土材料、高性能无机防腐材料和混凝土防腐涂覆材料在海洋环境中的腐蚀等方面科技难题展开研究。
为了开拓学术视野、增进学术交流、促进科研发展,我和我们的研究团队也会经常参加一些大型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
尤其在科研方面,多年来,我们的团队针对南海高温、高湿、高盐等特殊工程环境带来的强腐蚀问题,研发了钢筋无机聚合物防腐材料、钢结构无机聚合物防腐涂料、憎水型防腐砂浆等新材料,并已成功应用于岛礁基础设施的防护中,这些研究对于港口修复和桥墩修复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比如,团队于2016 年 4 月将研制的钢结构防腐材料成功应用于 XX 岛礁基础设施的防护中;另外,团队研制的低热自密实型大体积混凝土具有和易性及自密实能力高、水化热低、早期和后期强度高、抗渗性和抗氯离子性能等优点,这种新研制的海工水泥和珊瑚礁砂混凝土已在南海岛礁工程建设中进行了试用,获得了业主的好评;团队针对重要基础设施研发的海工混凝土所用修复砂浆、快凝高强灌浆等抢修抢建材料,已多次用于港口、跨海大桥、机场等构筑物抢修抢建工作中,等等。诸如这些研究成果都在国家的岛礁工程建设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并发挥着关键的效用。
记者:请您展望一下您所在的腐蚀与防护学科(或研究中心)未来的发展方向。
汪教授:对于未来科研的发展,我们研究中心团队将继续针对南海典型的热带海岛型气候条件导致严重的腐蚀问题,利用现代建筑化学的原理对无机防腐工程材料的进行优化改性,改善传统防腐涂层耐久性能差等弱点,研制新型多功能无机海洋防腐材料。此外,还将针对海洋微生物繁殖快、种类多、易附着在海洋工程设施的特点,开展热带海洋微生物对无机海洋工程材料的腐蚀研究也是我们研究中心的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现在和未来,我们会继续以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服务海南“海洋强国”战略和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坚持不懈地从事科研工作,为实现科研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后记:
“海纳百川,大道致远”彰显出海大人( “海大”为“海南大学”简称)以博大的胸怀和气魄,以开放、包容的办学理念和治学精神,积极获取、吸纳和消化全人类的文明成果,无论在何种环境下都能兼容并包;同时也体现海大人在追求科学真理的大道上孜孜不倦、上下求索、追求卓越、不断进取的精神状态及诉求。最后衷心祝愿海南大学走向更辉煌的明天,同时祝愿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南大学海洋工程材料研究中心未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 人物简介
汪峻峰,1994 年毕业于德国马尔堡大学,获得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国家第十批“千人计划”,现任海南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新型建筑化学材料,海洋工程材料,海洋工程防腐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科研工作。发表论文 60 多篇,出版译著和专著各 1 部。已申报和获批发明专利近 20 项。于 1990年度获得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 年获德国国际建筑化学砂浆技术因特网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014 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