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海洋材料腐蚀与防护大会
2014-12-01 00:00:00
作者:admin 来源:《腐蚀防护之友》
中国想要打造成为海洋强国,没有先进的设备,不可能成为海洋强国。装备的先进是首要因素,而装备千里,必须靠先进的新材料,所以,材料的使用、发展、研究,是把海洋工程装备做成现代化,成为海洋强国的必要条件。
周廉院士,著名的材料科学家。现任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长、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冶金、化工与材料学部主任、国际材联主席等职。是全国人大九届及十届代表。
钢铁材料在人造结构材料里面,始终是最重要的,同时它也是使用量最多的功能材料,在可预见的300-500年内,可能还没有材料能够取代钢铁材料的地位。但是,钢材有一个缺点,就是不耐腐蚀。在海洋工程装备材料中,用量最大的就是钢铁材料,而海洋环境中,钢铁材料的腐蚀更为严重。
翁宇庆院士,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科技部重大基础项目首席科学家。历任冶金研究总院研究室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院长,冶金部科技司司长,副部长、国家冶金局副局长、中国钢铁工贸集团总公司董事长等职。主持973项目期间形成了“形变和相变耦合”的超细晶形成理论及控制技术,使中国成为世界上首先将上述成果用于工业生产的国家。现任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全国政协第十届委员。
节省了1元的腐蚀防护费用,在腐蚀刚发生时进行维护会花掉5元,在发生轻度腐蚀时进行修复需要25元,如果腐蚀严重威胁安全时,在现场指导工人施工修复就需要125元。如果大家能够认识到这-点,在新建工程时舍得多花一点钱,从长远来看,其实更能省钱。
侯保荣院士,海洋腐蚀与防护专家。1942年生于山东省曹县。196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1994年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现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山东省第九、十届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不管是生物摩擦学、空间摩擦学还是先进制造领域应用技术,都还有很多重要的工作等着我们去做,节能环保方面可做的文章也很多,我们需要更加努力!
薛群基院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及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学委会主任,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金属腐蚀是悄悄进行着的材料失效和破坏,相当于无焰的火灾,也是材料和设施的癌症,控制腐蚀就像是给病人看病。在解决有限资源的利用、环境保护和未来生态城镇建设过程中腐蚀与防护作为一项可供直接利用的重要技术应该充分发挥作用。我们期望全社会能够像关注环保和疾病治疗一样,关注腐蚀问题。
柯伟院士,我国著名的金属腐蚀与防护专家,在他的脸上总是挂着温和的笑,善良坚毅,平静深邃。他长期从事金属蠕变、疲劳及腐蚀疲劳等材料失效与保护的研究,其一生所做的就是希望能更多地改善材料的服役性能,减少国民经济的损失。
一个读书人,一个中国的读书人,最高境界应该是立德立功立言。我没有奢望达到这个境界只是期望能不断地、一点点地靠拢这个境界做一个中国的知识分子。做一个中国的读书人。
李鹤林院士,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管材研究所所长, 国内著名管道专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重奖、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孙越崎能源大奖。
材料就是有用的物质,有用是材料研究的灵魂。材料的研究如果不是瞄准应用,就不能算是在研究材料;研究的具体问题必须是来自于产业需求,再回到产业需求中去检验。
丁文江院士在上海交通大学已度过39个年头,他始终要求自己和团队成员做到“耐烦、耐看、内省、内敛”,做任何事要不厌其烦,做人和科研成果一样,都要经得住时间考验,遇到问题先反省自己,有了成果要谦虚、收敛。他不认为追求物质是错误的,但强调做科研工作还是要有一点安贫乐道的精神。
中国特色的再制造模式可使废旧资源中蕴涵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缓解资源短缺与资源浪费的矛盾,减少大量失效、报废产品对环境的危害,是废旧机电产品资源化的最佳形式和首选途径。如果再制造产业能在中国发展起来,会影响和推动国际再制造的进一步发展。
徐滨士院士,1961年至今历任装甲兵工程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曾任装甲兵工程学院副院长。1990年6月晋升少将军衔。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装甲兵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装备维修工程、表面工程和再制造工程领域专家。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