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National Materials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Data Center
中文 | Eng 数据审核 登录 反馈
氢去极化腐蚀与氧去极化腐蚀
2012-08-01 00:00:00 作者:林玉珍 来源:《腐蚀防护之友》


  由图可见,氢过电位低的阴极相杂质,如Fe、cu,对腐蚀起促进作用,使金属腐蚀速度增大。而过电位高的杂志,如Hg,将会使基体金属腐蚀速度变低。


  表面状态对氢过电位也有影响,粗糙表面与光滑表面相比,前者因实际面积大,电流密度小,氢过电位就小,氢去极仃腐蚀也就越严重。


  (4)与阴极面积有关。


  阴极区面积增加,氢过电位减小,析氢反应加快,导致腐蚀速度增大。从图2可见,由于碳钢中碳是以Fe3C的形式分散存在的,在Fe3C上的析氢过电位较低,所以碳钢比工业纯铁腐蚀严重。如果含碳量越高,则局部阴极(Fe3C)的面积就越大,阴极极化率就越小,腐蚀速度就越大。因此,碳钢在盐酸中的腐蚀速度随含碳量的增加而上升。


  (5)与温度有关。


  温度升高,氢过电位减小,阳极反应和阴极反应都将加快,从而使腐蚀速度加剧。


  氧去极化腐蚀


  在中性和碱性溶液中,氢离子浓度较小,析氢反应电位较低。因此,一般金属腐蚀过程的阴极反应往往不可能是析氢反应。而溶液中溶解氧的还原反应电位要比氢的电位正1.229V,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是吸氧反应,氧分子将作为腐蚀的去极化剂。可见氧去极化腐蚀要比氢去极化腐蚀更为普遍。自然条件(大气、海水、土壤)下的腐蚀,大多是属于这一类。


氧向金属(电极)表面的输送


  在腐蚀过程中,溶解氧不断在金属表面还原,大气中的氧就不断溶入溶液并向金属表面输送,其过程较为复杂。如图4所示
 


  (1)氧通过空气/溶液界面溶入溶液中。


  (2)以对流和扩散方式通过溶液本体的厚度层。


  (3)以控散方式通过金属表面溶液的静止层而达到金属表面。


  虽然扩散层厚度不大,一般为10-2~5×10-2,但氧只能以扩散这种唯一的方式通过。因此,通常扩散步骤最缓慢,导致此步成为整个阴极过程的控制步骤。


  氧的还原反应及其阴极极化曲线


  在酸性溶液中氧的还原反应为


  02+4H++4e→2H20


  在碱性溶液中氧的还原反应为


  02+2H20+4e→4OH-


  氧的还原反应历程较为复杂,至今尚待研究。氧气极化的阴极极化曲线,如图5所示。
 


  由于控制因素不同,氧还原过程的总阴极极化曲线分为四个部分:


  (1)阴极过程由氧的离子化反应速度所控制


  如果氧的供应充足,且在不大的电流密度下进行时,就属于此种情况(见图中Ee0PBC


  在一定的电流密度范围内,氧的过电与电流密度的对数成直线关系,并服从塔菲尔公式


  η0=Ee0一Ek=a0+b01gi


  常数a0与电极材料与表面状态有关,常数b0与电极材料无关。


  但实际上,当i>1/2id时,浓度极化会出现,极化曲线的走向将偏离Ee0PBC。


  阴极过程由氧的离子化反应和氧的扩散过程混合控制


  当电流为1/2id<i>id(极限扩散电流密度)时,由于浓度极化的出现,曲线将从P点开始偏离BC线而走向F点。阴极过程的速度将与氧的离子化反应和氧的扩散过程都有关。


  (3)阴极过程由氧的扩散过程控制


  因扩散过程的阻滞,随电流密度增大,极化曲线开始很徒地上升,当i=id时,就形成垂直地走向FSN,电极电位大大地移向负方。此时整个阴极过程的速度完全由氧的扩散过程控制,氧去极化的过电位不再决定定于电极材料和表面状态,而是完全取决于氧的极限扩散电流密度id,即取决于氧的溶解度及氧在溶液中的扩散条件。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是科技部直属事业单位,致力于推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开放共享,其主要职责是: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和基础性工作;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发展战略、规范标准、管理方式、运行状况和问题的研究,以及国际合作与宣传、培训等工作;承担科技基础条件门户系统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参与对在建和已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的考核评估和运行监督工作。

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相关网站


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极地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计量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