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材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其品种达数千种之多,每种钢材都因不同的性能、化学成分或合金种类和含量而具有不同的商品名称。不同种类的钢材的断裂韧性值不同,用途也就不同,在钢材选择的时候,断裂韧性值是一项重要的参考。
虽然钢材的断裂韧性值大大方便了每种钢的选择,然而这些参数很难适用于所有钢材。主要原因有:第一,因为在钢的冶炼时需加入一定数量的某种或多种合金元素,成材后再经简单热处理便可获得不同的显微组织,从而改变了钢的原有性能;第二,因为炼钢和浇注过程中产生的缺陷,特别是集中缺陷(如气孔、夹杂等)在轧制时极其敏感,并且在同一化学成分钢的不同炉次之间,甚至在同一钢坯的不同部位发生不同的改变,从而影响钢材的质量。由于钢材韧性主要取决于显微结构和缺陷的分散(严防集中缺陷)度,而不是化学成分。所以,经热处理后韧性会发生很大变化。要深入探究钢材性能及其断裂原因,还需掌握物理冶金学和显微组织与钢材韧性的关系。
1. 铁素体-珠光体钢断裂
铁素体-珠光体钢占钢总产量的绝大多数。它们通常是含碳量在0.05%~0.20%之间的铁-碳和为提高屈服强度及韧性而加入的其它少量合金元素的合金。
铁素体-珠光体的显微组织由BBC铁(铁素体)、0.01%C、可溶合金和Fe3C组成。在碳含量很低的碳钢中,渗碳体颗粒(碳化物)停留在铁素体晶粒边界和晶粒之中。但当碳含量高于0.02%时,绝大多数的Fe3C形成具有某些铁素体的片状结构,而称为珠光体,同时趋向于作为“晶粒”和球结(晶界析出物)分散在铁素体基体中。含碳量在0.10%~0.20%的低碳钢显微组织中,珠光体含量占10%~25%。
尽管珠光体颗粒很坚硬,但却能非常广泛地分散在铁素体基体上,并且围绕铁素体轻松地变形。通常,铁素体的晶粒尺寸会随着珠光体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因为珠光体球结的形成和转化会妨碍铁素体晶粒长大。因此,珠光体会通过升高d-1/2(d为晶粒平均直径)而间接升高拉伸屈服应力δy。
从断裂分析的观点看,在低碳钢中有两种含碳量范围的钢,其性能令人关注。一是,含碳量在0.03%以下,碳以珠光体球结的形式存在,对钢的韧性影响较小;二是,含碳量较高时,以球光体形式直接影响韧性和夏比曲线。
2. 贝氏体钢断裂
在含碳量为0.10%的低碳钢中加入0.05%钼和硼可优化通常发生在700~850℃奥氏体-铁素体转变,且不影响其后在450℃和675℃时奥氏体-贝氏体转变的动力学条件。
在大约525~675℃之间形成的贝氏体,通常称为“上贝氏体”;在450~525℃之间形成的称为“下贝氏体”。两种组织均由针状铁素体和分散的碳化物组成。当转变温度从675℃降至450℃时,未回火贝氏体的抗拉强度会从585MPa升高至1170MPa。
因为转变温度由合金元素含量决定,并间接影响屈服和抗拉强度。这些钢获得的高强度是以下两种作用的结果:
1)当转变温度降低时,贝氏体铁素体片尺寸不断细化。
2)在下贝氏体内精细的碳化物不断分散。这些钢的断口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抗拉强度和转变温度。
有两种作用要注意:第一,一定的抗拉强度级别,回火下贝氏体的夏比冲击性能远远优于未回火的上贝氏体。原因是在上贝氏体中,球光体内的解理小平面切割了若干贝氏体晶粒,决定断裂的主要尺寸是奥氏体晶粒尺寸。
在下贝氏体中,针状铁素体内的解理面未排成一直线,因此决定准解理断裂面是否断裂的主要特征是针状铁素体晶粒尺寸。因为这里的针状铁素体晶粒尺寸仅为上贝氏体中的奥氏体晶粒尺寸的1/2。所以,在同一强度级别,下贝氏体转变温度比上贝氏体低许多。
除了上面的原因之外是碳化物分布。在上贝氏体中碳化物位于晶界沿线,并通过降低抗拉强度Rm增加脆性。在回火的下贝氏体中,碳化物非常均匀地分布的铁素体中,同时通过限制解理裂纹以提高抗拉强度并促进球化珠光体细化。
第二,要注意的是未回火合金中转变温度与抗拉强度的变化。在上贝氏体中,转变温度的降低会使针状铁素体尺寸细化同时升高延伸强度Rp0.2。
在下贝氏体中,为获得830MPa或更高的抗拉强度,也可通过降低转变温度提高强度的方法实现。然而,因为上贝氏体的断口应力取决于奥氏体晶粒尺寸,而此时的碳化物颗粒尺寸已经很大,因此通过回火提高抗拉强度的作用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