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National Materials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Scientific Data Center
中文 | Eng 数据审核 登录 反馈
论文最高奖励110万元?中国的科研评价导向面临重大转变!
2020-03-09 09:34:33 作者:网综 来源:科教资讯

此次新冠疫情前期,国内一些科研人员发表了关于新冠病毒疫情的论文,引发国内社会争议和不满。质疑主要集中在两点:第一,科研人员是否提前掌握了疫情信息不及时披露,却藏着掖着去发表论文?第二,科研人员不去集中精力研究如何应对疫情,却抢着在国外刊物发表论文,是否把自己的科研置于抗疫这样的公众利益之上?由于疫情前期官方信息披露不足,应对疫情的各方面工作比较混乱,类似的公众质疑一度引发了较大反响。


客观来看,在原因未知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爆发后,对于病毒的基础研究以及对疫情的流行病学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实际上是分享信息,有助于国际科学界、医学界的同行了解病毒特点,进行共同的研究和防范。事后证明,这些紧急发表的论文,的确对于各国同行分析疫情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只不过,在国内防疫紧迫的特殊背景下,公众把对政府信息披露不足、应对迟缓的不满,投向了科研人员“抢发”论文的行为上。面对舆情,科技部再提科研工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实际上体现了中国科研的“应用论”和“实践论”导向。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长期以来,中国的科研评价体系中存在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倾向。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国家科技奖励、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等科技评价中,过度看重论文数量多少、影响因子高低,忽视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等。“唯论文”的评价指挥棒,驱动千千万万科研人员参与到以写论文为主的科研竞争之中,庞大的科研资源被投入其中。然而,这种“科举式”的科研并未给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研究带来与投入相称的实质推动,相当一大批科研成果,既未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取得有价值的突破,又未在应用和实践层面带来有意义的实际贡献。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中国迄今唯一的诺贝尔科学奖是由“三无”研究员屠呦呦所获得,因为她的团队研究发现的青蒿素拯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对人类做出了永久性的贡献!

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唯论文”式的科研评价体系引无数中国科研人员竞折腰,原因之一是论文和影响因子后面与很多利益直接挂钩——职称、级别、奖金、科研经费。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8月10日国际顶级期刊《科学》(Science)发表了一篇题为“Cash bonuses for peer-reviewed papers go global”(同行评议文章的现金奖励正在全球化)的文章,系统分析了全球对于科研论文发表的现金奖励,中国高居全球第一,中国的大学对在《科学》或《自然》(Nature)上发表论文的第一作者的平均奖金超过4.3万美元,最高奖金则达到让人跪拜的16.5万美元!相当于第二名沙特阿拉伯的8.3倍,更是英美澳等发达国家的30倍左右。值得注意的是,进入榜单的大部分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显示出发展中国家以奖金刺激科研的普遍特点。

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近几年,中国政府一直在推动科研评价体系的改变,2018年7月初,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提出要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论文”、“唯影响因子”导向。2020年2月,科技部会同财政部研究制定的《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出台,相关措施在项目课题评审、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技术研发类机构等多个项目的评估中都突出“实用”,不把论文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和考核指标。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很明显,新冠疫情这一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刺激了中国的科研评价体系改革,估计在疫情之后将会全面推动实施相关改革,长期以来被论文及影响因子牵着鼻子转的中国科研界,将会面临重大的调整。不过要指出的是,完全推倒一个评价体系并不容易,而建立一个更加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则更难!对于中国的科研管理部门来说,在改革的过程中警惕矫枉过正是非常重要的。


从公共政策角度来分析,我们认为,中国的科研评价体系之所以存在较大的系统偏差,简单来说有几个基本问题:


(1)中国科研界缺少高水平的同行评议机制、环境和专业人员,使得基于学术共同体的同行评议难以实现,最后变成“简单易行”的论文影响因子评价;


(2)中国的科研人员缺乏综合、多元的激励体系,在普遍低收入之下客易走向极为功利的评价指标导向,导致出现千军万马唯论文和影响因子的畸形体系;


(3)中国的科研评价体系过于短期和功利,对于基础性、理论性和长期性的研究支持不足,直接导致了中国在基础科学和理论研究方面的短视,这种短视和功利的评价导向,在今后的科研评价体系改革中尤其需要警惕,要防止过于强调实用性而走向短视和低水平;


(4)科研评价体系的改革既要多元化,又要专业化,不能从唯论文的极端走向完全不讲论文、只讲功利性回报的另一个极端,尤其要警惕的是,在今后改革政策导向的作用下,科研评价体系的调整会被政策放大,如果矫枉过正,中国的科研评价体系可能与先进国家的评价体系差别太大,这样可能导致科研评价的浅薄化与过分实用化。


应该说,新冠疫情是一面镜子,照射出了中国科研评价体系的弊端。未来中国的科研评价导向将会发生重大转变,强调应用价值与实践价值将成为今后中国科研评价的重要标准和价值导向,不过,评价体系的改革也要警惕矫枉过正,从“唯论文”导向转向完全实用主义的导向。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关于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是科技部直属事业单位,致力于推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开放共享,其主要职责是: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和基础性工作;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发展战略、规范标准、管理方式、运行状况和问题的研究,以及国际合作与宣传、培训等工作;承担科技基础条件门户系统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参与对在建和已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的考核评估和运行监督工作。

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相关网站


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极地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计量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