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National Materials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Scientific Data Center
中文 | Eng 数据审核 登录 反馈
两院院士增选名单——材料相关院士介绍
2019-11-29 11:49:17 作者:本网整理 来源:材易通

20191129131021.jpg

20191129131039.jpg

 

柴立元院士

640?wx_fmt.png

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主题专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育部科技委环境与土木水利学部委员。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院长,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及“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东亚资源再生技术会议国际组委会中国方主席,应对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汞问题政府间谈判专家组专家,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有色冶金资源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重金属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何梁何利奖”、“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等荣誉称号,2017年当选湖南省出席党的十九大代表。


主要科技奖励

1、有色冶炼含砷固废治理与清洁利用技术,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2、基于微生物特异性的重金属废水深度净化新工艺,2011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一)


3、细菌解毒铬渣及其选择性回收铬的新技术,2006年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


4、重金属废水废渣生物处理与资源技术研究及应用,2007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


5、载银纳米二氧化钛抗菌材料的研制与开发,2006年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


6、废旧物资(铜、塑料)高质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09年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


7、冶金、化工固体废物安全利用关键技术,2013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


8、电石渣处理及其在酸性废水治理中的应用研究,2009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


代表性科研项目

1、 有色金属清洁(生物)冶金方向 —— 碱性硫脲的稳定性及其浸取金矿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50004009)资助)


2、 固体废物的环境治理方向 —— 生物环保-铬渣的微生物解毒新方法(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教人司2000-39号)资助);用砷碱渣制取金属砷的基础研究(湖南省环境保护局科技计划项目(2002.7)资助);微生物解毒重金属的方法研究(湖南省环境保护局科技计划项目(2002.10)资助)


3、 重金属废水治理方向 —— 重金属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的开发与产业化 湖南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02CTY2003)、校企合作产业化项目(2004-04):


4、 环境材料方向 —— 二氧化钛载银改性纳米抗菌材料的开发(湖南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2004)、校企合作产业化项目(2003-07)资助)


5、 其它 —— 环境样品的蛋白质污染测试技术及其污染指标(教育部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基金(教技司[2000]170号))


代表性论著

(1999~2003年发表的论文SCI收录23篇,EI收录12篇)


[1] Chai Liyuan, Zhang Chuanfu, Lan Siguo, Pollution Control & Reutilization of Solid Wastes,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Press, 2001.11 (ISBN 7-81061-456-8/Z·027 )


[2] 李秀金主编(柴立元参编),固体废物工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7(ISBN 7-80163-638-4)


[3] Chai Liyuan, He Dewen, Yu Xia et al,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n detoxification and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chromium-containing slag,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2002,12(3): 514-518 (EI,SCI收录)


[4] Yu Xia, Chai Liyuan,Min Xiaobo. Removal of lead from wasterwater by immobilized inactivated Rhizopus oligosprous,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3,10(4):313-317 (SCI收录)


[5] Liyuan Chai, Lilibao, Shouzhuo Yao, Wanzhi Wei, A Series Piezoelcctric Quartz Crystal Response Model for Ferrous Ion Oxid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T.ferrooxidans, Indian Journal of Chemistry,2001, 40A, Sept. 939-942(SCI收录)


[6] L.Chai, W.Wei, M.Okdo, Studies on Effect of Cu(II) on Growth of 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Using Series Piezoelectric Quartz Crystal, Minerals Engineering, 2000, 13 (8/9):969-972 (EI,SCI收录)


[7] Liyuan Chai, Wanzhi Wei, Masazumi Okido, Effect of Na2SO3 on electrochemical aspects of gold dissolution in alkaline thiourea solution, Hydrometallurgy, 1999, 53(12):255-266 (SCI收录)


[8] D. Wei, L.Chai, M.Okido, Gold Leaching in an Alkaline Thiourea Solution,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1999, 146(2): 559-563(SCI、EI收录)


[9] L.Chai, W.Wei, S.Yao and M.Okdo, A Rapid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Growth of 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with Series Piezoelectric Quartz Crystal, Analytical Letters, 1999, 32(12) :2443 – 2452 (SCI收录)


[10] Chai Liyuan and Zhong Haiyun, Preparing fine TaC powder from waste Tantalum, Metal Powder Report, 2000, 55(4):30-33 (SCI、EI收录)


[11] 柴立元,何德文,闵小波,黄虹,彭兵,张传福,有特色的环境工程学科教学体系的探索,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3,26(2):70-72


董绍明院士

640?wx_fmt.png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复合材料研究课题组组长。主要从事功能特异性陶瓷基复合材料和碳化物陶瓷基础研究及工程应用技术开发。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97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和委托研制等30余项研究课题和重要任务,为国家10余项重要任务提供关键材料;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70余篇,在国际专业会议上做邀请报告40余次,获授权发明专利40项。


科研工作简介 

1.开发了C/SiC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纳米复合与原位反应制备技术,攻克了大尺寸、复杂形状陶瓷基复合材料构件的精确成型和精密加工、复合材料与金属连接以及复合材料气密性等关键技术难题,在国内成功实现了C/SiC陶瓷基复合材料构件在重要领域的应用。相关材料与构件的制备和应用技术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攻克了超高温陶瓷基体的高效改性技术和多层超高温抗氧化涂层的可控制备技术,并将之成功地应用于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热结构件的研制。其中,多层超高温抗氧化涂层技术的成功开发,使我国成为国际上少数掌握该项核心技术的国家之一。 


3.研制了在特定方向上具有低膨胀系数的空间遥感系统用高可靠、轻量化陶瓷基复合材料支撑构件,在国内首次用于卫星遥感相机装配,并实现了高质量的外景成像。该成果填补了我国在相关应用领域的空白,为我国遥感观测技术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4.针对航空领域对长寿命热结构材料以及钍基熔盐堆对耐高温熔盐腐蚀材料的迫切需求,开展了SiC/SiC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工作。开发了SiC纤维稳定化处理技术和高致密SiC/SiC 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成功制备出高致密SiC/SiC材料,其力学性能达到国际同类材料水平。 


5.攻克了第四代核能高温气冷堆用高性能碳化硼中子吸收球的关键制备技术,并与合作企业联合实现了相关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为促进我国四代核能高温气冷堆关键安全控制材料的研制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6.提出纤维和一维纳米结构于微米和纳米尺度上对复合材料基体进行多级增强的思想。通过采用CVD工艺在碳纤维表面原位生长CNTs和SiC纳米线,成功地研制了多级增强的陶瓷基复合材料,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学性能显著改善。 


7.建立了占地约3000平方米的集材料研制、部件精密加工和检测于一体的技术平台,为新型复合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宫声凯院士

640?wx_fmt.png

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1982年本科毕业于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1988年博士毕业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1988-1990年在清华大学材料系从事博士后研究。


长期从事新型金属间化合物基合金、单晶叶片及热障涂层研究。发明了新型高承温低密度低铼Ni3Al基单晶合金和超高温热障涂层,研制出超气冷单晶叶片,支撑我国新型发动机研制。相关成果获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016,排名第一)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8项。授权发明专利80余项,发表SCI论文近300篇。2017年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兼任中国腐蚀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金属学会高温材料分会副理事长。


研究方向


先进热障涂层材料技术


先进轻质高温结构金属间化合物材料


科研成果

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防科技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


李贺军院士

640?wx_fmt.png

现为西北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02月至1982年01月在洛阳农机学院(现河南科技大学)锻压专业学习,1984年和1991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塑性加工专业分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84至1988年在洛阳工学院(现河南科技大学)任教,1991年至1994年在西北工业大学做博士后。1994月03月博士后出站晋升教授。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1年获评陕西省“三秦”学者。2002年至2016年担任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院长。2004年起任超高温结构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12年作为负责人获批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2019年7月当选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2019年11月22日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术成就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获日本复合材料学会HayashiMemorial国际奖和中国炭素杰出成就奖。获全国模范教师、首届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培养140余位研究生,其中30余人晋升教授或研究员,1人获全国百篇优博,8人获省级或一级学会优博。


长期从事碳/碳复合材料、抗氧化/烧蚀涂层、碳纤维增强纸基与金属基复合材料等研究工作。在碳/碳复合材料研究方面,他揭示了高性能碳/碳复合材料热解碳织构和界面的协同调控机理,发明了系列新型高效制备技术,已在航天、航空、兵器的十余个高新装备型号中应用;在抗氧化/烧蚀涂层研究方面,揭示了涂层在燃气冲刷、水氧腐蚀等典型服役环境下的防氧化/烧蚀机理与损伤机制,解决了涂层与基体界面相容性、热膨胀匹配性等关键难题,创立了多种高性能涂层体系,防护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碳纤维增强纸基与金属基复合材料研究方面,发明了碳纤维增强纸基摩擦材料绿色制造及金属基复合材料液固高压成形技术,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碳纤维增强纸基摩擦材料专用装备,研制的材料成功应用于航空、交通运输、工程机械等领域20余种型号或产品。获授权发明专利155件,出版专著和教材3部。


刘正东院士

640?wx_fmt.png

现任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钢铁研究总院首席专家,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


刘正东教授近30年来一直在第一线从事超超临界火电站、核电站和潜艇核动力工程用钢冶金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研究,总结和建立了电站动力工程用钢制造的“全流程+全寿期选择性强韧化冶金设计与一体化调控”学术思想和基础框架,并应用于电站动力用钢研发。是我国超超临界火电站、核电站和军用核动力工程用钢及其冶金制造领域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主持创建了我国超超临界燃煤电站全套耐热无缝管冶金技术、构建了先进压水堆核岛高质量大锻件全流程冶金技术,使我国火电和核工程用钢及其冶金技术跃居世界前列。


学术成就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均排名第一)、省部级特等奖2项(1项排名第一)、省部级一等奖4项(2项排名第一)等。10次担任中国金属学会和美国矿物、金属和材料学会举办的“电站材料国际会议”等专业领域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主席。获授权发明专利38件,出版专著3部、其它著作6部,参编标准9项,发表论文314篇,培养博士生47人。2008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4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15年获何梁何利科技创新奖,2017年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2018年获光华工程科技奖和杰出工程师奖。


彭寿院士

640?wx_fmt.png

现任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中国洛阳浮法玻璃集团董事、董事长、法定代表人。1982年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2001年获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现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际玻璃协会主席、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材料技术国际促进中心副主任、武汉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和硅酸盐材料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先后被评为建设部“十五”全国建设科技进步先进个人、中国建材“十大新闻人物”、上海市劳动模范、安徽省先进工作者。浮法玻璃行业是建材行业的重要产业,中国浮法玻璃技术是国际公认的“三大浮法技术”之一。近年来,中国浮法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许多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彭寿为此作出了应有贡献。


学术成就

作为我国浮法玻璃工程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和光电玻璃工程的开拓者之一,彭寿主持玻璃工程技术的集成创新,开发了第二代中国浮法玻璃技术、超薄浮法玻璃技术,玻璃工厂烟气脱硫、余热发电、全氧燃烧等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成果,打破了外国公司在浮法玻璃高端市场的垄断和技术壁垒,实现了中国浮法玻璃技术和成套装备的全面升级,推动了我国平板玻璃工业的现代化和中国浮法技术和品牌全面进入国际市场。他主持光电玻璃技术集成创新,填补了我国太阳能光伏玻璃、液晶显示玻璃基板等工程技术领域的数项空白,发展完整的光电玻璃产业链。他主持完成了数十项国内外大型建材项目的工程设计和总承包,完成多项国家和行业重大课题任务,主持筹建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建成了国家级玻璃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获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29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工程技术奖80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作为领头人,彭寿在任的8年内,带领企业取得了集成化、工程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的骄人业绩,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增长36倍和32倍,占领了80%左右的国内高端玻璃工程市场和90%左右的用中国技术设计建设的国外玻璃生产线,为国家创汇数十亿美元,并将新玻璃、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产业基地布点在全国多个省份的十几个地市。企业连续多年进入全球顶级工程设计咨询公司200强,入围中国勘察设计企业、工程总承包企业、项目管理企业50强,并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中央企业先进集体、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国有企业创建“四好”班子先进集体等一大批荣誉,为建材工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涂善东院士

640?wx_fmt.png

涂善东教授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科技进步带头人”以及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目前,涂善东教授还兼任国际压力容器学会亚大地区主席、国际机构学与机器科学联合会可靠性委员会委员、先进材料和标准凡尔赛合作组织分技术委员会共同主席、英国诺丁汉大学荣誉教授、中国石化炉管质量检测检验与评估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航发商发航空发动机寿命预测技术联合创新中心(UIC)首席科学家、上海市航空发动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工学会化工机械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压力容器分会与材料分会荣誉主任委员,以及国内外多个学术期刊的副主编或编委。


涂善东教授从事化工机械及相关学科的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他勇于开拓、艰苦创业,创建承压系统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时严谨治学、教书育人,倡导全面工程教育,引起国内外同行积极反响,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他已培养博士 40人,多名学生和助手成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国防科技卓越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一批学生成为企业的优秀技术骨干。


上述成果为我国万台承压设备事故率持续下降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应用于大型反应器、换热器、汽轮机、高端阀门等化工与能源设备的可靠性设计制造,为企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拓展应用于世界最大压力容器CAP1400安全壳、航空发动机、载人航天工程环控生保系统、新一代火箭发动机等关键装备或部件的自主研发,保障了相关领域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


学术成就

涂善东教授先后5次获国家科技奖励,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2项为第一完成人)、一等奖1项(第二完成人),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第二完成人),省部级特等奖及一等奖10项,以及中国青年科技奖等奖励;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9项、国际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14件,发表论文354篇,他引6700余次;在国际会议作大会或邀请报告41次,担任国际会议主席或共同主席22次。


张平祥院士

640?wx_fmt.png

现任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院长。西北工业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超导材料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有色学会副会长。


学术成就

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科技新星、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人选、第十四届陕西十大杰出青年和陕西省青年突击手标兵,先后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3项,在国内外重点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百余篇的学术论文。


李东旭院士

640?wx_fmt.png

航天器结构与设计专家。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56年10月生于四川乐山,1981年12月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固体力学专业,1993年获国防科技大学固体力学专业博士学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我国某型号卫星总设计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获得者,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获得者。


学术成就

长期从事挠性航天器振动控制研究,对我国航天科技和振动控制学科发展及跨越提升都做出了系统创造性贡献。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


蒙大桥院士

640?wx_fmt.png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总工程师。1980年四川大学化学系毕业,1980 年至 1989 年先后在第二机械工业部九院二所 210 车间和国营九○三厂担任技术员和助理工程师。1989 年 12 月进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工作至今,先后担任室副主任、主任兼支部书记、所长助理、副所长、所长、总工程师。蒙大桥研究员现为某 973 计划项目技术首席、ITER专项某项目技术首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特种材料相容性技术研究及部件研制工作,在特种材料腐蚀与老化机理、特种材料连接技术及氚化学与氚工艺等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是我国特种材料与工艺技术领域学术带头人之一。


学术成就

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等多项国家重要奖项。2014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举办的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活动中,获得了“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他的科研团队被评为“国防科技创新团队”。他先后获评“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层面人选”“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第九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首批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杰出专家”,获得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第九届邓稼先科技进步奖,其科研成果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3 项、二等奖 1 项,国家发明奖三等奖 1 项、四等奖 1 项,部委及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6 项、二等奖 5 项、三等奖 7 项。


彭练矛院士

640?wx_fmt.png

彭练矛院士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电子显微学和碳基电子学。在电子显微学领域,发展了可以精确处理一般材料体系反射和透射电子衍射、弹性和非弹性电子散射的理论框架;建立了确定材料结构所需的重要参数库。在碳基电子学领域,发展形成了整套碳基CMOS集成电路无掺杂制备新技术。采用不同功函数的金属作为电极,实现了碳管理想的欧姆接触,解决了制备性能超越硅基晶体管的碳管CMOS晶体管这一世界难题;利用钇可与碳纳米结构形成完美浸润,获得了高质量的超薄氧化钇栅介质层。在此基础上,首次制备出性能接近理论极限、栅长仅5纳米的碳管晶体管,综合性能超过硅基器件十余倍。


学术成就

相关工作获2010年和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入选中国高等学校2000年和2017年十大科技进展,2000年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2011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15年荣获第四届首都科技盛典-推动“北京创造”的十大科技人物称号;2018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叶志镇院士

640?wx_fmt=.png

现为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78年3月至1982年1月浙江大学电机系本科学习,1982年2月至1984年10月浙江大学光仪系光电技术专业硕士、1985年1月至1987年12月浙江大学光仪系光学仪器专业博士研究生。1990年9月至1992年3月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1988年1月开始在浙江大学材料系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任教,1994年晋升为浙江大学教授,1995年选为浙江省首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996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997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2006年被聘为浙大首批求是特聘教授,2007年选为浙江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8年被评为浙江省特级专家。1997年至2009年任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9年至2009年任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副院长,2009年至2013年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主任,2014年任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2014年至2018年任浙大首届教代会教师发展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电子学会理事,电子材料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能源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纳米材料协会理事长,《半导体学报》编委等。


学术成就

长期从事宽禁带半导体氧化锌等无机光电材料及关键技术研究。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科技一等奖3项,省部科技二等奖4项。2008年、2010年获中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指导教师,曾获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宝钢优秀教师、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三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


在ZnO p型掺杂技术与LED发光器件,ZnO透明导电薄膜与透明电子器件,纳米材料可控制备及环境、传感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创建的p型二元共掺杂理论获国际同行广泛采用,二元共掺技术与电致发光工作居国际前沿;发展n型高导电掺杂技术,突破无铟透明导电材料难题,技术被LED芯片企业采用,企业产出重大效益;是国际光电氧化锌领域的主要引领者。发表学术论文600多篇,连续5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出版学术著作2本,参编2本,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11项,国际发明专利1项。


张跃院士

640?wx_fmt.png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材料科学与工程组成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中央军委“新型军事能源技术”专家组成员、教育部科技委国际合作学部委员、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担任北京市新能源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体视学会副理事长及材料科学分会理事长、中国金属学会常务理事及材料科学分会理事长;担任《Science China Materials》《Science Bulletin》《Journal of Nano Research》等9种国际期刊的编委。


张跃教授长期从事低维半导体材料及其服役行为的研究,致力于将材料研究和国防重大需求相结合,在基础理论、制备技术和工程应用方面做出了系统性、创新性重要贡献。


学术成就

主持承担了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交流项目、教育部和外国专家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省部级项目以及国防军工项目等60余项。在Nature Energy、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Advanced Materials和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0余篇,SCI他引万余次,授权专利50余项,撰写出版中文专著7部、英文专著4部。


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


郑泉水院士

640?wx_fmt.png

现为清华大学教授,2009年起担任清华学堂钱学森班创办首席教授;2010年起担任清华大学微纳米力学与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中心创办主任。曾任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曾任中国力学学会旗舰杂志《力学学报》和Acta Mechanica Sinica主 编、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


郑泉水教授兴趣集中在结构超滑(近零摩擦、零磨损)、极端疏水、和人工智能张量底层技术的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技术开发,以及拔尖创新型学生的培养。尤其是他在结构超滑领域突破性工作,被评价为“立刻将这个现象的研究从学术兴趣转化到实际应用”,“极大地影响和推进我们的摩擦学领域”。


学术成果

[1]Zheng,Q.-S.,Jiang,Q.:Multiwalledcarbon nanotubes as gigahertz oscillator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88, 045503 (2002)。


[2]Zheng, Q.-S. et al.: Self-retracting motion of graphite microflake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00,.067205 (2008)。


[3]Liu,Z.etal.: Observation of microscale superlubricity in graphite.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08, 205503 (2012)。


[4]Yang,J.etal.: Observation of high-speed microscale superlubricity in graphite.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10, 255504 (2013)。


[5]Zhang,R.etal.: Superlubricity in centimetres-long doub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under ambient conditions. Nature Nanotechnology 8, 912-916 (2013)。


[6]Song,Y.etal.: Robust microscale superlubricity in graphite/hexagonal Boron Nitride layered heterojunctions. Nature Materials 17, 894–899 (2018)。


[7]Hod, O. et al.: Structural superlubricity: Frictionless motion across the length-scales. Nature (in print)


[8]Zheng, Q.-S. et al.: Effects of hydraulic pressure on the stability and transition of wetting modes of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 Langmuir 21, 12207-12212 (2005)。


[9]Li, Y.-S., et al.: Monostable superrepellent materials. PNAS 114, 3387–3392 (2017)。


[10]Zheng, Q.-S. et al.: Small is beautiful, and dry. Science China - 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 53, 2245–2259 (2010)。


[11]Zheng,Q.-S.:On transversely isotropic, orthotropic and relative isotropic functions of symmetric tensors, skew-symmetric tensors and vectors: Parts I–V.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Science 31, 1399-1409; 1411-1423; 1425-1433; 1435-1443; 1445-1453 (1993)。


[12] Zheng, Q.-S.: Theory of representations for tensor functions—A unified invariant approach to constitutive equations. Applied Mechanics Review 47, 545-587 (1994)。


朱美芳院士

640?wx_fmt.png

朱美芳教授长期从事纤维材料的功能化、舒适化和智能化研究,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性成果。1994年晋升为副教授,1998年晋升为教授。现任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美国纤维学会管理委员会委员(The Fiber Society(美国),Governing Council Members(2019-2021));第七届国务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8-2022);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25届理事会化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副主任;Advanced Fiber Materials, Editor-in-Chief。


朱美芳教授是纤维材料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曾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青年创新奖、中国青年科技奖、桑麻基金会纺织杰出青年学者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和上海市“四有”好教师(教书育人楷模)。所带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学术成就

朱美芳教授提出并建立了热塑性聚合物纤维功能化设计思路和全流程功能化技术体系,解决了合成纤维兼具功能性和舒适性的难题,创建了介观诱导制备智能纤维的新方法,推动了我国纤维质量“由低到高”、产业“由大到强”的重大进步。成果在全国30多家企业实现了产业化,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发表SCI论文300多篇,出版《纳米复合纤维材料》等著作10部(章);获授权发明专利160余件、PCT6件。组织国际会议20余次,应邀作国际会议特邀报告60余次。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等10余项。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关于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是科技部直属事业单位,致力于推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开放共享,其主要职责是: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和基础性工作;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发展战略、规范标准、管理方式、运行状况和问题的研究,以及国际合作与宣传、培训等工作;承担科技基础条件门户系统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参与对在建和已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的考核评估和运行监督工作。

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相关网站


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极地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计量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