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National Materials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Scientific Data Center
中文 | Eng 数据审核 登录 反馈
金属材料学与热处理名词解释汇总
2019-11-22 16:43:07 作者:本网整理 来源:材料基

 

关注本网,每期学习一项技能,掌握一个知识。今天的【知识】篇,我们一起学习金属材料学与热处理相关名词:

1

热处理

在生产中,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使钢发生固态相变,借此改变其内部组织结构,从而达到 改善力学性能的目的的操作被称为热处理。

2

正火

将工件加热至Ac3(Ac是指加热时自由铁素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的终了温度,一般是从727℃到912℃之间)或Acm(Acm是实际加热中过共析钢完全奥氏体化的临界温度线 )以上30~50℃,保温一段时间后,从炉中取出在空气中或喷水、喷雾或吹风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

3

淬火

将钢加热到Ac3或Ac1以上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取出进行水冷或油冷获得马氏体的热处理工艺。

4

等温淬火

将奥氏体化的工件淬入温度稍高于Ms的熔盐中,等温保持足够时间,使过冷奥氏体恒温发生贝氏体转变,待转变结束后取出在空气中冷却的处理方法称为等温淬火。

5

分级淬火

将奥氏体化的工件淬入温度稍高于或稍低于Ms的熔盐中,待工件内外温度均匀后,从熔盐中取出置于空气中冷却至室温,以获得马氏体组织,这种处理方法称为分级淬火。

6

单液淬火

将奥氏体化的工件投入一种淬火介质中,直至转变结束。

7

双液淬火

将奥氏体化的工件先放入一种冷却能力强的冷却介质冷却一定时间,当冷却至稍高于Ms后立 即将工件取出并放入另外一种冷却能力缓一些的冷却介质冷却,使之转变为马氏体的热处理工艺。

8

回火

将淬火钢加热到低于临界点A1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9

回火索氏体

淬火碳钢500~650℃回火时,得到粗粒状渗碳体和多边形铁素体所构成的复相组织。

10

回火屈氏体

淬火碳钢350~500℃回火时,得到细粒状渗碳体和针状铁素体所构成的复相组织。

11

回火马氏体

淬火碳钢在250℃以下回火时,得到的过饱和的α固溶体和弥散分布的碳化物组成的复相组织。

12

退火

是将钢加热到临界点以上或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随炉冷却的一种热处理工艺。它是热处理工艺中应用最广、种类最多的一种工艺,不同种类的退火目的也各不相同。

13

等温退火

将亚共析钢工件加热到A3以上20〜30°C,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在Arl以下珠光体转变区间的 某一温度进行等温,使之转变为珠光体后出炉空冷的一种热处理工艺。可有效缩短退火时间,提高生产效 率并能获得均匀的组织和性能。

14

完全退火

将亚共析钢的铸、锻、焊件及热轧型材加热到A3以上20〜30°C,保温一定时间,然后随炉 冷至500〜600°C出炉空冷的热处理工艺。其目的是细化晶粒、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和消除内应力。

15

球化退火

将过共析钢或合金工具钢的工件加热到Ad以上20〜30°C,保温一定时间,然后随炉冷至500°C 左右出炉空冷(普通球化退火)或冷至Arl以下20°C等温一定时间后在冷至500°C左右出炉空冷(等温球化退火),获得粒状珠光体的一种退火工艺。其目的是降低硬度、均匀组织、改善切削性能,为淬火作组织准备。

16

扩散退火

对于含有枝晶偏析等化学成分不均匀的重要或合金钢铸锭或铸件,为达到化学成分的均匀化,可将其加热到心3或以上150〜300°C,经长时间保温后随炉缓冷的一种退火工艺。由于扩散退火需要 在高温下长时间加热,因此奥氏体晶粒十分粗大,为此,必须再进行一次完全退火或正火来重新细化晶粒, 消除过热缺陷。

17

再结晶退火

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保持适当的时间,使变形晶粒重新转变为均匀 的等轴颗粒,这种热处理工艺称为再结晶退火。

18

去应力退火

为消除因变形加工及铸造、焊接过程中引起的残余内应力,以提高工件的尺寸稳定性,防止变形和开裂,将工件随炉缓慢加热至500〜600°C,经一段时间保温后,随炉缓慢冷却至300〜200°C以 下出炉的退火工艺。

19

钢的表面热处理

使零件表面获得很高的硬度和耐磨性,而心部仍保持原来良好的韧性和塑性的一类热处理方法。

20

渗碳

渗碳是使碳原子渗入工件表面层,提高表面层的碳量,一般为1=0. 8%~1.05%,渗碳后的工件经淬 火加低温回火处理,使表面达到高的硬度和高耐磨性,而中心具有足够的强度、初度,达到外硬内初的目的。

21

氮化

是向钢件表面渗入氮的工艺。氮化的目的在于更大地提高钢件表面的硬度和耐磨性,提高疲劳强度和抗蚀性。

22

热喷涂

是利用专用设备把某种固体材料加热熔化或软化并加速喷射到工件的表面,形成一种特制薄层,以提局机件耐蚀、耐磨、耐高温等性能的工艺技术。

23

物理气相沉积(PVD法)

是利用物理的方法来产生沉积原子或离子,而室内没有化学反应发生的气相沉积法。

24

化学气相沉积(CVD法)

是向充有任一压力的气相反应室中输入热能或辐射能,使气相进行一定的化学反应,结果在工件特定的表面上沉积形成一种固态薄膜的方法。

25

金属离子注入

是将高能束流的离子打入金属材料的表面,用以形成极薄的近表面合金,从而改变基 体表面的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的处理工艺。

26

化学镀

把零件置于充满特殊成分化学剂的镀槽中^经过一定时间之后,因化学剂间发生电化学反应 而使工件表面获取一定厚度镀层的工艺方法称为化学镀。

27

临界淬火直径

是指圆棒试样在某介质中萍火时,所能得到的最大淬透直径(即心部被萍成半马氏体的最大直径),用D0表示。

28

等温转变

等温转变是指将奥氏体化的钢迅速冷却到A1以下的某个温度,使过冷奥氏体在保温过程中发生组织转变,待转变完成后在冷却到室温。

29

连续冷却转变

即将奥氏体化后的钢件以一定的冷却速度从高温一直连续冷却至室温,在连续冷却过程 中完成的组织转变称为连续冷却转变。

30

马氏体

是黑色金属材料的一种组织名称,是碳在a-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31

片状马氏体(针状马氏体)

是在中、高碳钢及高镍的铁镍合金中形成的一种典型马氏体组织。片状马氏体的空间形 态呈凸透镜状,由于试样磨面与其相截,因此在光学显微镜下呈针状或竹叶状,故片状马氏体又称为针状或竹叶状马氏体。

32

板条马氏体

是含碳量低的奥氏体形成的马氏体,是低碳钢、中碳钢、不锈钢中的一种典型马氏体组织。由于显微组织是由成群的板条组成,故称为板条马氏体。

33

奥氏体的稳定化

在马氏体的转变温度内,如冷却中止于某一温度,停留一段时间后再继续冷却时, 马氏体转变并不立即开始,而是经过一段时间后转变才重新开始,并导致残余奥氏体量的相应增加,这一 现象被称为奥氏体的稳定化。由于是恒温停留引起的,称为热稳定化。

34

过冷奥氏体

奥氏体冷却至临界温度以下,在热力学上处于不稳定状态,冷却时要发生分解转变。这种在临界转变温度以下存在且不稳定的、将要发生转变的奥氏体称为过冷奥氏体。

35

贝氏体

当奥氏体过冷到低于珠光体转变温度和高于马氏体转变温度之间的温区时,将发生由切变相变与短程扩散相配合的转变,其转变产物叫贝氏体或贝茵体。即共析成分的奥氏体在“鼻子”温度至^点范围内等温停留时,将发生贝氏体转变,形成铁素体和碳化物两相组成的非层片状组织一贝氏体。

36

钢的淬透性

钢的淬透性是指奥氏体化后的钢在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其大小可用钢在一定条件下淬火获得淬透层的深度表示。淬透层越深,表明钢的淬透性越好。

37

钢的淬硬性

淬硬性是指在理想的淬火条件下,以超过临界冷却速度所形成的马氏体组织能够达到的最高硬度,也称可硬性

38

实际晶粒度

在某一具体的加热条件下所得到的奥氏体晶粒大小称为实际晶粒度。实际晶粒度与起始晶粒度不同,起始晶粒度是奥氏体刚刚形成(即其晶粒边界刚刚接触)时的晶粒大小,而实际晶粒度所指的奥氏体已经经过了一定时间的保温。实际晶粒的直径比起始晶粒的直径大。

39

回火脆性

回火脆性,是指淬火钢回火后出现韧性下降的现象。淬火钢在回火时,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硬度降低,韧性升高,但是在许多钢的回火温度与冲击韧性的关系曲线中出现了两个低谷,一个在 200~400℃之间,另一个在450~650℃之间。随回火温度的升高,冲击韧性反而下降的现象,回火脆性可分为第一类回火脆性和第二类回火脆性。

40

高温回火脆性

淬火钢在500~650℃温度范围内回火出现的脆性称为高温回火脆性,又叫第二类回火脆性。这类回火脆性主要出现在含Cr、Ni、 Mn、Si 等合金元素的钢中。

41

低温回火脆性

淬火钢在250~400℃温度范围内回火出现的脆性称为低温回火脆性,也叫第一类回火脆性。几乎所有的淬火钢在300℃左右回火时都会出现这种脆性。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关于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是科技部直属事业单位,致力于推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开放共享,其主要职责是: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和基础性工作;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发展战略、规范标准、管理方式、运行状况和问题的研究,以及国际合作与宣传、培训等工作;承担科技基础条件门户系统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参与对在建和已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的考核评估和运行监督工作。

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相关网站


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极地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计量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