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软科发布了2019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共有132所中国大陆地区高校进入全球前1000位,其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进入全球前100名。
今年年初,软科发布了中国最好大学排名2019,620余所内地高校进入了排名。
如果将两个排名放到一起比较,高校排名是否一致?不一致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看待?
特别是,哪些高校的世界排名更高?为什么更高?背后的关键驱动因素是什么?
特别说明:后文的“上升”是指某所高校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高于中国最好大学排名。“下降”是指某所高校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高于中国最好大学排名。由于这是两个排名,“上升”“下降”并不代表其实际排位的变化。
中国最好大学排名提供了各高校的总分和具体排名,不用处理即可。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提供100位以内高校的具体排名,但对100位以后的高校仅提供分段。为了进行比较,首先按照软科的评价指标体系,得到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各高校总分及具体排名。然后将两者进行比较。
132所大陆地区高校进入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其中,有6所高校未参与2019年中国最好大学排名。126所参评高校中,相比中国最好大学排名,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上升的有63所,排名不变的有8所,排名下降的42所,另外有13所医学院校(在中国最好大学排名单独排名)。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比中国最好大学排名上升,且差异值最大的三所高校分别是贵州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分别上升了127、127、106,均超过100名。
排名上升第4-10名分别为南昌大学、安徽农业大学、郑州大学、青岛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山西大学、南通大学,分别上升了85、79、74、70、68、58、54,均超过了50名。
此外,排名下降最多的两所高校为中国人民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分别下降了94、59,均超过50名。
排名下降第3-10名分别为华北电力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各下降了40、40、33、31、28、26、25、23。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在两个排行榜中位次相同。中科大和复旦在两个排行榜中换位。
前10名中,中山大学上升位次最多,从第9到第7。
前11-20名中,苏州大学上升位次最多,从第29到第12。
前21-30名中,西北工业大学上升位次最多,从第30到第28。
前31-40名中,深圳大学上升位次最多,从第58到第33。
前41-50名中,青岛大学上升位次最多,从第119到第49。
医学院校在中国最好大学排名单独排名,此处不作具体比较,仅标出两所相对排名变动较大的高校:温州医科大学从中国最好大学排名医学13到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医学类第5,广州医科大学从中国最好大学排名医学14到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医学类第6。
为便于阅读,将世界大学学术排名高于中国最好大学排名的高校标为浅黄色,然后按10所高校一段,将各段中两个排名相差最大的高校标为深黄色。具体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与中国最好大学排名高校位次变动差异比较
对比两个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指标,发现各有侧重,这也是各所高校在两个排名中表现差异的根本原因。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教育质量、教师质量、科研成果和师均表现4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教师质量和科研成果权重最高,各占40%,合计80%。
中国最好大学排名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国际化4个一级指标,共10个二级指标。占比最高的是人才培养,为45%;其次为科学研究,为40%,两者合计85%。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更关注顶尖人才(诺贝尔奖、高被引科学家)、顶尖成果(NS论文)。对于现阶段的中国大学而言,顶尖人才和顶尖成果数量非常少,取得相关业绩具有偶然性,因而学校可能会因为单项指标的变化而使学校排名发生大幅变化,但这并不代表不同学校自身办学质量整体性发生了多大变化。
苏州大学是排名11-20位高校中,上升位次最多的高校。下表为苏州大学与前后2所高校的指标比较。其N&S、国际论文、师均表现均不占优势,但是高被引学者明显高于其他4所高校。
中国最好大学排名引入了生源质量,并且占比最高。生源质量与办学水平紧密相关,但也绝非直接对应,往往还受到所在城市水平、毕业生就业前景、社会声誉等因素影响。
两个评价体系共同点是都关注科学研究。差异方面,比较而言,两个评价体系的核心区别就是一个关注了教师,一个关注了学生。为了更便于比较和理解,笔者把世界大学学术排名评价指标体系称为“教师驱动型”办学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把中国最好大学排名评价指标体系称为“学生驱动型”办学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除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这样位于东部一线大城市的顶尖高校可以实现“教师驱动型”和“学生驱动型”的并驾齐驱,均达到顶尖水平,其他大部分学校仍存在“教师驱动”与“学生驱动”能力不匹配的问题。即使考虑人文社科高校在排名各项指标中相对吃亏的因素(中国人民大学),这一情况也是明显存在的。
看到以上数据分析的结果,也许有人会认为软科排名自相矛盾,也会有人认为排名不靠谱,不要太当真。
但是,如果我们把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和中国最好大学排名作为诊断和改进学校办学水平的工具,基于以上高校的表现,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几点有益的发现:
一、后发高校应采取“教师驱动型”发展模式。世界一流大学排名明显高于中国最好大学排名的中山大学、苏州大学、深圳大学等多为近几年突飞猛进发展的高校,这些高校的办学经验表明,当学校处于较低发展水平时,难以同时打破“教师”和“学生”两个发展瓶颈问题,就需要采取单侧突破,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采取“教师驱动型”发展模式,特别是关注教师科研产出规模(SCI、SSCI发文量),实现教师水平和科研水平的快速提升,再来吸引优质生源,逐步迈入高水平发展阶段。
二、中上游高校应关注“教师驱动型”关键指标。处于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国区排名前100或最好中国大学排名前100的高校,这些学校大部分是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有力竞争者。应逐步关注顶尖人才(高被引科学家)和顶尖成果(NS论文),这两个指标一方面体现了学校的科研质量“塔尖”的水平,另外也是以点带面,带领学校整体科研实力跃升的关键因素。
三、一流高校应尽量实现“教师”和“学生”水平的平衡和匹配。对于处于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国区排名前50或最好中国大学排名前50的高校,这些学校大部分是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有力竞争者。应根据在两个排名中的差异,补强短板,尽量缩小“教师”和“学生”水平的差距,实现两者的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