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National Materials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Data Center
中文 | Eng 数据审核 登录 反馈
“长江学者”、“杰青”的帽子还要飞多久?
2019-08-13 10:52:40 作者:本网整理 来源:熊丙奇看教育

据媒体报道,近5年,共有746人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分布在148所高校。北京大学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人数最多,达到55人,比排名第二的清华大学多出14人。


而在不久前,2019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公布。根据名单,不少媒体、自媒体按入选人数多少,给高校排序,据称,入选国家杰青人数最多的高校是北京大学,有22人。其次是清华大学,有14人,复旦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各有11人,并列排名第3,浙江大学10人入选排名第5。


看到这样根据“长江学者”人数、“杰青”人数,对高校的“排行”,笔者不由感慨,我国社会何时才能摆脱“唯帽子论”?学术评价“头衔化”、“帽子化”只会导致学术研究追名逐利,不论是高校还是社会,都应该关注入选、被资助的学者,怎样进行研究,而不是把入选人才计划、获得资助项目,就作为人才的荣誉与学校的人才建设政绩。


去年6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门发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避免人才项目异化使用的公开信》指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才项目,在有的单位、部门和地方被异化为“头衔”和“荣誉”并与各种待遇直接挂钩,干扰了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并明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才项目资助项目负责人开展基础研究工作,要在一定期限内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不是荣誉称号。


去年11月,根据《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科院、工程院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要求,教育部办公厅下发通知,决定在各有关高校开展“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清理。


然而,一边是要清理“帽子”,另一边却依旧是群体无意识地把入选人才计划,当做荣益、头衔。怎么突破这一困境?


首先,我国社会舆论必须破除功利的教育观和人才观。社会对高校办学的评价,对高校办学的走向是有很大影响的。比如,对于我国大学近年来重学术研究、轻视人才培养的问题,关注大学人才培养质量者,呼吁大学不要成为“论文中的大学”和“排行榜中的大学”,国家也在采取措施,推进大学重视本科教育,以及做踏踏实实的学术研究,然而,还是有很多媒体,盯着大学的排名变化,进行炒作,比如,去年北大清华在某世界大学排行榜的排名下降,就炒作为“断崖式下跌”。这不就是盯着排行榜办学吗?


类似的矛盾现象还有很多,诸如一边质疑学校热衷把学院更名为大学,是追名逐利,一边却大声赞美大学更名成功,是上水平上层次;一边质疑地方本科院校不安于定位,追求高大全,一边又把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进行职业教育,解读为“降格”。在这种矛盾的舆论声音中,重视舆论和所谓社会评价的大学,最现实的选择,就是继续功利办学。


其次,从根本上说,舆论的影响还是其次,目前把入选人才计划、获得项目,视为荣誉、头衔的深层次原因,这是行政评价、行政评审,入选计划、获得项目代表对人才的认可,因此,就被异化为荣誉、贴上标签。与发达国家学者申请资助项目,重视的研究成果不同,我国则存在“重立项、轻研究”的问题。只要立项成功,就已经功成名就,谁还认真投入研究?研究接下来就变为包装成果,随后再以上次入选计划、包装出来的成果,再去申请新项目。形成申请项目、立项获得身份、包装成果、再申请项目的学术利益链。尤其荒谬的是,项目资助周期结束后,按理说,就不再是XX资助项目获得者,可是,只要入选一次,就被贴上永久的标签,上个世纪90年代获得“长江学者”奖励资助的学者,到现在还是“长江学者”,享有特殊的津贴,当前高校“抢人才”,抢的就是贴上标签的“帽子人才”。“帽子满天飞”,这对我国的学术研究、学术人才培养有多大好处?


破除“唯帽子论”,必须改革学术评价体系。归根到底,要建立学术共同体,对人才进行专业的同行评价,重视人才真实的能力与贡献。去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建立以同行评价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注重引入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发挥多元评价主体作用。基础研究人才以同行学术评价为主,加强国际同行评价。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突出市场评价,由用户、市场和专家等相关第三方评价。这指出了人才评价改革的方向,必须认真落实。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关于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是科技部直属事业单位,致力于推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开放共享,其主要职责是: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和基础性工作;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发展战略、规范标准、管理方式、运行状况和问题的研究,以及国际合作与宣传、培训等工作;承担科技基础条件门户系统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参与对在建和已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的考核评估和运行监督工作。

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相关网站


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极地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计量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