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以前很火、现在被发现很危险的发明?
1「万能疗法」—— 镭
知友:混乱博物馆(1,200+ 赞同)
居里夫妇自从 1898 年发现了钋和镭,4 年间发表了 32 篇论文,其中就包括在辐射下,癌细胞比健康细胞死亡更快的事实——这蕴含着不可估量的医学应用前景,他们很快尝试在某些浅表的肿瘤上固定含镭的放射源,肿瘤果然迅速缩小了,在那些幸运的病人身上,正常细胞趁机取代了癌细胞,恢复了患者的健康。

于是就像今天的人们对种种「抗癌功能」的事物趋之若鹜,当时的保健品行业立刻抓住了其中的商机。
法国药剂师亚历山大·雅各宾(Alexandre Jaboin)提出了一种「微居里疗法,1 克镭 226 的放射性活度被称为 1 居里(公式:1 居里(Ci)=3.7x1010 贝克(Bq)),这种疗法就是让人喝下含有几微克镭元素的水,号称微量的辐射能给健康的细胞增加能量,延年益寿。
结果各种含镭的牙膏、面包、雪茄、药片、巧克力、化妆品……都成功地在 20 世纪初掀起了消费热潮,这些核辐射刺激骨髓制造了更多红细胞,因此在短时间内的确营造出了有益健康的错觉。

与此平行的,镭盐自从问世就以暗中发光着称,这是因为 α 射线有很强的电离能力,美国的镭发光材料有限公司(Radium Luminous Material Corporation)在 1917 年研发了镭与硫化锌的混合涂料「Undark」,释放的光格外明亮,给夜间行军的载具涂装仪表盘再合适不过了。

同年美国加入一战,这家公司也大发了一笔战争财。随着夜光手表在战后大流行,这家美国镭企业在新泽西等地开了许多工厂,雇佣了许多年轻女工用给表盘刻度刷涂料,笔尖劈了叉,就叫她们用嘴抿一抿。
有些无知的年轻女工觉得好玩,还把这涂料抹在嘴唇和指甲上,晚上下班后在酒吧里大放异彩,殊不知已经大祸临头。

1922 年,22 岁的女工茉莉·马基亚(Mollie Maggia)形容骇人地惨死了:牙齿迅速脱落,下颌骨像朽木一样千疮百孔,充满了大型的坏疽。

当时死亡证明说这三期梅毒,但我们现在知道这是「镭毒颌炎」——因为镭元素虽然没有任何生理功能,但它很容易被机体误认作同族的钙元素用来构建骨骼——尤其是更新最快的下颌骨,然后在那里用放射性缓慢地杀死组织。
除了镭毒颌炎,浑身乏力、重度贫血、牙龈溃烂、关节癌症,迅速在镭企业的女工身上爆发出来,一个个正当妙龄就形销骨立,许多人不得不切掉整个下巴,连残喘都带着放射性:终于在 1925年,5 名女工决定联名起诉,并在两年后争取到了支持自己的律师。

这场诉讼轰动了整个西方世界,出现在各大报刊的醒目位置上,镭企业一度试图拖延审判耗死当事人死无对证,但精明的法医在宣判前给最早死亡的镭姑娘开棺验尸,她们的骨灰果然带有强烈的放射性,能搁着黑纸给照片底片感光。
铁证如山不得抵赖,镭姑娘们在弥留之际向世人揭示了核放射性的阴毒力量。

在劳工权益组织的声讨呼吁下,不但镭企业支付了高额的赔偿和抚恤,在判例法系的美国,各行各业的工人从此都能以镭姑娘为先例,为自己的职业病向雇主提起赔偿,接推动了职业安全标准等规范的建立,镭姑娘的申诉已经成为铭刻于历史的悲壮事迹。
镭的毒性不分阶级,埃本·拜尔斯(Eben Byers)是个着名的运动员和实业家,他在药商煽惑之下喝了几千瓶镭补(Radithor),失去了整个下巴,1932 年惨死之后,骸骨甚至能在照片底片上洗出轮廓。
这类事故在 30 年代的爆发同样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并最终推动了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对含镭保健品的禁绝。

在这些血泪的教训下,镭的闹剧终于在 1935 年左右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本回答所有截图和内容摘引自混乱博物馆的视频作品《发光的骨头 | 混乱博物馆》后半部分。
2「 灵丹妙药」—— 海洛因
知友:青蛇先生(1,700+ 赞同,国际销售经理)
海洛因,曾经被作为合法的药品,在二十多个国家的医药市场上公开销售。

海洛因,学名叫做二乙酰吗啡,具有强烈成瘾性,所以是世界着名的强效毒品。
但是大家知道这种毒品是如何从实验室中被发明出来,并走向世界的么?这要归功于德国着名的医药公司——拜耳公司。

德国拜耳公司
1897 年,德国拜耳的化学家菲利克斯?霍夫曼成功的合成了二乙酰吗啡。德国拜耳公司,在没有经过充足的药理测试和验证的情况下,将这款药品作为止咳处方药,推向了市场。
详情请点击链接:这 3 个曾经火遍世界的发明,竟然夺取了无数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