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科研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促进我国整体基础研究水平提升、基础学科建设与发展、优秀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高校和科研机构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已成为衡量一所高校科研实力的重要标尺。
据悉,2018年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受理2391个依托单位的约22.53万项申请,统筹使用财政经费约277亿元,资助1530个依托单位的各类项目约4.45万项,直接费用约260亿元,核定间接费用约47亿元,合计资助金额约307亿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包含项目种类较多,除了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地区基金国家杰青、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等外,还有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应急管理项目、数学天元基金、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项目和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等金额较大的项目,其中金额最大的是基础科学中心项目。
备受瞩目的基础科学中心项目
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是2016年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开始试点建设的迄今为止资助力度最大的项目。其旨在瞄准国际科学前沿,抢占国际科学发展的制高点,形成若干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和学术高地。
其中,该项目每年仅立3-4项、依托多所科研院所、资金高达2亿元左右,资助周期采取“5+5”模式,即实施5年后进行评估,通过评估后再支持5年。截止到2019年4月,全国仅有11个项目获得资助立项。
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从2016年开始试行,第一批3个项目均由中科院系统获得资助,涉及进化、数学以及化学等领域,从2017开始为期5年,总金额为5.117亿元。具体为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忠和院士负责的“克拉通破坏与陆地生物演化”项目,金额为1.81亿元;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周向宇院士负责的“流行上的几何、分析和计算”项目,金额为1.45亿元;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杨学明院士负责的“动态化学前沿研究”项目,金额为1.81亿元。
2017年和2018年均获批4项,高校和科研机构均各占2个,涉及材料、地理、农业、能源及医学领域,总金额均超过7亿元。
项目牵头的高校有华南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及西安交通大学,而科研机构大都是中科院系统单位,每个项目金额高达1.8亿元左右。
各个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的牛人多、单位多
这些项目瞄准国际前沿,资金高,周期长,当然不可能只靠一个学校就可以完成,还涉及较多合作单位和项目骨干成员。
2018年的“能源有序转化”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依托单位为西安交通大学,参与单位有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是国家基金委资助的第一个工程领域项目。项目骨干成员有郭烈锦院士、金红光院士、宣益民院士、何雅玲院士、黄佐华教授、严俊杰教授、白博峰教授、屈治国教授、李强教授、郝勇研究员等人,致力于建立能源有序转化的原创理论,提供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变革性技术,促进能源技术与产业革命。
2017年的 “分子聚集发光”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由华南理工大学牵头,唐本忠院士作为总负责人,联合华东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共同承担,执行时间5年,直接经费1.8亿。项目骨干成员有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秦安军教授、吴水珠教授、马东阁教授和赵祖金教授,华东理工大学田禾院士、朱为宏教授,清华大学危岩教授、帅志刚教授和浙江大学田梅教授等人,立足聚集诱导发光(AIE)这一原创概念,挑战分子聚集态的新发光过程、机制和应用等重大科学问题。
2016年的 “克拉通破坏与陆地生物演化” 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由中科院古脊椎所牵头,以及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西北大学等项目承担单位。项目由周忠和院士、朱日祥院士、徐义刚院士、贺怀宇研究员四位项目骨干主持,围绕地球深部系统运行机制、地球表层环境表现模式、生命演化、时间测定等四个科学领域,集中解决“克拉通破坏”与“陆地生物演化”两个国际地球科学领域分支学科交叉与整合研究的前沿科学难题。
正所谓天时(科学快速进步)、地利(国家大量支持)、人和(团队齐心合作)三者均在,那取得突破性的结果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取得哪些重要进展
由于这些项目立项时间较短,科研成果大都尚未见报道,本文仅以 “天然免疫与炎症疾病”项目为例,说明基础科学中心设立对于我国基础科学研究及应用的巨大推进作用。
“天然免疫与炎症疾病”项目自2017年批准立项,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曹雪涛院士为负责人,骨干成员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田志刚院士、杜江峰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邵峰院士,厦门大学韩家淮院士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蒋澄宇、张学、张烜、黄波等研究人员。
团队围绕“天然免疫细胞活化和死亡‘,瞄准免疫炎症的触发与应答调控以及炎症疾病发生机制这一重要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在2018年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在Cell和Nature等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篇文章。
2018年10月11日,曹雪涛院士团队在Cell在线发表题为”Phosphorylation-Mediated IFN-γR2 Membrane Translocation Is Requiredto Activate Macrophage Innate Response“的研究论文,该论文表明细胞质IFN-γR2的膜易位是激活巨噬细胞先天性细胞内细菌感染反应所必需的,该研究通过外在E-选择素参与建立了巨噬细胞中引发的信号传导的范例,促进了功能的形成。
2018年4月26日,曹雪涛院士团队在 Cell 杂志发表题为”Self-Recognition of an Inducible Host lncRNA by RIG-I FeedbackRestricts Innate Immune Response“的研究论文,该论文发现了一类新型的长非编码RNA-lnc-Lsm3b并阐明了其抑制免疫反应过度激活的机制,为人体lncRNA与免疫分子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研究思路,也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与预后奠定了研究基础。
2018年1月24日,曹雪涛院士团队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Tet2 promotes pathogen infection-induced myelopoiesis through mRNAoxidation的研究论文,揭示了TET2蛋白在开启天然免疫反应方面的重要功能,完善了TET2在调控免疫方面的作用。此外,该发现不仅从免疫学角度为机体抵抗病原体感染的天然免疫机制提出了新观点,也在表观机制层面揭示了TET2参与基因表达转录后调控的新模式,为有效防治感染性疾病和控制炎症性疾病提供了新思路和潜在药物研发靶标。
从中不难发现,国家对于国际前沿的科学研究领域的大力支持,同时我国也具备创造创新性研究成果的机遇和能力,剩下的就交给时间,静待开花结果。后期青塔也会及时关注并更新基础科学研究中心的成果和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