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作者认为,文章写得好,就能发得好。这种观点不免有些片面。文章能够发表的基础固然是文章本身写得好,但是易发表不仅依靠好的写作,同样需要作者认真钻研投稿本身的过程与门道。投稿是一门技术活,熟练者事半功倍,生疏者事倍功半。有些学者研究做得很好,可是由于投稿不得要领,不免有些埋没;还有一些不明就里的作者被网上鱼龙混杂的投稿方式蒙蔽,上当受骗。所以,投稿一事不能马虎,而必须谨慎对待,并且有意训练、提高,如此方不误学问大事。
一、有的放矢
学术期刊相当于学术市场,作者相当于卖家,读者相当于买家。因此,如何让自己的学问更加符合读者和学术市场,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议题。所谓投稿,实际上不过是顺利实现学术发表,将自己的学术产品顺利投放到学术市场中。说白了,投稿就是推销自己的学术产品,把文章顺利“卖出去”。而且还要“卖个好价钱”。很多学者不愿意将文章视为产品,觉得学术是神圣的,但是说到底,学问必须有其市场,有人的地方就有市场,不管这种市场以何种形式存在。
首先,投稿者要明白自己的发表目的。发表目的有两个:为了传播学术观点;为了发表本身,比如发表以求学位毕业、职称晋升。前者是自目的性的,后者则是工具性的。从前一个目的来看,文章最好发表在人气较旺、知名度较高的期刊上,以便学术观点可以被更为广泛地传播;而从后面的目的看,文章最好发表在学术刊物中排名较为靠前的期刊上,比如很多高校所划定的顶级刊物上。当然,这两者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有所重合,但也有不重合之处,作者在投稿前必须明确自己的发表诉求,然后以此确立一个发表的目标刊物。
其次,投稿者在经过甄别、确立了目标刊物之后,最好对这些刊物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投稿者最好深入阅读这些刊物,知晓它们的“套路”——选题的方向和角度、研究方法和文章性质、文章的写法等,如此一来,投稿者才能有的放矢。
二、定制式写作
每一个期刊都有其独特的发稿倾向和文章风格,这是由它长期的出版生态造成的,并不是某个编辑或作者决定的,所以,向其投稿,最好能够事先综合考虑期刊的选题、风格、取向、篇幅甚至体例等,让所写文章符合这些期刊的选题与风格等,甚至在写作的时候便有意识地向这些期刊靠拢,量体裁衣,定制式地写作。
定制式写作就是将投稿融合到写作之中,一般来说,向什么刊物投稿,在论文写作之前就已经明确,在写作的过程中就可以向这个刊物靠拢,甚至在选题时就加以考虑。文章选题最好与所投刊物的办刊宗旨、选题风格和定位一致。比如,给《国家行政学院学报》投稿前,我会认真看一下该期刊以前的文章,自觉反思文章整体是否与其相符。
要系统阅读并跟踪这些期刊,了解这些刊物的投稿要求、刊物风格、刊物的选题要求及宗旨、内容范围、主要的发稿方向、出版周期、选稿周期、读者对象、发稿的篇幅等等,由此决定自己论文撰写的格式、内容和篇幅。
三、投稿前的自查
在投稿前,要进行自查,以便预先将问题消灭掉,避免投稿受阻。具体的自查包括如下方面:
第一,选题是否具有创新性,是否处于学术前沿,能否反映学术研究的现状、新动向和新趋势?
第二,研究观点是否扎实、可靠,研究结论是否有实质性的推动?
第三,是否已经表述清楚?自己能否用简单几句话概括出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这样就可以检验自己的观点是否表达清楚,是否鲜明、突出,是否有新意,是否站得住脚。
第四,论文的材料、数据和图表是否准确、简明和完备?语言是否规范,是否条理清楚、层次明确、逻辑完备?有无错别字、表达不到位的地方?
第五,注释格式和参考文献是否到位?注释和参考文献的着录格式是否规范反映了作者治学的态度是否严谨,文献的数量反映了作者的阅读量,参考文献的质量反映了作者的科研水平和能力。注意索引文献的权威性和期刊档次,多引用专业刊物的文章、高级别刊物的文章,尽量引用专着和研究性文章,少引用教科书,否则说明作者的阅读量和知识面都比较有限。
第六,作者信息是否完备?是否提供了电话、邮箱、作者单位和职称等必要信息?要把联系方式写上去,有的作者在投稿时不写联系方式,这样,编辑难以直接联系上。准确来说,投稿要注明作者信息,如姓名、性别、电话、通信地址、邮箱、工作单位、职称、研究单位。
第七,有无涉嫌剽窃。文章剽窃是期刊的底线,一旦出现剽窃问题,不仅会使作者声誉受损,而且也会让期刊声誉遭受打击。不管是有意的抄袭,还是无意的重复,作者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否则,一旦被认定为剽窃,将会进入期刊的“黑名单”,影响今后的学术发表。值得注意的是,不仅不能剽窃他人的文章,也不能自我剽窃,也就是同样的文章重复发表。
四、推介自己的文章
投稿就像推销,投稿者必须学会推销自己的文章。当然,这里并不是说要做虚假宣传,而是要想方设法向学术期刊正确地释放信号,以便期刊及其编辑更好地从众多的投稿中发现、识别乃至录用自己的文章。
其实,向编辑推介自己的文章,不仅是推销自己,也是方便编辑,更便于编辑向主编及其他编辑部同人推介你的文章,因此,推介文章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一般推介自己的文章既可以打电话,也可以在投稿邮件中说明,相对来说,在投稿中说明是一件比较顺当的事情。
首先,要向编辑证明自己的研究选题是有价值的、值得推介的。作者要说明:通过研究,希望达到一个什么研究目标,从什么角度进行切入,相关研究做到什么程度了,这篇文章做到什么程度了。作者要说服编辑为何你的研究选题是重要的。
其次,作者要能够尽可能简洁地陈述自己的研究贡献。实际上,越是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说明自己的研究,就越是证明文章做到位了。很多作者打电话给编辑,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当编辑问他的研究贡献时,他答不上来,或者说得不够明晰,这说明文章还没有写到位,还得继续加油。其实,编辑的问题很简单:投稿文章那么多,为什么我要发你的文章,给我一个理由!编辑被作者说服之后,然后才向主编推介。如果编辑自己都没有被说服,他又怎么可能说服主编以及其他编辑部同人呢?
再次,最好把摘要和关键词等关键性的信息都做得完整。编辑在看到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看到的是文章的标题,其次就是文章的摘要。在文章的编排上,应尽可能地给人一种这是完成稿而不是初稿的感觉。参考文献最好按照所投刊物的格式重新编辑一次。
最后,编辑部还关心:作者的履历、学科,研究的范围,作者主持了什么项目,近些年都关心哪些学术问题。如果作者已经有了比较好、比较多的学术发表,相信一定可以增强编辑的信心。
推介的关键是真实地显示自己的研究水平,便于审稿者了解作者及其文章。注意不要过分夸大自己,也不必过于自谦,而是要中庸——恰如其分地呈现自己的实力和研究结果。
五、七条建议
第一,正视投稿。对于年轻作者来说,投稿、改稿也是一个提高自身学术表达水平的过程。因此,不要把投稿视为研究的剩余物,而要把投稿视为学术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真研究如何投稿。
第二,熟悉学刊。很多作者不了解学术出版的一般特征和刊发流程,因此往往在学术晋升生涯中因小失大。建议作者平时多了解出版周期、刊发流程等学刊基本情况。这样一来,一旦有了急需,才不会手忙脚乱,而且也不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同时也可以避免上当受骗。
第三,固定阅读。每一类刊物、每一本刊物,都有自己的历史、风格,通过固定阅读,你可以知晓这些刊物的学术取向和选稿要求,做到知彼知己、心中有数。有了必要的阅读积累,再与期刊编辑沟通,便有了更多的共享知识,也会更加顺畅。
第四,订阅纸版。尽管现在数字出版已经很发达,但是我仍然建议作者去图书馆认真读一读纸质版期刊,有条件的,最好可以订阅一些自己中意的期刊。发表的每一篇文章都凝结了作者和编辑的心血,纸质版能让你更好地感觉到字里行间的学术诚意。闻着墨香,摸着纸张,欣赏着封面、插图,这也是学术生活的一部分。
第五,不要海投。很多期刊都严禁一稿多投,而且无的放矢的海投也绝非良策。最好平时就有意识地阅读一些学术刊物,从研究阶段就熟悉、了解这些刊物,最后成文、投稿就会更加自然、顺畅。对于有些综合刊物,建议投递打印稿。
第六,经常开会。很多时候,学术期刊约稿不是“看人”,而是“看文”,学刊编辑经常旁听会议,如果你的文章很棒,又恰好符合在场学刊的选题需求的话,他们会主动来找你约稿的。
第七,多方核实。现在很多刊物都有经费支持,甚至还有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一般来说,多数刊物不收版面费。网络上的投稿一定要辨明真假。一般来说,那些带有不规律的数字的邮箱、域名多半是假的。如果你觉得不放心,最好从其主办单位的网页进入学术期刊的官网,或者打电话到编辑部询问。总之,要多方核实,不要轻易上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