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National Materials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Scientific Data Center
中文 | Eng 数据审核 登录 反馈
百万科技大奖又来了!杨振宁、施一公等出席,多位顶尖科学家获奖
2018-09-17 10:56:48 作者:本网整理 来源:求是科技基金会官网
    2018年度求是奖颁奖典礼15日晚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行。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江雷教授获2018年度“求是杰出科学家奖”。2018年度“求是科技成就集体奖”则授予上海交通大学张杰教授领导的激光强场物理团队。两者分别获得奖金人民币一百万元。
 
1.jpg

    当晚,求是科技基金会主席查懋声以及顾问杨振宁、孙家栋、韩启德、施一公等参加了本次颁奖典礼。

    2018年度“求是杰出科学家奖”获奖者江雷,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他通过学习自然,建立了超浸润界面材料及超浸润界面化学体系,引领并推动了该领域在全球的发展,成功实现了多项成果的技术转化。

    2018年度“求是科技成就集体奖”的获奖团队为激光强场物理团队。该团队聚焦激光强场物理重要前沿和激光聚变国家重大需求中的关键挑战,取得了多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创新成果,并为激光聚变国家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8年度“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则分别授予北京大学胡家志、田志宇、王潇,清华大学刘锦涛、张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敏锐、朱书,复旦大学陈钢,上海交通大学郑浩,浙江大学陆盈盈,南方科技大学万敏平,西湖大学高晓飞共十二位青年学者,他们在新凝态理论物理、新能源材料、代数几何、肠道免疫和微生物等众多学科领域内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展现了新一代青年学者的精神风貌和学术创新能力。

    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于1994年由着名实业家査济民创立,由多位国际知名学者担任顾问并全权负责奖项的遴选和审定。

    1994年至2018年,共有337位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科技领域中有杰出成就的中国科学家获得基金会奖励。其中“求是终身成就奖”1位,“杰出科学家奖”29位、“杰出青年学者奖”181位、以及“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126位(涉及15个重大科研项目,如青蒿素、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塔里木盆地沙漠治理、铁基超导等)。

2018年度求是“杰出科学家奖”获奖人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江雷院士
 
2.jpg
 
    获奖理由:
 
    江雷院士通过学习自然,建立了超浸润界面材料及超浸润界面化学体系,引领并推动了该领域在全球的发展。他师法自然,制备了可以在超浸润体系的状态之间进行智能转换的仿生二元协同纳米材料,在诸多领域具有应用前景。同时,他的研究工作结合了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化学的成果,与多个学科的研究者都有合作关系,实现了跨学科的成就,极大地影响了材料化学,纳米材料,微/纳流体,界面和生物材料等多个相关领域。

    个人简介:

江雷,中国科学院院士、百人、杰青、长江学者,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院长。

    1987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固体物理专业,1990年在该校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2年-1994年作为中日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在日本东京大学留学,回国获博士学位(导师:李铁津 教授)。1994年-1996年在日本东京大学做博士后(合作导师:Akira Fujishima 教授)。1996年-1999年在日本神奈川科学院任研究员。199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999年-2015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2015年8月至今,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2004年-2006年兼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2008年至今,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院长;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主要学术贡献: 重要论文包括:Nature 3篇,Science 1篇,Nat. Nanotechnol. 1篇,Nat. Mater. 1篇,Nat. Rev. Mater. 1篇,Nat. Comm. 5篇等,已获发明专利授权70余项。现兼任《Small》国际顾问编委会主席、《材料科学》副主编、《Adv. Funct. Mater.》、《Acs Nano》、《Adv. Mater. Interfaces》、《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无机化学学报》、《高分子学报》等杂志的编委。

    2017年获得德国洪堡研究奖(Humboldt Research Award);2016年分别获得日经亚洲奖(Nikkei Asia Prizes);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米科技与纳米技术贡献奖; 2015年获得ChinaNANO 奖(首位华人获奖者);2014年作为中国大陆首位获奖人获得美国材料学会奖励“MRS Mid-Career Researcher Award ”;同年获得化学领域和材料领域汤森路透高被引科学家奖以及最具国际引文影响力奖; 2014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13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2011年获得第三世界科学院化学奖;2005年以“具有特殊浸润性(超疏水/超亲水)的二元协同纳米界面材料的构筑”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曾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奖励。2007年被聘为“纳米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仿生智能纳米复合材料”项目首席科学家。

2018年度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获奖团队
激光强场物理团队
 
3.jpg
 
    激光强场物理团队由上海交大、中科院物理所和国家天文台的三个课题组构成。在团队负责人张杰院士的带领下,聚焦激光强场物理重要前沿和激光聚变国家重大需求中的关键挑战,取得了多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创新成果,并为激光聚变国家重大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

    自2000年以来,该团队在包括Nature子刊、PNAS、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本领域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团队成员获得了包括激光聚变领域国际最高学术荣誉的爱德华?泰勒奖等在内的多个国际重要奖项,研究团队还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国内奖项,并入选2011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2018年度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获奖人
北京大学王潇
 
 
4.jpg
 
    王潇,1988年出生;2006年获得全国高中化学奥林匹克决赛金牌,保送北京大学,2010年获得学士学位;2010-2015年就读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并取得博士学位;2015至2018年在斯坦福大学生物工程系及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入选第十四批“青年千人计划”,将回到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任教并加入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

    她的研究方向为生命化学分析与脑科学,其代表性工作以第一作者发表在Nature, Cell 和 Science等期刊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朱书
 
5.jpg
 
    朱书,1984年出生,2006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学学士学位,获郭沫若奖学金。2012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博士学位,获吴瑞奖学金,中科院院长奖学金,中科院百篇优博论文。同年进入美国耶鲁大学免疫学系,师从美国科学院院士,HHMI,系主任Richard Flavell进行博士后研究,2014年获 Helen Hay Whitney基金会及HHMI联合资助。2017年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并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微尺度国家实验室以及中科院分子细胞卓越中心,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首席科学家。

    朱书的研究工作集中于肠道免疫应对微生物的机制研究,现已发表学术论文30篇,并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Science、Nature Medicine、Nature Communication、J Exp Med以及J Immunol上发表研究论文。多次被Nature,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Nature Medicine和Nature Immunology点评以及被Faculty 1000收录和推荐。总影响因子超过455,总引用超过1990次,H index 19(GS)。实验室目前针对已经发现的一系列靶点开始合作开发小分子和大分子药物,以期实现对感染、炎症和肿瘤等疾病的干预。

    上海交通大学郑浩
 
6.jpg
 
    郑浩,1980年出生,2007年于中科院物理所获得博士学位,2007年至2009年于英国伯明翰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至2014年于德国基尔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4年至2016年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副研究员。2016年底加入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任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2015年度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2016年度上海市“千人计划”。

    郑浩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实验研究,尤其是使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分子束外延技术对拓扑非平庸物质、奇异费米子、非常规超导体和低维量子材料等体系具备的独特电子态的物理性质进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参与了外尔半金属的实验发现,并主导了首个外尔半金属的表面量子干涉实验; 突破了扫描隧道显微术数据采集瓶颈,实现等效栅极测量,并应用于单原子量子点的研究。共发表文章50余篇,总引用2800余次;获得专利7项。

    清华大学张超
 
6.jpg
 
    张超,1986年生,2008年于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获学士学位,2013年于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获博士学位。2016年9月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完成博士后研究,同年11月进入清华大学网络研究院任副教授。2017年获第三批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资助,入选第十四批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

    张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系统和软件安全防护方面,在自动化攻防方向取得了一些进展。在国际四大安全会议中发表近10篇论文,其中一篇是2013年四大会议中最高引用十篇论文之一。研究的自动化方案挖掘了200多个安全漏洞;防御方案获得微软BlueHat竞赛特别提名奖;自动化攻防系统获得DARPA CGC机器自动化攻防竞赛初赛防御第一、决赛攻击第二。

    南方科技大学万敏平
 
8.jpg
 
    万敏平,1980年生,2002年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获学士学位;2004年和2008年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机械工程系分布获硕士和博士学位;2008年9月至2015年在特拉华大学先后任博士后和研究科学家。2015年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并加入南方科技大学工作,现任力学与航空航天工程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万敏平主要从事湍流理论和数值模拟方面的研究,侧重湍流和磁流体的非线性、非定常和间歇性研究。博士期间对二维湍流能量逆级串的物理机制、能量级串的拉格朗日特性进行了原创性研究;之后对空间等离子体湍流中能量耗散和湍流相干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先后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Physics of Fluids等领域内主流期刊上发表论文50多篇,论文被引用1700多次,H因子22(Google Scholar)。

    北京大学田志宇
 
9.jpg
 
    田志宇,2003-2007年在清华大学基础科学班学习并获得学士学位,2007-2011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数学系进行博士阶段学习,师从Jason Starr教授,于2011年5月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自2011年9月至2014年8月,在加州理工学院任Taussky-Todd instructor。2014年秋天,在德国波恩大学访问,2015年1月,正式入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担任研究员,2018年3月起成为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副教授。

    田志宇博士的研究方向是代数几何。他在对有理连通簇的几何,算术,拓扑性质的研究中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2015年7月,田志宇博士受邀请在每十年举行一次的国际代数几何会议Summer Institute on Algebraic Geometry上作学术报告。

    浙江大学陆盈盈
 
10.jpg
 
    陆盈盈,1988年11月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2010年7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2014年6月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系获博士学位,导师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Lynden A. Archer教授。 2014年12月至2015年9月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4年12月入选浙江大学“百人计划”,2015年5月入选国家第十一批“青年千人计划”。2015年10月至今回到浙江大学化工学院任研究员(独立PI)、博士生导师。

    陆盈盈博士近年来主要研究以金属锂电池为基础的高能量密度大功率密度电池,在金属锂负极保护机制及电池安全问题等方向取得了系列进展。提出理论容量为现有石墨负极10倍的三维金属锂负极材料,提高电极储锂能力,发展高能量密度电池;阐明金属锂负极产生枝晶的微观机理,实现锂离子在电极表面的稳定电沉积,消除枝晶产生,突破了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能难以兼具的难题;应用于高能量密度金属锂电池的高效储能,发展新型电池技术。尤其重要的是,在金属锂电池安全问题上,通过强化电极/电解液界面上离子传递过程,解决了锂枝晶形成这一困扰金属锂电池40年之久的难题。

    在Nat. Mater., Sci. Adv., Nat. Commun.,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引用1500余次,相关成果被Nat. Mater.亮点点评,获授权专利3项,其中授权的国际专利被美国NOHMS公司实施工业应用。入选2015年度福布斯·亚洲榜30岁以下精英榜、2016年度福布斯·中国榜30岁以下精英榜;已入围化工权威期刊Ind. Eng. Chem. Res.期刊2017 Class Influential Researchers及化学权威期刊Chem. Comm.期刊2018 Emerging Investigators。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基金”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青年专项基金。

    清华大学刘锦涛
 
11.jpg
 
    刘锦涛,1982年出生。2004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物理学学士学位,2011年于美国匹兹堡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2011至2012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系统与计算生物系、2012至2017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生物科学部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受聘为清华大学医学院、传染病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同年入选第十四批“千人计划”青年项目。

    刘锦涛主要从事细菌生物被膜方面的研究。他发展了全新的菌膜培养及观测方法,并对菌膜的动态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了菌膜内细菌的相互作用、菌膜内信号传导及菌膜间资源共享的新机制。研究成果已发表于Nature 、Science 、Cell 等国际学术期刊,并被多家国际知名学术刊物及大众媒体广泛报道。

    北京大学胡家志
 
12.jpg
 
    胡家志, 2006年获得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士学位;2012年获得北京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学位;2012年至2016年于哈佛大学医学院及波士顿儿童医院师从Frederick W. Alt院士进行免疫细胞发育和基因组稳定性相关方向的博士后研究;2016年成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及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同年获得第十三批中组部“千人计划青年项目”的支持。

    胡家志研究员在淋巴细胞发育、基因组稳定性维持和淋巴瘤的发生机理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免疫基因组学方面,开发了全基因组染色体易位及基于DNA的抗体谱测序方法,为领域的发展贡献了新型方法,并阐释了一系列淋巴细胞发育过程中的重要调控过程,提出RAG重排酶在淋巴细胞受体产生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全新模型。在肿瘤方面,通过在小鼠中建立肿瘤模型,并深入挖掘机理,最终解释了病人中部分RAG或AID介导的淋巴瘤的基本发生过程。荣获吴瑞奖学金,哈佛大学华人生命科学研究奖等奖项。近五年在Cell, Nature, Nature Biotechnology, Nature Protocols, PNAS, Genome Biology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西湖大学高晓飞
 
13.jpg
 
    高晓飞 (1981-),江苏南京人,2003年在南京农业大学获得本科学位;2012年获得美国堪萨斯大学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2012年至2017年在美国Whitehead Institute 与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曾经获得包括美国白血病和淋巴瘤学会学者奖, 中国教育部颁发的中国国家优秀留学生奖等荣誉。现任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

    高晓飞的研究兴趣是研究兴趣是探索细胞因子与环境因素如何协同作用并决定干细胞细胞命运的分子机制。研究成果曾经发表于Nature, Blood, Cell host&Microbe, PNAS等杂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敏锐
 
14.jpg
 
    高敏锐,2012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博士学位,导师俞书宏教授。2012年至2016年先后在美国特拉华大学、阿贡国家实验室和德国马普协会胶体与界面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6年1月入选中科院率先行动“百人计划”C类(青年俊才),2016年7月全职回国工作,2017年入选国家第八批“青年千人计划”,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高敏锐一直从事氢能及相关能源器件电极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应用研究。主持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创新团队培育基金。现已在包括Acc. Chem. Res., Chem. Soc. Rev., 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期刊及论着上发表论文50多篇,ISI高引论文12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论文单篇引用超过150次的9篇,超过100次的13篇。为美国科学出版社《半导体纳米技术百科全书》撰写综述章节。相关成果被中科院,美国能源部,德国Chemistry & Industry,Phys.Org, ChemistryWorld, MaterialsViews China,合肥新闻联播等机构和媒体报道。

    复旦大学陈钢
 
15.jpg
 
    陈钢,2004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获得科大的本科最高荣誉郭沫若奖学金,同年进入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物理系,师从卡弗利理论物理研究所的Leon Balents教授,于2010年获得博士学位。 之后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从事独立的博士后研究,2015年回到中国大陆,入职复旦大学,任教授博导。
 

    陈钢教授在博后期间以及在中国国内完成了大量的独立的研究工作,获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部分成果引领着领域的发展,具有国际影响力。由于他的成果,他被授予2017年度的香港大学崔琦物理学奖,并多次受邀在国际会议上讲演。他在指导学生方面亦颇具见地和成就,经他指导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富有活力和自信,逐渐活跃在物理学研究的前沿。 

 

 

 

更多关于材料方面、材料腐蚀控制、材料科普等方面的国内外最新动态,我们网站会不断更新。希望大家一直关注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http://www.ecorr.org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是科技部直属事业单位,致力于推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开放共享,其主要职责是: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和基础性工作;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发展战略、规范标准、管理方式、运行状况和问题的研究,以及国际合作与宣传、培训等工作;承担科技基础条件门户系统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参与对在建和已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的考核评估和运行监督工作。

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相关网站


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极地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计量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