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本质上是在政府主导的中国高等教育界由教育部牵头做出在211、985工程后的又一次政府资源的再分配。双一流最大的影响便是财政拨款,这从双一流名单公布后广东省紧接公布的2017年双一流配套资金分配表可以看出来:
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教育部推出双一流建设方案和名单向中国高等教育界提供了一个强烈的信号,那就是以后想从政府拿钱或进行大学建设的绩效评价,就必须按照他们制定的新的双一流评选标准进行,而众多高校在接收到这个标准的信号后必然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这一新的规则,以获得最大收益,从而对中国高校以后的发展方向和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那么,这个教育部集结中国高等教育界的大佬投票投出来的标准究竟是怎样的呢?
①一流大学:以政策延续性为主,辅以Times、US News、QS和ARWU等几个世界主流高校排行榜的中国高校排名为标准,再适当考虑对特殊地区和行业的照顾。
985实施以来高校在建设过程上还是取得了不小的成果的,这从不断增加的世界性顶级科研成果和日益进步的国际排名可以看出来;另外,完全抛弃211、985另起炉灶,相当于教育部自己打自己的脸,所以考虑到“政策延续性”,985所有高校都拉进一流大学拟建设名单,是可以理解的。但同时教育部弄了个B类高校,就是要建立一个动态调整的缓冲区,985建设落后的拉进这个名单进行警醒,甚至可能最终退出一流大学名单,并允许一流大学名单外的大学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进入一流大学名单,打破终身固化的身份标签,理论上是有进步的。
由于双一流有与世界接轨的想法和目的,决定985大学是进入A类或还是B类的一个选取标准就是QS等几个主流排行榜的平均排名。我们可以发现这次被拉进B类的大学无一不是在这四个榜单表现不太好的大学,比如2016年:湖大(36)、东北大学(44)、西北农林(76),可以预测下一次评估的时候比较危险的有电子科技大学(40)、中国海洋大学(41)等,虽然西北工业大学、国防科大、中央民族大学等其它部委所属985其实表现也不好,但由于其中涉及国防秘密科研成果不能公开的原因(西工大、国防科大),也有发扬民族教育的政策原因(央民)等,同时也要稍微照顾一下其它部委的面子,所以仍属于A类。既然这次也被列入A类,我预计未来他们明面上的表现即使再不好也不会被降级为B类。所以教育部直属的一流大学降级压力最大。
最后新增的非985大学的云南大学、新疆大学和郑州大学就是纯粹的地区性照顾了,云大是西南边疆、新疆是西北边疆和对接“一带一路”战略,而郑大则是让人口众多却没有985和部属院校的河南省也能拥有一所一流大学。
②一流学科(非自定):首先综合考虑ESI学科排名中的中国高校在全球的表现、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参评学科数量和国家发展规划决定一流学科入选数量;然后以12年学科评估排名为主,确定哪些高校的学科能入选;辅以在QS学科排名(或ESI)中表现优异的个别高校学科也能入选(或按照QS置学科名);最后,五年内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及以上、技术发明一等奖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及以上所依托的高校学科拥有一票上位的特权。
步骤一:以ESI学科排名中的中国高校在全球的表现为主,辅以2012年学科评估中该学科参评高校数量和国家希望重点部署的学科,来决定一流学科入选数量
根据ESI排名2017年3月公布的数据(本轮评估中教育部所使用的版本),中国高校ESI全球前千分之一和百分之一的各个学科数量如下:
我们可以容易地看到,中国高校不同学科在全球范围的入选数量和竞争力是完全不同的,以前1‰为例:材料科学(15)、工程学(15)和化学(20)数量最多,而物理学(3),临床医学(7)较少,所以在一流学科中,教育部给材料科学与工程(30)和化学(25)学科的名额最多,而物理学(7)和临床医学(5)入选数量较少。
另外一个依据是2012年学科评估各个学科的参评数量。就以争议最大的复旦拿到机械、航空航天与制造工程,而哈工大、西工大等却没拿到航空航天工程的一流学科作为例子。
我们首先需要搞清楚的是复旦和北航、国防科大拿的航天工程学科不是同一个东西,北航和国防科大拿的是教育部一级学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偏重航天工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而复旦拿的是QS里的“机械及航空航天和制造工程”(偏重基础力学研究)。在教育部学科分类里跟航空航天有关的学科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其评估结果如下:
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个学科只有11间学校参评,属小众学科,因此只给这个学科两个名额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要平衡这么多学科,所以教育部索性来个一刀切。而北大和复旦入选的是QS排名里的“机械及航空航天和制造工程”(Mechanical andAerospace Engineering),后面再详说。
步骤二,以三个标准确定哪些高校的学科(非自定)能入选
标准1:以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排名为主
以现在热门的经管学科为例,一级学科工商管理类的学科评估前几名如下:
而此次双一流工商管理学科入选学校就正好是排前两名的人大、西交、清华和中大。
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的学科评估结果如下:
而此次双一流应用经济学入选学校也正好是排前两名的人大、北大和央财。
最后聊聊不能为大众理解的法学、医学类专业和新闻学入选情况。按照上文的思路,我们可以把一些业内名校在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的排名和本次相应的一流学科名额列出如下:
正如上述分析,一些业内名校之所以未入选,一个原因是业内名校实在太多,导致他们在12年学科评估并不是顶尖(法学的华政、西政和吉大;临床医学的川大、华科和中南,但华科和川大的基础医学倒是表现优异进了一流学科);另一个原因是教育部给的名额太少(复旦新闻和建筑老八校)。
标准2:以QS学科排名前50为辅
由于教育部的双一流建设有与国际接轨的目标,所以也把QS学科排名纳入评选的参考。满足QS学科前50排名的高校甚至可以按照QS的叫法自设在12年学科评估中不存在的学科名。
这个做法的争议非常大,同时也是引起大家对一些高校学科入选产生误会的原因之一:
举个例子,矿业工程这一学科也是争议很大的。这一专业进了6所高校: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先看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
中国矿业大学、中南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排名前三,可以理解为教育部允许12年学科评估排名前列的学科可以入选一流学科的数量,没有争议。而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又是怎么入选的呢?还是依靠QS,看一下2017年QS学科排名: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在QS矿业工程这一学科排行榜上排名42和49位,凭借这一成绩成功入选。但QS的矿业工程(Mineral & Mining Engineering)都包括什么呢?QS的矿业工程包含了中国的:地理、地球物理、测绘、矿业工程、地质等,而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的这些学科较强,所以他们的“矿业工程”能在QS学科排名前50,同时也因此成功入选一流学科。
北大和复旦的“机械及航空航天和制造工程”(Mechanical andAerospace Engineering)能入选一流学科也是同一个道理:在2017年QS排名中,北大的“机械及航空航天和制造工程”排21,复旦排46,所以他们能按照QS的命名方式自设学科入选。
标准3:以ESI排名前1‰或接近前1‰为辅(以2017年3月的数据为根据)
第一个例子是中科院大学。由于中科院大学新成立不久,没有参与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吃了大亏,只能依靠今年3月的ESI前1‰排名入选了化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学科。这个标准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教育部体系外的院校未能入选双一流或表现不如意:社科院大学、南科大、上科大等也是成立较晚,未能参与12年学科评估,同时在ESI排名和QS学科排名中也没有上佳的表现,所以都遗憾落选。
标准4:五年内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及以上、技术发明一等奖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及以上的第一获奖单位所依托的学科拥有一票上位的特权
比如这次能入选双一流建设的非985/211的综合类院校只有河南大学和宁波大学两所,虽然他们入选的一流学科在在12年学科评估、QS学科排名和ESI都排不上前列,但都是凭借2012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入选双一流学科。
另外,中医药类学科由于最具有所谓“中国特色”,为了完成扎根本土的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教育部便特意适当增加了中医药类学科入选名额。
步骤三,确定“自定”一流学科
对于所有学科都不满足上述条件的原211高校,为了政策的延续性,教育部特别允许他们自选1个学科(群)作为自定学科,评议组给予推荐指引,所以产生了所谓“自定”学科。而新进入B类的原211高校云新郑和A类的重庆大学均没有符合上述标准的学科,教育部特别允许他们自定3个学科上报。有且只有原985、211大学有自定资格。
若是非211、985高校,又不是需要国家照顾的特殊院校,同时上述一流学科的4个标准都不能满足,则会落选本次双一流评选。
综上所述,教育部的此轮双一流评选还是有客观标准和根据的,不是相当一部分人所想的瞎评出来的。除了985、211大学的自定一流学科特权,从整体上看此次评选还是实现了教育部评选双一流大学的目标:以学科为基础;动态调整机制;加快改革发展、促进公平竞争,与985、211终身身份固化的机制相比还算是一种进步吧,但最终落实如何,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