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传来喜讯,碳纤维打破封锁领先世界,西方:怕什么来什么
2017-07-26 13:15:05
作者:本网整理 来源:玻纤情报网
近日,中国航天传来喜讯:“国产M40J碳纤维工程化研制及应用”一条龙项目取得重要进展,突破了稳定化制备、碳纤维表面处理等关键技术,已经建成百吨级M40J高性能碳纤维生产线。
M40J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具有轻量化、高比强度、高比刚度和抗振性强等特点,与航空航天常用的高强钢材对比,前者的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是后者的三到五倍。
一根仅有头发丝1/10粗细的高性能碳纤维,其拉伸强度可以达到4800兆帕,相当于4.8万倍的大气压,是高精尖航天复杂型号产品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
并且,中国的科学家还跳出了“复制”研制形态,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形成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相关性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可谓是西方怕什么就来什么。
碳纤维材料的性能特殊,是21世纪不可缺少的战略新型材料,被誉为“黑色黄金”,其生产流程复杂,关键设备技术门槛高,设计制造难度极大。
具有高比强度,耐高温,耐腐蚀,耐疲劳,导电、传热和热膨胀系数小等一系列优异性能,其密度仅为钢的1/4,但强度却是钢的10倍。
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环境工程、化工、能源、交通、建筑、电子、运动器材等众多领域。
人民大会堂中国对于碳纤维的研究始于60年代初,由于起步比较晚,核心技术、关键设备长期被日本、美国和西欧国家垄断。
并且受“巴统”的限制,国际上在技术方面处于第一梯队的大公司都不愿意向中国转让技术,即便是有钱也买不到,特别是对T800系列碳纤维实施了长期禁运。
就在危急存亡之秋,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师昌绪先生提出要发展碳纤维,当时他已经接近80岁,完全可以少管点事,但是他认为碳纤维上不去,国防安全无保证,将死不瞑目。
之后,以师昌绪先生为组长的课题组专门对过去出现的问题做了讨论,并形成四点共识:对碳纤维的重要性和技术难度缺乏正确估计;投资严重不足,使用严重不当;形不成国家攻关队伍;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环境。
正是这些努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如今,国产的T800碳纤维拉伸强度平均值5.63GPa(东丽T800为5.49GPa),弹性模量平均值292GPa,断裂伸长率平均值1.9%,与东丽公司T800碳纤维产品一致。
并且,天顺化工还将规模化生产的T800级碳纤维成本控制到了国际价格的三分之一,仅为350元/公斤,这实现在技术上能与国外同类产品争锋的同时,在定价上也占据主动。
不过,对于M40J碳纤维材料,飞机上却并不适用,或者说根本用不起,由于飞机制造需要大量的碳纤维,成本控制严格,得到的成本提升和性能改善根本不成正比,不管是歼-20还是F-22都不例外。
其主要用途还是在航天领域,包括卫星的外壳、中心承力筒、太阳电池阵,还有各种反射天线、接收天线、遥控天线和C波段全向天线等。
在运载火箭方面,碳纤维常被用于火箭的排气锥体、发动机、外壳、燃烧室、发动机喷管以及整流罩等部位,对提高运载火箭发射有效载荷的能力具有十分明显的效果。
未来,随着中国在航天领域的不断突破,对高性能碳纤维的需求会不断增大。在这里,祝愿中国的科学家们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造、设计、性能测试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