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出炉 新材料领域2025年将短缺400万人才
2017-02-15 11:25:13
作者:本网整理 来源:材料牛
日前,教育部官网公布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下称规划)。此规划为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按照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共同编制。
亮点一:新材料领域人才2025年需求1000万人,将短缺400万人。
规划预测了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其中新材料领域如下图
亮点二:高技能人才占比28%,研发人员占比6%
规划指出到2020年,制造业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以上,制造业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2%,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左右,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达到6%以上。
亮点三:鼓励扩招博士,提供研究生培养比例,引导招生计划向重点领域专业倾斜
鼓励招生单位扩大制造业重大基础研究、重大科研攻关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提高重点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比例。及时发布人才需求预测,引导高校招生计划向本科电子信息类、机械类、材料类、海洋工程类、生物工程类、航空航天类和高职装备制造大类、电子信息大类、生物与化工大类、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中对应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的相关专业倾斜。
亮点四:扩大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增设前沿紧缺学科
规划要求促进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同步。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扩大高校专业设置的自主权,增强专业设置的科学性、灵活性和特色化。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调整专业设置,到2020年基本形成与制造业产业布局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布局。注重专业设置前瞻性,主动适应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发展需求,增设前沿和紧缺学科专业,强化行业特色学科专业建设。根据制造流程变革改造升级传统学科专业,服务电子、钢铁、石化、机械、轻工、纺织等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围绕制造业重点行业布局规划,对接制造业产业集群、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等,集中建设一批校企深度合作、发挥支撑作用的专业集群。
亮点五:完善工科学生实习制度 鼓励企业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提升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能力。深化工程教育教学改革,改变“重论文、轻实践”的倾向,完善工科学生实习制度,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围绕“四基”建设、智能制造、“互联网+制造”等领域,重点培养先进设计、关键制造工艺、材料、数字化建模与仿真、工业控制及自动化、工业云服务和大数据运用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依托有关学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建设一批制造业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基地,对重点行业、关键环节、高端产品制造的专业技术人员实施专项培训。支持企业在职人员以非全日制方式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支持院士在制造业企业建工作站,培育企业技术创新人才,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亮点六:造就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
鼓励企业与有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合作,面向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建设一批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培养。
加大对传统制造类专业建设投入力度,改善实训条件,保证学生“真枪实练”。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学校开办、引导学生学习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表面处理、切削和特种加工工艺等相关学科专业。
亮点七:42项重点任务分工
规划指出42项重点任务分工表,其中包括
教育部牵头、发改委参与确定一批有条件、有意愿的制造业相关试点高校率先探索应用型(含应用技术大学、学院)发展模式,大规模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牵头、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参加及时发布人才需求预测,引导高校招生计划向本科电子信息类、机械类、材料类、海洋工程类、生物工程类、航空航天类和高职装备制造大类、电子信息大类、生物与化工大类、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中对应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的相关专业倾斜。
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牵头依托制造业重大工程项目,推进企业与学校深度合作,发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作用,采用多方共建方式在高等学校、职业学校打造一批工程创新实践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和职工培训中心
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加强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生工作,促进在重大工程、项目实践中培养博士生。发挥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相关重点实验室等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
规划要点如下:
完整的规划请点击下载: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3/201702/t20170214_296162.html
更多关于材料方面、材料腐蚀控制、材料科普等方面的国内外最新动态,我们网站会不断更新。希望大家一直关注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http://www.ecorr.org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