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National Materials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Data Center
中文 | Eng 数据审核 登录 反馈
2017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新领域重点专项指南征求意见稿
2016-08-18 11:57:16 作者:本网整理 来源:网络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相关重点专项的凝练布局和任务部署已经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特邀委员会咨询评议,国家科技计划管理部际联席会议研究审议,并报国务院批准。本次征求意见重点针对各专项指南方向提出的目标指标和相关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先进性等方面听取各方意见。科技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和专家,认真研究收到的意见,修改完善相关重点专项的项目申报指南。征集到的意见将不再反馈和回复。

 

QQ截图20160818105929


 
12个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以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全面实施节能战略为目标,进一步解决和突破制约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发展的瓶颈问题,全面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领域的工艺、系统、装备、材料、平台的自主研发能力,取得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原创性成果,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并实现工业应用示范。


  1. 煤炭高效发电


  2. 煤炭清洁转化


  3. 燃煤污染控制


  4.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5. 工业余能回收利用


  6. 工业流程及装备节能


  7. 数据中心及公共机构节能


 
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持续推动智能电网技术创新、支撑能源结构清洁化转型和能源消费革命。从基础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到典型应用示范全链条布局,实现智能电网关键装备国产化。到2020年,实现我国在智能电网技术领域整体处于国际引领地位。


  1. 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


  2. 大电网柔性互联


  3. 多元用户供需互动用电


  4. 多能源互补的分布式供能与微网


  5. 智能电网基础支撑技术


 
新能源汽车试点专项


  本试点专项总体目标是:继续深化实施新能源汽车“纯电驱动”技术转型战略;升级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抓住新能源、新材料、信息化等科技带来的新能源汽车新一轮技术变革机遇,超前部署研发下一代技术;到2020年,建立起完善的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体系,支撑大规模产业化发展。


  1. 动力电池与电池管理系统


  2. 电机驱动与电力电子总成


  3. 电动汽车智能化技术


  4. 燃料电池动力系统


  5. 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系统


  6. 纯电动力系统


 
先进轨道交通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创新“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原则下的国际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到2020年,在轨道交通系统安全保障、综合效能提升、可持续性和互操作等战略方向形成包括核心技术、关键装备、集成应用与标准规范在内的成果体系,满足我国轨道交通作为全局战略性骨干运输网络的高效能、综合性、一体化、可持续发展需求,并具备显著的国际竞争优势,支撑国家“十三五”发展战略全面实现。到2020年,我国要具备交付运营时速400公里及以上高速列车及相关系统,时速120公里以上联合运输、时速160公里以上快捷货运和时速250公里以上高速货运成套装备,满足泛欧亚铁路互联互通要求、轨道交通系统全生命周期运营成本降低20%以上、因技术原因导致的运营安全事故率降低50%以上、单位周转量能耗水平国际领先、磁浮交通系统技术完全自主化的技术能力。


  1. 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与服务技术


 
云计算和大数据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形成自主可控的云计算和大数据系统解决方案、技术体系和标准规范;在云计算与大数据的重大设备、核心软件、支撑平台等方面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基本形成以自主云计算与大数据骨干企业为主体的产业生态体系和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云计算与大数据产业集群;提升资源汇聚、数据收集、存储管理、分析挖掘、安全保障、按需服务等能力,实现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可控。


  1. 云计算和大数据基础设施


  2. 基于云模式和数据驱动的新型软件


  3. 大数据分析应用与类人智能


  4. 云端融合的感知认知与人机交互


 
高性能计算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在E级(百亿亿次左右)计算机的体系结构、新型处理器结构、高速互连网络、整机基础架构、软件环境、面向应用的协同设计、大规模系统管控与容错等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依托自主可控技术,研制适应应用需求的E级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研发一批重大关键领域/行业的高性能计算应用软件,研究适应不同领域的高性能计算应用软件协同开发与优化技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高性能计算应用生态环境。配合E级计算机和应用软件研发,探索新型高性能计算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1. E级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研制


  2. 高性能计算并行算法及软件开发工具研究


  3. 重大行业应用高性能数值装置原型系统研制及应用示范


  4. 面向特定领域的并行应用软件研制


  5. 基于国家高性能计算环境的服务系统研发


 
网络空间安全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聚焦网络安全紧迫技术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坚持开放发展,着力突破网络空间安全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发一批关键技术装备和系统,逐步推动建立起与国际同步,适应我国网络空间发展的、自主的网络空间安全保护技术体系、网络空间安全治理技术体系和网络空间测评分析技术体系。


  1. 网络与系统安全防护技术研究方向


  2. 开放融合环境下的数据安全保护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3. 大规模异构网络空间中的可信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4. 网络空间虚拟资产保护创新方法与关键技术研究


  5. 网络空间测评分析关键技术研究


 
地球观测与导航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面向国家经济转型升级与生态文明建设、“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实施、地球科学研究等重大需求,应对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等严峻挑战,瞄准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国际发展前沿,显著提升地球观测与导航综合信息应用水平与技术支撑能力,重点突破信息精准获取、定量遥感应用等关键技术和复杂系统集成共性技术,开展地球观测与导航前瞻性技术及理论、共性关键技术、应用示范等技术研究,为构建综合精准、自主可控的地球观测与导航信息应用技术系统奠定基础。


  1. 新机理新体制先进遥感探测技术


  2. 高性能空天一体化组网监测系统技术


  3. 导航定位新机理与新方法


  4. 导航与位置服务核心技术


  5. 全球位置框架与位置服务网技术体系


  6. 城市群经济区域与城镇化建设空间信息应用服务示范


  7. 重点区域与应急响应空间信息应用服务示范


 
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突破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的基础理论,取得原创性技术成果,超前部署研发下一代技术;攻克增材制造的核心元器件和关键工艺技术,研制相关重点工艺装备;突破激光制造中的关键技术,研发高可靠长寿命激光器核心功能部件、国产先进激光器,研制高端激光制造工艺装备;到2020年,基本形成我国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的技术创新体系与产业体系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支撑我国高端制造业发展。


  1. 增材制造


  2. 激光制造


 
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围绕新材料“研发周期缩短一半、研发成本降低一半”的战略目标,融合高通量计算(理论)/高通量实验(制备和表征)/专用数据库三大技术,变革材料研发理念和模式,实现新材料研发由“经验指导实验”的传统模式向“理论预测、实验验证”的新模式转变,显著提高新材料的研发效率,增强我国在新材料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储备,提升应对高性能新材料需求的快速反应和生产能力;培养一批具有材料研发新思想和新理念,掌握新模式和新方法,富有创新精神和协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促进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的发展,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做出贡献。


  1. 高通量并发式材料计算算法和软件


  2. 高通量自动流程材料集成计算算法和软件


  3. 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的传统制备加工工艺优化原理与方法


  4. 基于大科学装置的高通量表征技术与装置


  5. 材料性能的多场耦合与跨尺度关联评价技术


  6. 材料环境失效过程的高通量计算模拟与高通量实验技术


  7. 材料服役行为的高通量评价与预测技术


  8. 高通量材料实验与计算海量数据采集和数据库融合技术


  9. 基于高通量设计与模拟的新型核燃料和核结构材料


  10. 功能重建型血管支架材料的构效关系及产品研制


  11. 基于高通量筛选的肿瘤精准诊治材料研制


  12. 基于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的稀土磁制冷材料研究


  13. 基于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的新型催化材料探索


  14. 新型高温结构材料的理性设计与集成制备


  15. 基于理性设计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用特殊钢研发


  16. 金属基复合材料高通量制备研发和示范应用


  17. 陶瓷基复合材料高通量制备研发和示范应用


  18. 高分子基复合材料高通量制备研发和示范应用


 
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以提升大宗基础材料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为出发点,以国家重大工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从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进行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着力解决重点基础材料产业面临的产品同质化、低值化,环境负荷重、能源效率低、资源瓶颈制约等重大共性问题,推进钢铁、有色、石化、轻工、纺织、建材等基础性原材料重点产业的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通过基础材料的设计开发、制造流程及工艺优化等关键技术和国产化装备的重点突破,实现重点基础材料产品的高性能和高附加值、绿色高效低碳生产。提升我国基础材料产业整体竞争力,满足我国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急需,为我国参与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与竞争提供支撑,实现我国材料产业由大变强、材料技术由跟跑型为主向并行和领跑型转变。通过本专项的实施,重点基础材料高端产品平均占比提高15%~20%,带动支撑30~50万亿元规模的基础材料产业发展,减少碳排放5亿吨/年。


  1. 绿色化与智能化钢铁制造流程


  2. 高性能交通与建筑用钢


  3. 先进能源用钢


  4. 新型稀有/稀贵金属材料


  5. 高品质粉末冶金难熔金属材料及硬质合金


  6. 有色/稀有/稀贵金属材料先进制备加工技术


  7. 清洁油品生产关键技术


  8. 合成橡胶高性能化关键技术


  9. 绿色高性能精细化学品关键技术


  10. 特种高端化工新材料


  11. 基于造纸过程的纤维原料高效利用技术及纸基复合材料


  12. 生态皮革关键材料及高效制备技术


  13. 绿色高效表面活性剂的制备技术


  14. 高品质功能纤维及纺织品制备技术


  15. 生物基纺织材料关键技术


  16. 纺织材料高效生态染整技术与应用


  17. 长寿命高性能混凝土技术


  18. 特种功能玻璃材料及制造工艺技术


  19. 先进陶瓷材料及精密陶瓷部件制造关键技术


  20. 节能环保非金属矿物功能材料


 
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面向国家在节能环保、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对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的迫切需求,支撑“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重大战略目标,瞄准全球技术和产业制高点,抓住我国“换道超车”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以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半导体照明、新型显示为核心,以大功率激光材料与器件、高端光电子与微电子材料为重点,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跨界技术整合,构建基础研究及前沿技术、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典型应用示范的全创新链,并进行一体化组织实施。培养一批创新创业团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


  1. 面向新一代通用电源的GaN基电力电子关键技术


  2. 超高能效半导体光源核心材料、器件及全技术链绿色制造技术


  3. 新形态多功能智慧照明与可见光通信关键技术及系统集成


  4. 半导体照明与生物作用机理及面向健康医疗和农业的系统集成技术与应用示范


  5. 用于第三代半导体的衬底及同质外延、核心配套材料与关键装备


  6. 新型显示产业链建设与产业化示范


  7. 高光束质量、低阈值、长寿命、低成本红绿蓝LD材料及器件关键技术与工程化研究


  8. 千瓦级准连续全固态激光材料与器件关键技术


  9. 超短脉冲、单频及中红外激光材料与器件关键技术


  10. 半导体光传感材料与器件关键技术及应用


  11. 新型高密度存储材料与自旋耦合材料研究


  12. 微纳电子制造用超高纯工艺材料


  13. 高功率密度电子器件热管理材料与应用


  14. 高性能电磁介质材料及器件开发


  15. 高性能无源敏感薄膜材料及传感器芯片研发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关于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是科技部直属事业单位,致力于推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开放共享,其主要职责是: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和基础性工作;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发展战略、规范标准、管理方式、运行状况和问题的研究,以及国际合作与宣传、培训等工作;承担科技基础条件门户系统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参与对在建和已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的考核评估和运行监督工作。

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相关网站


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极地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计量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