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十三五”关键战略新材料保障能力超过70%
2016-06-13 10:53:04
作者:本网整理 来源:网络
6月7~8日,工信部在宁波召开了2016年原材料工业转型发展工作座谈会。工信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在会上强调了原材料工业转型发展的重点,其中石化和化工行业要以开发高端材料、加快两化融合、优化产业布局和推进绿色制造为重点。
辛国斌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原材料工业转型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原材料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5%,新材料总产值年均增速超过24%。但与此同时,原材料工业仍面临许多突出问题,如产能严重过剩、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问题突出、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等。针对上述问题,“十三五”期间,工信部提出了原材料工业新的发展思路并确立了主要发展目标,包括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单位增加值能耗比“十二五”末期下降15%,基本实现能源消耗总量零增长,新材料体系建设中关键战略材料综合保障能力超过70%等。
对于石化和化工这一重要的支柱和基础产业,辛国斌特别强调了行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他指出:“‘十三五’期间,石化、化工以及有色、钢铁等原材料工业的重点工作应放在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上,努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生产工艺技术装备的更新改造步伐,努力实现清洁安全、高效高质、数字智能生产。”
在加大高端材料开发力度方面,工信部将组织实施化工新材料进口替代、稀土高值利用等高端材料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建设石墨烯等新材料国家创新中心,完善新材料创新体系,开展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保险补偿试点,建设应用示范平台;突破高端材料关键工艺与专用装备制约,尽快启动重点新材料研发和应用重大工程;围绕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等应用领域,开发推广先进合适的升级换代产品。
在加快推进两化融合方面,工信部将分类推进石化、轮胎、危化品,钢铁、稀土等行业的智能工厂、数字车间、数字矿山和智慧园区建设,加快提升行业智能化水平。
在优化产业布局方面,工信部将统筹规划,促进原材料企业上下游一体化、基地化、园区化发展。石化和化工要按照靠近原料、贴近市场的要求,完善陆上能源进口通道配套石化项目建设,加快城市危险化学品企业搬迁改造和化工企业入园进区。
在推进绿色制造方面,石化和化工行业要加快推广炼厂干气回收利用、先进煤气化、零极距氯碱生产等高效节能技术和成套装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石化化工、钢铁、建材、电力等产业耦合发展,建立循环经济园区。
抑制过剩不能光靠市场
当前,很多人认为: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对于控制产能过剩和抑制新增产能要尽可能多地让市场发挥调节作用,不必再进行行政干预。然而,若从当下基本国情和市场化程度来看,这种观点却是值得商榷的。它过分夸大了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而弱化了政府本应发挥的引导、服务、调控和监管功能。
须知,过剩已导致当前化工市场交易秩序紊乱,恶意竞争和价格战日益白热化,产销倒挂,整体效率低下成为常态。当前国内市场不仅大宗产品普遍过剩,甚至众多小品种也出现过剩,如保险粉,总年产能在100万吨,实际年需求仅有20万~30万吨;黄磷有近200万吨年产能,但年有效需求不足80万吨。
虽然普遍过剩让企业日子很难过,但国内各种经济成分并存,市场参与主体多元化,特别是中小企业很多,为了生存,企业在市场上自然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和“出牌”方式。比如,都希望将市场供应总量降下来,但又都想自己开满开足,让别人降低负荷。
实际上,这也是企业的无奈之举:为了保持连续生产,企业面对低价甚至产销倒挂也得出售产品,要用变现资金重新购入原辅材料、能源动力等生产要素维持再生产。一旦产品大量库存,企业现金流就会凝滞,但照样要发放工资、支付银行利息、水电气等税费,这逼迫企业要不计成本地抛售产品以求变现。显然,为生存而挣扎的企业,但凡有一线生机,都不会心甘情愿地退出市场。
可见,在过剩条件下,市场并不能充分发挥淘汰与挤出效应;换言之,如果要完全依赖市场调节,恐怕实现供需平衡需要相当漫长的时间,市场主体将为此继续付出巨大代价。因此,那种希望完全通过市场调节或行业自律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政府该出手时必须出手,否则市场等不起,企业耗不起。
目前我国仍实行项目审批制,企业的投资行为并没有出现“放羊”现象。即使将来基本取消了项目审批制,政府也不能完全游离于市场之外,还要科学规划宏观产业布局,引导资源配置更加符合“两型社会”需要;制定行业准入门槛,倒逼落后产能退出;做好配套服务,监管市场秩序和企业行为。
因此,不论将来市场化程度如何,在让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同时,政府在高层设计、政策引导、总量调控、服务监督等方面的功能不仅不能削弱,还更要强化。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