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点名”高技术船舶作为船舶工业产业结构转向中高端的重要方向,符合我国船舶工业由大做强的长期诉求。对于今后10年应该如何实现“中国船舶制造升级版”,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胡可一认为,高端船舶是产品终端,而要真正提升我国船舶建造能力,实现智能制造,将是一个漫长的推进过程。
《中国制造2025》的一条主线是: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胡可一表示,我国船舶工业的自动化程度依旧不高,原因是一些根本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他口中的“根本性问题”,源于大中型钢质船舶建造的特殊性。在自动化程度高的汽车、电子等行业的流水线上,有很多在固定工位的机器人、机械臂从事着高效率的重复性装配、焊接等工作。“这些产品都是包容在流水线之内的,而适合船舶工业的是‘非包容性自动化'.”胡可一说。由于大中型钢质船舶的分段、设备体量大,使得一些传统的自动化设备无法满足船舶的建造需求,这成为船舶工业提高自动化水平的最大难点。假如能够让稳定、高效的机器人离开固定的工位或轨道,形成一种自适应能力,可以进入船舱等各个位置进行作业,那船舶工业就能进入比自动化制造更高级的智能化制造阶段。“要实现这一颇具后现代色彩的图景,需要大量的数据积累以及在机器人工程化上取得突破。”
提升船舶工业自动化水平,甚至是为智能化制造做铺垫,绝不是将几台机器人搬上生产现场那么简单。胡可一说:“江南造船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曾主导研制了型钢切割机器人。因为造船生产要求机器人必须在大批量、高可靠、高负荷、恶劣环境下工作,而要达到这一目的还有许多技术问题待解决。例如,非包容性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让焊接机器人在船舱内具有自适应能力,能够按照一定的路线行走,并符合工作流程和生产要求等,都还没得到妥善解决。”
“智能化制造需要来自设计、建造、管理多方面的大数据库做支撑。我们还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胡可一表示,从目前的情况看,在一些需要重复运转或生产小型结构部件的工位上,运用高效的自动化生产设备是可行的。国内已有多家船企运用了焊接机器人,在生产效率、质量上较人工焊接都有很大优势。同时,在一些复杂、危险的工位,也可率先使用机器人来代替人工。
《中国制造2025》还提出了要坚持绿色发展。“对于船企而言,继续开展绿色环保船型的研发设计建造,也要顺应当前的市场趋势。现在国际油价低位徘徊,市场不再像过去那样一味追求在名义指标上提高效率的船舶。”胡可一认为,船企应着重对船舶的综合能耗进行考量。在绿色制造方面,目前船舶工业还处在法规导向阶段,即在满足相关法规的条件下朝绿色方向发展。胡可一说:“目前国内一些船企在环保上进行了很大的投入,也在进一步完善相关技术体系。我认为从提高资源利用率上考虑,如果船企能够提高单位排放的产出,对于绿色制造也是有贡献的。”
“智能制造是一个过程。”胡可一表示,对于智能制造,到底应该制定怎样的目标,还需要大量的细化工作。因为,这不仅仅是大力发展机器人那么简单,船企还要根据行业自身的特点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