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National Materials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Data Center
中文 | Eng 数据审核 登录 反馈
吴护林:强基固本 为军事装备护航
2017-03-16 12:12:02 作者:王元 来源: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从冷兵器时代的刀枪剑戟到现代的智能化装备,先进的装备总是闪耀着时代的科技之光。随着装备智能化、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大量的新材料、新工艺、新器件在装备上得到应用,在提升装备性能指标的同时,也给装备的腐蚀防护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使装备更加“好用、管用、耐用、实用”,更好地发挥效能?未来装备防护应该如何发展?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记者采访到了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五九所所长、国防科技工业自然环境试验研究中心主任吴护林研究员。


  吴护林,现任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五九所所长、国防科技工业自然环境试验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从事装备环境工程、先进材料工艺和特种智能装备的研发工作,长期奋战在国防科研一线,为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照片

吴护林 五九所所长、党委副书记、国防科技工业自然环境试验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记者:军事装备是构成军队战斗力的重要物质基础,然而腐蚀是装备的克星,影响装备的安全与寿命,请您谈谈腐蚀与防护学科在我军装备发展中的意义和重要性。


  吴所长:
腐蚀是装备全寿命周期内面临的最普遍、最主要的失效模式。装备的腐蚀与防护是世界各军事强国都亟待解决的难题。如美军针对中东、太平洋地区进行的大规模装备检查活动中,发现飞机、导弹、装甲车辆、火炮等军事装备及基础设施普遍存在严重的腐蚀问题,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对装备的安全可靠服役造成了严重影响。随着我军实战化军事演习的不断深入,装备因不适应环境引发的腐蚀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腐蚀与防护技术已成为装备创新发展,打造“好用、管用、耐用、实用”装备的重要基础。


  腐蚀控制与防护具有重要的经济和军事意义。美国军事装备腐蚀报告中指出,军用产品因环境腐蚀造成的直接损失每年约为200 亿美元,因环境引发的故障占到50% 以上,直接危及战斗力形成和战备完好性。当前和今后,我国面临更加错综复杂的国际安全形势,装备更需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将面临更加复杂严酷的实战环境,腐蚀与防护面临更大挑战的同时,也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大有可为。


  记者:您是单位领导,曾带领团队在隔热材料、烧蚀材料和涂层技术等功能材料方面取得丰硕成果,请您谈谈如何带领团队攻克难关,构筑一套高效、可靠的面向全行业的隔热和抗烧蚀热障技术体系的?


  吴所长: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先进军事装备技术的发展在国防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现如今这样一个信息爆炸、技术革新迅猛的社会,往往仅凭一己之力难做成较好研究成果,科研团队是重大创新的前提,是许多大项目高质量完成的必备因素,所以做科研时要重视团队的力量。我认为带领好科研团队的建设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是牢固树立科学理念,以问题为导向,经过严密的逻辑分析、推理,制定严谨的科学试验方法,严格贯彻科研过程中充分的正反向分析验证,对初始判断做出修正、调整,并敢于在方法、技术上开拓创新、改进升级。


  二是注重对团队科研人员研究方法、过程中总结和悟性的培养和提升,经过不断讨论、争论,合理组合验证,确保每一阶段均能站在系统层面思考,均在验证总结后有新的科学认识,有新的独到见解。着力鼓励年轻科研工作者沉心静气地搞研发。


  三是在科研过程中坚定目标不动摇,牢牢把住目标落地,广纳意见,以顽强的毅力,坚持不懈地推动相关工作,最终实现高的创新成功率,实现成果的高效转移转化。


  科学技术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武器装备等军事需求是科技发展的重要牵引力。受军事需求牵引,我和我们的团队开发出了耐磨抗烧蚀技术、阻燃抗烧蚀技术和反射型隔热技术,从而建立了高效、可靠的面向全行业的隔热和抗烧蚀技术体系。


  记者:您和您的科研团队在海洋装备防腐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请您给我们分享一下这方面的经验?


  吴所长:
海洋装备要经受严酷的海洋环境下的腐蚀和长久考验,这对海洋装备防腐蚀设计和防护技术研究等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腐蚀防护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并持续开展技术攻关,才能更好地解决相关腐蚀问题。


  开展海洋装备腐蚀防护工作,必须要加强全寿命周期腐蚀防护的思想认识。装备的腐蚀是一个随服役时间增加、由量变而引发质变的缓慢过程。加强对海洋装备全寿期腐蚀防护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建立装备“从生到死”的腐蚀监控和管理机制,确保装备在全寿命周期的任何阶段,都能够对装备腐蚀进行有效控制,确保装备环境适应性、安全性和可靠性。针对海洋装备的腐蚀防护,我们往往通过“加强装备的环境适应性设计、推进高耐蚀材料的自主研发和新防护工艺的应用、升级装备研制设计流程、注重海洋装备的包装防护与维护保养”等四项措施进行保障。


  记者:请结合您多年的科研经验谈谈军事装备防腐蚀关键是什么?应该怎么做?


  吴所长:
这个问题很有广度,我结合我的一些经验简单地说几点吧。我认为军事装备防腐的关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归纳为“一加强、三推进、三升级”。


  “一加强”就是加强装备的自然环境适应性设计。装备的腐蚀归根结底是不适应复杂的自然环境,而环境适应性的提升源于设计。在装备设计的初期就进行充分的环境适应性筛选、验证,从根子上增强装备的“体质”,才能提升其耐腐蚀的能力。


  “三推进”一是推进高耐蚀材料自主研发和应用,为装备提供更加耐蚀的基础材料;二是推进防护新工艺在装备上的应用,提升装备拒腐防变的能力;三推进新的包装防护技术应用,提升维护保养水平。


  “三升级”一是升级装备研制设计流程,将环境工程贯穿装备全寿命周期,打好功能设计+ 环境适应性设计+ 腐蚀防护设计组合拳;二是升级装备防护技术,做好基材+ 表面处理+ 封闭+涂层的有效组合;三是升级装备环境适应性试验验证技术和能力,特别是能够真实反映实战环境的自然环境试验、环境+ 工况耦合试验、高加速多因素组合试验等的技术和能力。


 
记者:请您展望一下军事装备防护未来的发展方向?


  吴所长:
军队“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对装备的防护提出了新的要求,我理解装备防护将围绕“夯实基础、自主创新、强化应用”发展。


  夯实基础主要体现在:一是加强新材料、新工艺、新器件的环境适应性数据积累和试验验证,支撑装备环境适应性设计和选材用材;二是加强高耐蚀新材料或新技术的研究,如海洋或岛礁环境条件下装备的防腐材料及工艺技术研究;三是加强装备防护设计、仿真、预测、评估新技术研究与相应的试验验证能力建设。


  自主创新主要体现在:一是加强装备环境适应性试验验证方法、专用设备的自主研发与制造;二是加强特种功能材料及工艺技术研究;三是加强高阻隔、高耐蚀功能性包装防护设计与制造技术等的自主创新研究。


  强化应用主要体现在:腐蚀与防护成果的转移转化方面即加大技术和成果在装备上的应用和验证。


  后记:人生有限,科海无涯。我们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同时,伴随的不仅是辛勤的汗水和胜利曙光,更需要的是科学创新精神。因此,纵观中国军事事业发展的今天,我们在立足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战略目标的同时,也应注重军事科技的发展和武器装备的防护技术的发展。


 
人物简介


  吴护林,1964 年12 月生,浙江建德人,汉族,1988 年8 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博士,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兵装集团首席科技专家、国防973 首席专家,从事装备环境工程、先进材料工艺和特种智能装备的研发工作,现任五九所所长、党委副书记、国防科技工业自然环境试验研究中心主任。


  他长期奋战在国防科研一线,为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多项成果荣获工信部、国防科工委(局)、兵装集团等奖励,其中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奖1 项、科技进步一等奖5 项、二等奖3 项、三等奖3 项,申请国防发明专利30 项,已在国内外核心科技期刊上公开发表科研论文数十篇。先后获重庆市“五一”劳动创新奖章、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还先后担任了重庆市政府科技顾问团顾问、中国科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重庆团代表、中国腐蚀防护学会表面保护技术专委会等多个专委会委员、重庆材料学会理事、中国兵工学会会士、兵工学会材料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火箭与导弹专业委员会委员等,为国防工业、材料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声明: 本网原创,转载时请务必标明文章来源和作者信息。未经允许, 严禁用于商业用途。 

 

 

更多关于材料方面、材料腐蚀控制、材料科普等方面的国内外最新动态,我们网站会不断更新。希望大家一直关注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http://www.ecorr.org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关于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是科技部直属事业单位,致力于推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开放共享,其主要职责是: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和基础性工作;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发展战略、规范标准、管理方式、运行状况和问题的研究,以及国际合作与宣传、培训等工作;承担科技基础条件门户系统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参与对在建和已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的考核评估和运行监督工作。

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相关网站


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极地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计量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