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National Materials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Scientific Data Center
中文 | Eng 数据审核 登录 反馈
曹春晓院士:放飞航空梦想 迈向钛业强国
2016-10-09 15:23:47 作者:王元 来源: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人类在大约公元前五千年由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而后又在公元前一千二百年步入了所谓的钢铁时代。在炼铜技术逐步提升时,我们的祖先已经不知不觉的发现了合金,合金由此开始循序渐进地走进人类的生活实践。近代以来,钛合金登上了世界工业舞台,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中尤其是高端装备中不可替代的材料。当你听闻C919 大飞机正式下线之时,当你听闻新型战机试飞成功之时,到你看到中国洲际弹道导弹亮相天安门之时,当你看到“霹雳火”直10 武装直升机腾飞时,当你为我们祖国空军的不断强大而激动自豪时,你可曾想到这些高端装备上用到一种至关重要的材料——钛合金,它的应用比例是一个国家航空工业发展水平的象征!


  钛合金密度低、比强度高、耐腐蚀……这些突出优点使其在飞机结构和航空发动机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有这样一位老人为钛合金的研制和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贡献了自己的全部青春和毕生精力。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航空材料专家、我国航空工业钛合金研究与应用的创始人之一,“航空报国金奖”、“航空航天月桂奖终身奉献奖”得主曹春晓院士。6 月30 日上午,记者前往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以下简称航材院)感受了这位82 岁科学家的科研人生。

 

曹院士

曹春晓院士


 
风雨兼程六十载 硕果累累报祖国


  曹春晓出生在烟雨江南,求学在上海,学成后北上京城,在西山脚下的航材院数十年如一日从事钛合金的科研工作,并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钛合金专家。


  1956 年,22 岁的曹春晓刚从上海交通大学金属压力加工专业毕业后来到了航材院工作,适逢当年航材院正在筹建日后在航空领域大显身手的中国第一个航空钛合金试验室,曹春晓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并由此走进了一个神秘而又崭新的世界, 实现他献身于国防科技事业的夙愿。


  在现代材料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程中,航空材料一直扮演着先导和基础作用,“一代材料,一代装备”。随着美国普惠公司首次研制出的钛合金叶片被成功的应用于航空发动机上,具有优异特性的钛合金在各种航空结构材料中的使用比率也不断上升,并逐步成为现代航空器不可或缺的材料,尽快将钛合金应用到飞机制造业,也是我国航空发展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1965 年,曹春晓肩负课题负责人的重任,选择TC4 钛合金为突破口,创造性地解决了各种技术难题,曹春晓团队终于研制出来由钛合金制成的飞机发动机叶片。


  1966 年,我国第一台装上钛合金叶片的航空发动机长期试车成功,掀开了我国航空发动机用钛史的第一页,实现了零的突破。此后的十几年中,在曹春晓的推动下,与其他科技人员继续努力,将TC4 钛合金叶片和压气机盘扩大到五六种机型之中,取代原来笨重的钢叶片和钢盘,显著地减轻了发动机重量,提高了发动机的推重比,为我国空军装备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技术鉴定会为其作出了中肯的鉴定:“TC4 合金产品的组织性能达到了国际及美国宇航材料标准,它的研究成功为我国钛工业的发展和在航空工业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


  1979 年,我国决定用歼8 Ⅱ等新型歼击机装备空军,新型机所用涡喷13 系列发动机需要一种耐热温度、拉伸强度比TC4 高的TC11 钛合金,用以制造第三至第八级压气机盘、转子叶片和第一至第七级静子叶片。由于研制难度大, 冶金部和航空部一度考虑花500 万美元从国外购买。曹春晓得知后,决定率领航空部内外的同仁展开了攻坚战,研发我们国家自己的钛合金。钛合金大型模锻件及其坯料的金相组织很不均匀是长期未能解决的“老大难”问题,他十分清楚,他们的研究对于新中国的军事、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记不清在多少个废寝忘食的日日夜夜之后,曹春晓创造性的提出了一种高低温交替的新型锻造工艺,能显著改善大锻件内部组织性能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装上了TC11 合金的涡喷13 发动机按计划顺利通过了长期试车。由于TC11钛合金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且工程化生产应用方面比较成熟,自研发成功至今,不仅大批量地应用于涡喷13 发动机,而且推广应用到昆仑、涡扇9 等发动机,成为我国军工系统用量最大的一种钛合金。该成果获得了1987 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是第一完成人)。


  之后,曹春晓又主持开展了以歼7型机减速伞舱梁为应用典型零件的TC11合金应用研究工作,与团队成员一起首创了BRCT 热处理工艺,使TC11 合金变成了独树一帜的兼有“四高二低”(高温、高强度、高韧性、高刚性、低密度、低裂纹扩展速率)特性的钛合金。该成果获得了1995 年度国家发明三等奖(他是第一发明人)。


  1986 年开始,为进一步提高发动机的推重比,迫切需要研制和应用一种能耐更高温度的新型钛合金。于是曹春晓作为“550℃高温钛合金的应用研究”这一重点预研项目的负责人,率领跨部门的大型联合课题组,突破了八大关键技术,圆满地完成了预定任务,通过了部级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Ti-55 合金是我国独创的含稀土元素钕的550℃ 高温钛合金,该合金在某新型航空发动机压气机盘、叶片和鼓筒上的成功应用, 标志着我国高温钛合金的应用达到了新水平,形成了由TC4、TC11、Ti-55 组成的航空发动机用主要钛合金系列”, “在率先应用含钕新型钛合金以及急冷式β 模锻、三重式α+β 热处理等关键技术方面具有创新性”。该项目于1998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此后,始终关注科技前沿的曹春晓获悉国外有人正在研制一种使用温度可达650-700℃的金属间化合物Ti3Al 后,随即提出立项论证报告,被列入国家“863”高科技项目。他率领课题组创造性地采用了具有我国自己特色的熔炼、锻造和热处理工艺 (其中新型均匀化熔炼技术已获国家发明专利,他是第一发明人),突破了“室温脆性” 等技术难关,成功地研制出了我国第一批Ti3Al 合金航空发动机零件。1990 年底,他为此获国家科委工业技术司和国家高技术新材料领域专家委员会授予的“重要贡献奖”。他为把这一高风险的“革命性”材料推向实用化作出新的努力。在大量性能数据的基础上,一台装有Ti3Al 合金(TD2)零件的航空发动机首次试车成功,在整个金属间化合物领域中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在1996 年评审验收中被国防科工委和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专家组评为A 级。部级鉴定意见中指出:“TD2 合金工艺及性能稳定, 拉伸强度、塑性、断裂韧性、冲击韧性等关键性能优于美国同类合金(超α2 合金),在均匀化熔铸工艺等实用化关键技术、性能系统研究以及Ti3Al 基合金转子零件率先地面台架试车等方面居国际领先地位。”


  其后,他与课题组同志一起,又研究成功一种综合性能更优的新一代Ti3Al 合金(TD3),并在生产条件下研制出我国迄今为止最大的Ti3Al 合金锻件。与此同时,他还在积极研究可在750- 850℃下长期工作的TiAl 合金,已取得重要进展。


  在学术理论上曹春晓也颇有建树。他先后发表论文二百余篇,在国内外钛学术界颇有影响。1978 年他从英国考察钛合金回来,主导撰写了10.25 万字的考察报告,受到了各有关厂、所、院、校的广泛好评。1980 年他赴日本,在第四届钛国际会议上发表了题为“β 转变组织形态等组织特征对Ti-6Al-4V 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的论文,在当时科技界普遍偏重控制钛合金等轴初生α 含量的情况下,他阐明了β 转变组织形态对力学性能起关键作用的独到见解,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广泛重视。他参与编写的《锻件质量分析》一书获1983 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他先后围绕钛合金β 脆性形成和消失的塑变条件、高低温交替热变形技术基本原理、各类显微组织的形成和变化规律、疲劳与断裂行为及其特征、钕在钛合金中的存在形态和强化机制、钛燃烧及阻燃机理、钛基复合材料中富钕氧化物颗粒的析出行为、各种元素在Ti3Al 和TiAl 合金中的作用规律和机理等方面深入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和发表学术论文,而这些学术思想的形成和交融正是他能取得上述累累硕果的基础。


  曹春晓从青年时代起开始与钛合金结缘,弹指一挥间,六十载岁月匆匆而过。如今,已步入耄耋之年但锐气不减当年的他,仍然坚守在科研工作第一线,为我国的科研事业继续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回首几十年的科研生涯,曹院士感慨道:“我只是众多科研工作者中的一员,能为祖国的建设发展做一些事情,我感到很自豪!”


  打造航空强国梦 不可或缺钛材料


  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 钛合金在航空航天领域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该应用主要是利用了钛合金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低密度以及良好的耐蚀性, 比如航空构件要求高抗拉强度并结合有良好的疲劳强度和断裂韧性。而钛合金的优异的高温抗拉强度、蠕变强度和高温稳定性也使之被应用于喷气式发动机上。提升飞机性能的关键之一就是要减轻飞机的结构重量,对结构轻量化等方面有增无减的刚性需求,使航空应用领域越来越离不开钛。钛合金是当代飞机和发动机的主要结构材料之一,应用它可以减轻飞机的重量,提高结构效率。


  曹院士表示我国航空材料的发展水平也正在由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过渡。目前世界上已在使用的合金,我国基本上都具备研发出来的能力,而且还拥有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合金件工艺技术。近十年来,我国的钛合金产业发展较快,钛材产量已列居世界第一位,整体钛合金发展水平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然而目前国内的钛合金材料研究原始创新稍显不足,要在钛业大国的基础上,迈进钛业强国,需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研发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以在国际上叫得响的航空材料。


  当前复合材料和钛合金这些材料得到大规模的发展和应用,过去使用Ti-6AI-4V(TC4)钛合金,现在我们在继续使用的同时,还研发出强度等性能更高的钛合金新品种,经过多年试验,飞机很多部件已开始使用这些新的钛合金。此外,另一具有断裂韧性高、疲劳裂纹扩展速率慢等特点的新品种合金-- 高损伤容限钛合金的出现,也是飞机上的钛合金用量越来越多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复合材料与钛合金是“最佳伴侣”,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复合材料含有碳纤维,应用中如果与铝合金接触,碳纤维与铝合金之间有电位差, 而随着时间推移铝合金会被慢慢腐蚀, 降低飞机安全性。因此,与复合材料接触使用的铝合金,就需由钛合金来代替以提高和保证飞机的安全性。


  曹院士总结道,钛合金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应用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因比强度高而减轻飞机的结构重量;另一方面是由于耐腐蚀性优良。


  谈及到飞机在严酷的海洋环境服役中如何防护时,曹院士说,由于钛合金具有很好的耐蚀性能,可以加大海洋服役环境中飞机的钛合金使用比重,但由于钛合金价格较高,出于经济考虑,钛合金材料需用在刀刃上,在关键的部件上加大钛合金的使用比重,以保证海洋服役环境中飞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发展国产大飞机 四大原则需遵循


  当前,欧美大型飞机机体的材料结构正从以铝合金为主过渡至以复合材料为主,新型大型飞机的材料技术特色首先是复合材料和钛合金用量不断创历史新高,以大幅度减轻飞机结构重量和降低燃油消耗;其次一些具有新意的材料技术先后会推出,其中包括复合材料整体机身段、全钛发动机挂架、纤维金属层板、第3 代铝锂合金、新型高强铝合金、新型高强高韧钛合金等。曹院士表示中国大型飞机的选材原则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必须在更高的层次上综合评估选材方案的安全性、经济性、舒适性和环保性。与小型飞机相比,大型飞机对选材的要求具有4 个“更高”的特点, 即更高安全性,更高经济性,更高舒适性和更高环保性。波音公司之所以把波音787 的复合材料用量增加至50%左右,就是认为这在更高层次上符合了“四性”的要求。其具体理由是:复合材料经30 多年的研究和应用,技术上已经成熟,在安全可靠性上是符合要求的, 何况复合材料的损伤容限和抗蚀性显著优于铝合金,更有利于耐久性和安全性的提高;飞机结构重量大幅度减轻带来的经济效益(包括燃油消耗和维修费用显著降低等),远远超过了它的负面效应(制造成本较高);复合材料的应用使舷窗尺寸加大30%,客舱湿度和气压有所提高,让旅客享受更舒适的空中旅行;大量节省燃油也明显有利于环保性。中国大型客机在推出之时,应具有当时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因此其选材也必须充分考虑“四性”,否则就不具备与国外同类客机的竞争能力。这个要求非常高,难度很大,但又必须努力去达到。这是因为:一代材料,一代飞机。


  (二)必须尽早具备自主供应关键材料的能力。对于大型客机用的材料, 可按市场竞争原则进行全球采购,但这个“全球”理应包括国内供应商,特别对于关键材料,都应尽早具备自主供应的能力,大力安排国产关键材料的研制任务并及早解决适航问题,以免出现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三)必须充分考虑“材料共用, 成果共享”的原则。为了缩短中国的大型飞机研制周期、节省研制费用、降低销售价格和提高成熟程度,建议设计和材料工作者紧密结合,尽可能增加不同用途大型飞机共用材料的比例。这样做更有利于客机用国产材料通过适航条例。


  (四)必须重视先进材料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材料的选用。既然要求中国大型客机要具有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在符合安全性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用一些先进的航空材料,特别是要充分重视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材料的选用,例如TC21 钛合金不仅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性能,而且在合金及其锻造工艺上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科研之路多磨砺 “三勤”“三善”伴我行


  当记者问及年轻的一代从事科研工作该如何取得成功?曹院士表示年轻人应做到“三勤”“三善”。他列出了四个要素:天资、勤奋、机遇、修养。他解释道:主要是勤奋和修养。勤奋包括三个方面:勤学习、勤实践、勤思考。谓之“三勤”,缺一不可。修养方面则要做到“三善”:善自控、善合群、善生活。曹院士本人就是“三勤”、“三善”的一个很好的榜样。他既是一种事业型的人,又有着广泛的业余爱好和丰富的精神生活:体育、音乐、跳舞、下棋、种花养草等都是他业余的爱好和休闲方式。这位大学时代就入党的学者, 集中了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知识分子的诸多优点:勤奋、刻苦、事业心强、责任感强、淡泊名利、报效祖国。这些言简意赅、意蕴深长的格言既是他处世经验的提炼,也是指导他走向辉煌人生的路标,同时也为现代从事科研工作的年轻人指引前进的方向!


 
后记:如今,中国的航空梦已经拨云而出。只要科研工作者心怀祖国、情系航空、志在超越、脚踏实地、创新图强、团结和谐,相信中国自主设计制造的一代又一代先进的飞机和航空发动机就一定能不断展现于世界航空之林。


 
人物简介


  曹春晓,浙江上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材料科学家,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中国钛合金研究与应用的创始人之一。现任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究员、博导、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国家国防科工局科技委委员兼大型飞机材料研制专家咨询组组长、国家大型飞机重大专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资深常务理事、《材料工程》杂志主编等。曾任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组组长、国防科工委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钛业分会会长、南昌航空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先进高温结构材料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等。


  他长期从事以钛合金为主的航空材料研究和应用工作,不断开创创新型钛合金和钛- 铝系金属间化合物及其制备工艺,获得国家级和部级科技成果奖16 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1 项、二等奖3 项、国家发明三等奖2 项。发表论著200 余篇。1993 年被航空航天部评为优秀研究生导师,1996 年获光华科技基金奖一等奖,1997 年当选中科院院士,2001 年获中国航空工业系统最高奖-- 航空报国金奖,2006 年获航空报国突出贡献奖,2012 年获中国钛工业杰出贡献奖,2013 年获航空航天月桂奖终身奉献奖,2014 年获中国航空学会杰出贡献奖, 2016 年获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中国钛科技终身成就奖。

 

声明: 本网原创,转载时请务必标明文章来源和作者信息。未经允许, 严禁用于商业用途。 

 

更多关于材料方面、材料腐蚀控制、材料科普等等方面的国内外最新动态,我们网站会不断更新。希望大家一直关注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http://www.ecorr.org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关于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是科技部直属事业单位,致力于推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开放共享,其主要职责是: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和基础性工作;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发展战略、规范标准、管理方式、运行状况和问题的研究,以及国际合作与宣传、培训等工作;承担科技基础条件门户系统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参与对在建和已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的考核评估和运行监督工作。

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相关网站


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极地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计量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