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National Materials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Data Center
中文 | Eng 数据审核 登录 反馈
王光雍:作为“中国材料自然环境腐蚀的网站人”而自豪
2015-06-25 13:42:11 作者:贾静焕 来源:《腐蚀与防护之友》

  夏天的北京科技大学,绿树林荫开道,微微的轻风,让树叶间的落影,斑驳跳跃,就像学子们轻松欢笑的步伐一样,荡漾着青春的气息。王光雍老师,杖朝之年,依然精神矍铄。当我们在他的家中见到他时,摆放细致整齐的书籍,折叠平整的方巾,就是笔、纸也是一丝不苟地整理过,让我们对这位为“中国材料自然环境腐蚀试验站网”默默工作了一生的老人,有了更多的认识。

  王老师从生活细微处严格要求自己,问及工作,王老师微笑着回答《腐蚀防护之友》记者说:“从1957年11月全国科学技术委员会机械工业组金属腐蚀及防护协调分组在沈阳会议上决定建立‘全国大气、海水、土壤腐蚀试验网’以来,50年的发展历程,三个阶段,我经历了第一和第二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我只是做了一点管理工作,站网建设成为国家科技基础平台中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李晓刚教授领军第三阶段国家材料环境腐蚀平台在国内国际上不断地扩大影响,令人十分高兴。”

  中国自然环境腐蚀网站建设的初衷缘于三方面需要

  我们都知道,腐蚀是环境对材料和制品性能的影响,一个是性能降低,一个是结构破坏,包括表面破坏或者是结构内部破坏。王老师说:“1953年我们国家真正进入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中,所需材料制品的质量十分关键,而80%以上的材料制品都是在自然环境中使用,大气,水,包括淡水和海水,另一个是土壤,国家建设需要有这种环境试验站,这是第一个需要--国家建设需要。第二个推动是国际合作的需要,苏联和东欧国家地处寒带,针对电器产品贸易出口,希望中国协助他们建立亚热带的腐蚀试验基地,即大气、水、土壤试验站。第三个需要,中国解放后,一批在国外从事腐蚀的科技工作者,面对国家百废待兴的局面,从自身所学所见,一致建议,中国必须有自己的腐蚀试验站网,累积不同环境下的腐蚀数据,所以是三方面的推动,促成了中国自然环境腐蚀网站的诞生”.


2004年科技部成立“国家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站专家组”

  之后,国家科委腐蚀科学学科组成立,学科专家组首先吸收了国内外的同行专家,王老师感慨地说:“这批专家现在活着的不多了,80%以上去世了,这是第一代的网站人,严格的说我是第二代网站人,我很自豪我是中国自然环境腐蚀的网站人”.

  中国自然环境腐蚀网站的“三军司令”

  听到“三军司令”这个头衔,王老师笑了,他说:“我从事材料大气、水、土壤环境腐蚀试验研究网站的管理工作,让同行们给了我这个雅称。我介入这个工作是1979年,是借聘到国家科技部基础研究与高技术司专门管腐蚀这个领域的项目,最早是教研室主任是朱日璋先生,我是接他的班,被借聘到国家科委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司,当时我管三个项目,一个是腐蚀,一个是断裂,另外一个就是网站”.


全国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站网协调领导小组部分成员合影

  王老师说:“到国家科委开始的时候,我组织过一次腐蚀损失调查,通过多个部门合作调查,统计腐蚀损失,写出调查报告,向国家建议成立‘腐蚀防护中心',之后通过内参的形式,报送中央领导,吴司长说’你的思路不错,国家目前腐蚀情况怎么样,到底对国家经济损失有多大,腐蚀在哪些行业最严重,国外有哪些经验,要怎么来解决,都在这个报告里有‘.这段经历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新”.

  从建立环境腐蚀网站,组织投样,到积累腐蚀数据,王老师向我们娓娓道来。他说:“你们不知道环境腐蚀工作的程序和难处,第一,要建设试验站,我们国家刚解放的时候,试验站少,且不标准,没有什么规范化的东西,最简单的就在我们西部,一个房檐下搭几个挂片架,就成为一个材料的暴晒点,没有建暴晒场,后来有了暴晒场或环境腐蚀试验站以后,制备试件,我们整个网站,投了三批样,加起来有108000多个的试件。做试件很复杂,先要到武钢、鞍钢、宝钢把好的钢板买来,然后按一定尺寸切成试样,表面打磨、封边,这些完全用手工做。十万多试件,材料涉及到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高分子材料,再后来还有构件,现在发展到整机、电器都需要做环境试验。完整的试验站要有试验站建设,测试仪器设备建设和人员队伍建设。还有试验场地、试验设施、测试仪器操作的规范与标准”.

  站网数据应用在三峡工程建设与西气东输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王老师说:“我印象很深刻的我们的数据应用起作用最大的有两次,一个是三峡工程,另一个是西气东输工程,三峡工程和西气东输工程都用了我们腐蚀网站提供的数据,当时影响很大”.

  三峡水电站,又称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三峡大坝,是中国长江上游段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项目。分布在重庆市到湖北省宜昌市的长江干流上,大坝位于三峡西陵峡宜昌市三斗坪,并和其下游不远的葛洲坝水电站形成梯级调度电站。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有史以来建设的最大的水坝。

  据王老师回忆,三峡在1992年获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建设前,曾在五六十年代之前建立过三斗坪土壤腐蚀试验站,但是,由于历史与时代的变迁,过去三斗坪土壤试验站已经无法找到原址,后来了解到武汉材保所李兴濂同志可能知道具体的位置,后来找到在一个中学食堂中工作的老人,他回忆起大概位置,试验站已经变成阶梯菜地,有的地方种了树,原来的标志都没有了,为了取出试验站的试样,李兴濂同志调查站址时土样倒塌,压在土里面差点受伤。值得庆幸的是三斗坪刚好离三峡大坝的坝址一千米,也就是说这个试验站取出来的试样得到的数据刚好跟三峡工程坝址的土壤是很相似的。

  王老师说:“当时,三斗坪土壤试验站找到以后,试件挖出来正值三峡工程正在设计,我组织大家,写了1份总报告,然后就6种不同材料腐蚀数据进行分析写了6份分报告(后来登在腐蚀所出版的中国腐蚀与防护杂志上),带着这些材料,我们到长江设计院和三峡工程设计总公司,向他们汇报,当时接待我们的是长江三峡大坝设计总工程师和金属结构室的主任工程师,他们一看到高分子材料在土壤里的老化,特别高兴,说这种资料没有见过。后来专门为我们开了一个三峡工程研讨会,我代表大家在大会第二个发言,发言完以后,引起了三峡总公司重视,一些处长来要资料。座谈会时,很详细地问了很多具体情况,在哪里投样,埋样的深度等。最终,肯定了两件事,一是确认金属结构在三峡的酸性土壤里使用,它的强度损失20%-50%,第二件事,要求我们在三峡坝址建立3个大气站,在葛洲坝建立2个动水试验站,一共新建5个试验站,20多个三峡大坝建设材料供货单位的材料均由中国自然环境腐蚀网站检测,从检测结果来决定购买单位。这件事不但影响大,而且是真的应用了我们的试验结果”.

  另一件,是西气东输工程,顾名思义,从中国西部新疆省输送天然气到华东地区,跨越2000多公里,经过7个省,王老师说:“我们把沿线13个土壤腐蚀试验站的材料腐蚀数据都交给西气东输工程设计单位,所以当时西气东输的安全性评价我是作为专家去参加的,也把报告带了过去,请建设单位看这些数据,评估不同土壤的腐蚀强度,对材料的影响多大,建议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地下西气东输的管道安全运行。这对西气东输是一大贡献。所以,我们网站没有白做,确实对国家建设起了很大作用,这是实实在在的,不是说发表几篇文章就完了,而是和国家的基本建设结合起来”.

  时至今日,在过去最早建设腐蚀试验网站时,没有多少人真正感受到其重要性,到成为客观存在的迫切需求时,无论是工业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国家经济建设的根本,材料的性能自始至终都是重中之重。任何建设都离不开材料、制品在大气、水及土壤中的应用,必须要有数据作为依据。

  王老师说:“现在我们网站正进入国家基础条件平台,国家支持的经费、强度都比以前大了,学校的综合研究中心,在积极开展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研究和腐蚀网站材料数据的应用服务”.

  我生命中最重要的老师
 


 
曾经的瞬间成为王老师如今永恒的回忆

  “师老去世那一年,是我到八宝山与我的老师遗体告别最多的一年,第一位是肖继美院士去世,第二位是魏寿昆院士去世,第三位是师老去世,这三个都是我的老师。肖继美教授当时是材料失效研究所所长,他聘请我当他的助手,做副所长。另外,魏先生指导我的毕业设计,他是107岁去世的。1957年2月,他专门选一个学生指导毕业设计时选择了我。所以那一年是我去八宝山最多,流眼泪最多的一年。我去八宝山参加祭奠会回来写了一篇师老对网站的贡献,含着眼泪写的,师老永远离开了我们。我对师老有很深的感情。”说到这里,王老师泪光闪动在眼眶。

  王老师说:“网站是为国家建设服务,提供数据的公益平台,无论外贸、制造业、材料的品质是需要数据去指导生产,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网站运营不下去的时候,师老说,去科技部讨钱去。师老约好了时任国家科委副主任邓楠,带着我跟他去汇报网站的工作及遇到的困难,我汇报半个小时后,师老再讲,最终为了网站的数据持续积累下去,我们得到了550万的国家支持”.

  再后来网站的基础性试验研究工作能够列入到国家计划中去,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战略研究的一部分,师老耐心说服各领导部门。王老师说:“我们连续提出了四个项目,第一个是材料环境腐蚀与防腐研究,第二个是材料自然环境腐蚀规律研究,后来是材料自然环境腐蚀的机理研究,再后是材料自然环境腐蚀规律及预测研究,把规律变成模型,通过模型来预测。这样一步步得到了基金委的连续支持,不仅立了项,而且在基础研究方面确实深入了。在曹楚南院士带领下2005年编辑出版了”中国材料的自然环境腐蚀“专著,不到一年就售完了,这是我们四个”五年计划“的重要成果。所以,要钱是我跟师老一起很重要的一项工作。第一,要管项目,第二,要想办法给大家筹集经费,到科技部,到基金委申请项目,并积极动员大家主动接横向课题。我们想办法搞了一个腐蚀网站协调小组,协调领导小组通过科技部发文,把有关各个部门科技司的处长都作为成员,各个部门出了很大的力,尤其是石油部,土壤腐蚀方面。所以,我管的就是申请项目,出面到国家有关部门,科技部、基金会,还到相关工业部门找科技司宣传项目的重要性,我做的事情很具体,另外,在申请项目时帮助写好申请书,项目到期以后组织好验收,对他们交上来的报告都要认真看,并提出修改意见,邀请专家成立验收组,通过评审顺利通过验收。”

  【后记】

  时至今日,中国自然环境腐蚀网站人的接力棒,已经传递到年轻的李晓刚老师手里。

  材料自然环境腐蚀试验站网已经发展至30个试验台站的规模,已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与了解腐蚀,并有更多的青年工作者加入了进来。

  人物简介

  王光雍,男,汉族,中共党员,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腐蚀与防护中心教授。1953年7月高中毕业考入北京钢铁学院(现为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系钢铁冶金专业就读,1957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58年--1979年从事冶金物理化学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1980年后从事材料腐蚀与防护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1980年起,参加全国材料大气、海水、土壤环境腐蚀试验站网情况调查和“站网”的恢复和建设工作。先后参加有关材料自然环境腐蚀与防护“六五”国家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七五”、“八五”、“九五”重大项目的组织协调、试验研究方案制定和组织实施工作,以及该领域研究生培养、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发表论文三十余篇。1988年赴美国、日本;1995年赴瑞典、德国考察材料自然环境腐蚀试验与研究工作。1997年12月参加三峡工程建设总公司举办的防腐蚀技术交流会,应邀作“充分发挥腐蚀与防护科学技术在三峡工程建设中作用”的专题报告。独立编著中央教育电视台电视教育片“材料的腐蚀与耐蚀性”.1996年,主编《自然环境腐蚀与防护》专著(1997年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参予编著《中国材料的自然环境腐蚀》专著(任分主编),2005年1月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2001年参加我国西部地区材料腐蚀情况调查;2002年参加中国工业与自然环境腐蚀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2003年参加我国材料领域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提交了“材料腐蚀与防护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专题报告;2004年负责国家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站网2004--2010年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材料大气腐蚀数据积累及腐蚀与防护研究”1992年获机械电子部科技进步贰等奖、199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10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03年任国家科技部“科学数据共享工程专家委员会”成员,2004年任“国家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站(网)专家组”成员。2005年--2009年多次参加国家基础性工作专项、社会公益研究专项、“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转制院所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国防科技工业“十一五”技术基础科研等项目的评审、评估与验收工作,以及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新时代工程咨询公司项目的评审与咨询工作。2010年获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荣誉会员称号。

声明: 本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是科技部直属事业单位,致力于推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开放共享,其主要职责是: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和基础性工作;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发展战略、规范标准、管理方式、运行状况和问题的研究,以及国际合作与宣传、培训等工作;承担科技基础条件门户系统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参与对在建和已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的考核评估和运行监督工作。

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相关网站


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极地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计量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