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产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类面临着资源短缺难题。据估计,陆地主要矿产资源的可开采年限大多在30-80年,而石油、天然气的消耗只有百余年的时间。最丰富的煤矿,也只够开采300-400 年。纵观全球,现有陆地能源与矿物资源的枯竭,已是为期不远的可怕现实。在严峻的现实面前,迫使人们不得不把希望的目光投向占地球表面积约70.8%的蓝色海洋。目前全球海洋业产值已超过3 万亿美元,约占世界经济总产值的16%,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支柱。加强海洋控制,建设海洋强国,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亚洲国家激烈角逐的主旋律。
周廉院士接受采访现场照片
《腐蚀防护之友》记者有幸采访到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廉先生。40多年来,周院士致力于超导和稀有金属材料的研究发展工作,近年来更涉及钛及钛合金、材料加工和制备技术,以及生物工程材料等多个领域。为中国超导材料及稀有金属材料的基础研究、工艺技术及实用化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堪称我国有色合金与钛合金之父。他向记者说:“中国想要打造成为海洋强国,没有先进的设备,不可能成为海洋强国。装备的先进是首要因素,而装备先进,必须靠先进的新材料,所以,材料的使用、发展、研究,是把海洋工程装备做成现代化,成为海洋强国的必要条件。”
高强耐蚀“钛”现代化正当时
钛金属质轻、高强、无磁、耐蚀,特别突出的是耐海水和海洋大气腐蚀,是优异的轻型结构材料,被称为“海洋金属”。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战略材料之一。周院士说:“未来5到10年,将是我国发展海洋工程的大好时机,如今钛合金价格下降,4.5万/吨,与铜合金价格差不多。”
几种金属材料在流动海水中腐蚀速率的比较
钛表面可形成氧化膜使钛钝化而不受腐蚀。钛的钝化膜具有很好的自愈合性,当其破损之后可以迅速自动修复,形成新的保护膜。钛在氯化物水溶液和酸性烃类化合物中具有优异的抗腐蚀性能,可以使海洋工程装备与整体结构同寿命设计,减少维护成本。同时可以减少腐蚀裕量设计,大幅降低装备的结构质量,并且无需涂层保护,简化了制造工艺,降低了制造成本,保护了海洋环境。
几种舰船用金属材料的抗冲击性能的比较
纵观近十年来,我国钛工业和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钛加工产品产量从2005年到2012年产量提升了5倍多。在铸锭、锻造和板材生产方面,我国已装备了完善和先进的钛及钛合金生产线,技术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我国舰船用钛起步晚,规模小,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
材料腐蚀机理研究是海洋防护的关键
周院士表示,钛合金在海洋复杂环境(深海高压、高低温交变、动静载荷交变、多种介质腐蚀等)的抗腐蚀性、疲劳、振动、氢脆、接触腐蚀、电偶腐蚀及海洋生物污损等问题需要进行深度的基础研究。目前,许多钛合金材料只做了短时间、小范围、小规格产品的研究,离大型工程应用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些需要我们加强深入的研究,有评估、有模拟、有计算、有模型,海洋用材料实验室与现场腐蚀的基础研究必须重视起来,共同推进。
他说:“特别像基础研究领域,一个很好的科学项目计划是很关键的,而计划的得到,需要把国内外现状及未来二三十年需求制定出分层次的详细计划,尤其是在基础研究方面,例如“973项目”,我特别推崇“973项目”由五六个单位,组合成一个很大的研究方阵,研究腐蚀基础问题,根据行业现状,以实际问题为起点,解决现实工业问题。这样,科技力量,包括高校、研究单位、企业,三方合力解决问题。这个方向是对的,需要更加紧密的合作,加强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我们面临的关键问题,是要对材料本身在多层次跨尺度的各种情况下记录、分析、总结海洋腐蚀性能的基本变化,给出选材建设性意见的报告,形成综合防护体系技术。目前,针对以钢铁为主的腐蚀数据研究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扩大材料种类,例如钛合金,钨合金、镍合金这类有色金属”周廉院士说。
“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契合海洋材料防护工程
中国有辽阔的领海,包括18000km 大陆海岸线,6500 多个岛屿和300 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管辖海域。我国的海运事业发展很快,万吨级以上的港口有2000 多个,沿海万吨级以上泊位近1700 个,大型海洋船舶数千艘,船舶规模居世界第四位。但是,许多海岸、岛屿、船舶均见不到钛材应用的身影,钛的使用基本为空白。
周院士介绍道:“中国工程院启动了“中国海洋工程材料研发现状与发展战略初步研究”咨询项目。目前咨询项目进展情况良好,通过文献调研和实地考察调研,已初步掌握了我国海洋用材的应用现状,并召开了海洋工程用有色金属、无机材料、腐蚀防护、钢铁、钛合金、复合材料等一系列的海洋工程用材专题研讨会,实现了科研院所、生产企业和应用部门产、学、研、用的对接。”
周院士对海洋工程未来的发展,期许很高。中国将形成完整的海洋工程装备用钛合金材料设计、验证、制造、加工、研究等产业体系,打造若干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海洋工程装备用钛合金配套、服务机构,全面掌握海洋工程装备用钛金属材料的设计技术、应用技术和生产加工技术,具备创新应用钛金属材料的技术能力,使海洋工程装备钛合金应用技术和范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05年1月18日周廉院士荣获傅立叶大学名誉博士后和夫人屈翠芬合影留念
周廉院士简介
周廉院士1940年3月生于中国吉林,著名的材料科学家,1963年毕业于东北大学,1979年11月-1981年12月,由教育部派往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低温研究实验室进修。1994年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2005年被法国约瑟夫·傅立叶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周廉院士现任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NIN)名誉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南京工业大学先进金属材料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C-MRS)名誉理事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世界钛会国际执委会委员,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会士、陕西科技大学名誉校长、苏州有色金属研究院名誉院长等职。
1984年-2005年任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副院长、院长,1988年-2000年任中国超导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2002年-2004年任中国钛业协会首任会长,2002-2006年任中国工程院冶金、化工与材料学部主任,2005-2007年任国际材料研究联合会(IUMRS)主席,1999年-2007年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长,长期担任科技部863专家组成员、973顾问组成员,是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40多年来,他致力于超导和稀有金属材料的研究发展工作,近年来研究方向还涉及钛及钛合金、材料加工和制备技术,以及生物工程材料等多个领域。为中国超导材料及稀有金属材料的基础研究、工艺技术及实用化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共荣获包括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有色金属奖等奖励22项、国家发明专利16项。他长期活跃在国内外材料学术界,享有较高知名度。领导和参与了多项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多次主持和参加国内外重大学术活动。他还是西北工业大学、东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十余所重点大学兼职教授,发表论文400多篇,已培养博士生53名,正在培养10名。
曾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出国留学人员”、“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有色金属工业特等劳动模范”、“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桥口隆吉基金奖”、“西安市科学技术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声明: 本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