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 伟(1932.12.30-)。金属腐蚀与防护专家。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原籍浙江省黄岩市。1957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工业学院。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高温合金的蠕变、疲劳及腐蚀疲劳等材料失效与保护的研究。提出疲劳预形变诱发蠕变空穴的模型,发展了蠕变与疲劳交互作用理论;首创喷丸和氩气联合处理的新工艺,解决了航空发动机叶片特大晶粒的难题;开拓了我国较为薄弱的腐蚀疲劳领域,发展了局部化形变与腐蚀交互作用的实验和理论;开发出多项寿命评估技术、新型耐蚀合金和涂料,并得到推广。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2001年当选为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长。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个人简介
柯伟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7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金属学及热处理专业。1979-1982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访问学者。历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疲劳断裂研究室主任、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长。现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世界腐蚀理事会理事以及《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金属学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rosion》、《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国内外专业期刊的编委。
他多年从事耐蚀合金和环境敏感断裂研究,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五”重大项目《材料自然环境腐蚀规律和行为预测》以及石油石化、航空航天、核电安全、海洋工程等领域中有关材料失效方面的研究。1992年开始担任博士生导师,已培养研究生58名,其中获硕士学位研究生37名、获博士学位研究生21名(硕博连读8名)、博士后8名。1990年获中科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奖。1999年他指导的学位论文《腐蚀疲劳裂尖形变与载荷间交互作用研究》获首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8年他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杰出贡献教师荣誉称号。
他曾担任中英和中欧国际科技合作研究项目的中方负责人和第16届世界腐蚀大会主席,获世界腐蚀理事会(ICC)Edward Greco 奖。
他多次获得国家科技发明和科技进步奖。近年来的奖项包括2006年何梁何利技术科学奖;2007年<纳米氧化物浓缩浆与纳米复合涂料>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飞机日历寿命定量评估方法及其延寿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2009年参与并作为<可视化铸锻技术研究集体>主要成员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发表著作
专著名称 | 年份 | 主编(合译) | 出版社 |
《Progress in Light Metals, Aerospace Materials and superconductors》 Part 1 Magnesium |
2006 |
Siyuan Long, Fusheng Pan, K U Kainer, Yafang Han, Wei Ke,and Baicheng Liu |
TRANS TECH PUBLICATIONS LTD |
《Magnesium Science,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
2005 |
W.Ke, E H Han, Y F Han, K Kainer, and A A Luo |
TRANS TECH PUBLICATIONS LTD |
《腐蚀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失效案例》 | 2003 | 柯伟、杨武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中国腐蚀调查报告》 | 2003 | 柯伟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海底管道腐蚀、损伤、断裂疲劳与设计方法》 | 1993 | 柯伟、朱自勇、姚治铭、韩恩厚、韩玉梅、郑宇礼、臧启山、刘路、刘慷、王金英、赵冬岩、曹静 | 内部资料 |
《宏观断口学及微观断口学》合译 | 1990 | 曾祥华、田继丰、柯伟、袁金才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获奖
类别(国家、省、部级) | 获奖项目名称 | 获奖等级 | 获奖年份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冶金工业部 | <高温合金的强化工艺和强度测试技术的发展> | 优秀成果奖 | 1977年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高温合金的强化工艺和强度测试技术的新发展> | 1977年 |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新型高温合金-铁基变形高温合金GH-135(808)> | 1978年 | |
石油工业部科学进步奖 |
《CYB-D、K级抽油杆及系列管式无衬套抽油泵的 研制》 |
三等奖 | 1985年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
<歼八、歼七所用发动机配套的多孔气冷一级涡轮 叶片的研究与推广> |
一等奖 | 1985年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K38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材料与工艺研究> | 三等奖 | 1985年 |
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涡扇、涡轮盘和紧固件用GH901合金 | 二等奖 | 1986年 |
中科院自然科学奖 |
<海洋工程用钢及焊缝腐蚀开裂敏感性与防护 的研究> |
二等奖 | 1990年 |
国家科技成果奖 | K级抽油杆 | 1991年 | |
劳动保护科学技术进步奖 | 锅炉压力容器失效分析研究 | 二等奖 | 1993年 |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科学 技术进步奖 |
高温高压氢环境下石化用钢开裂行为及超声波 检测研究 |
三等奖 | 1996年 |
中国科学院宝洁奖 | 全国首届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导师 | 2000年 | |
世界腐蚀理事会(ICC) | Edward Greco 奖 | 2005年 | |
“何梁何利”基金会 | “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2006年 | |
国家技术发明奖 | 纳米氧化物浓缩浆与纳米复合涂料 | 二等奖 | 2007年 |
辽宁省科技发明奖 | <可视化热加工技术> | 一等奖 | 2007年 |
辽宁省科技进步奖 | <飞机日历寿命定量评估方法和应用> | 一等奖 | 2007年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 飞机日历寿命定量评价方法及其延寿应用 | 二等奖 | 2009年 |
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 可视化铸锻技术 | 2009年 | |
中科院 | 优秀研究生导师 | 1990年 | |
辽宁省 | 五一劳动奖章 | 1991年 | |
国务院 | 政府特殊津贴 | 1991年 | |
辽宁省政府科学技术进步奖 | 声发射技术在材料科学和工程中的应用 | 1994年 | |
辽宁省重大科技成果奖 | <高温合金的强化工艺和强度测试技术的新发展> | 1977年 | |
中国金属学会1985-1987年 优秀论文 |
马氏体含量对双相钢疲劳行为的影响,材料科学与 工程91,1987,39-44 |
1988年 | |
第三届金属学报李熏奖金 优秀论文奖 |
海洋用钢在NaCl溶液中的疲劳短裂纹的扩展,金属学报, 1988,24(6):B393 |
二等奖 | 1993年 |
Corrosion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杂志Key Article |
Electrochemical measurements using combination microelectrode in crebice simulating disbanded of pipeline coatings under cathodic protection. |
2007年 | |
Emerald Literati Network 2008 Awards for Excellence |
Correlation between corrosivity of naphthenic acids and their chemical structures. Anti-Corrosion Methods and Material |
2008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