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National Materials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Data Center
中文 | Eng 数据审核 登录 反馈
多个年薪20-60万的科研岗位汇总 附课题组和导师介绍
2020-01-06 10:44:39 作者:本网整理 来源:材料人

2020年1月4日材料人举办第一届青材论坛,50余位同学、老师参加了本次会议。部分老师和单位有招聘需求,在此集中做一次推介。


宁德时代创新实验室

一、实验室简介

宁德时代创新实验室(中国福建能源器件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成立于2019年9月,是福建省首批四个省实验室之一、全国首个由政府推动并依托企业组建的省实验室,总投资30多亿元,拟配置研发人员300人以上。宁德时代创新实验室立足于承担国家重大能源战略需求,围绕当前能源器件的关键卡脖子技术和未来技术产业发展的前沿制高点,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理念开发新一代能源材料,并依托于宁德时代先进的生产制造与管理能力,以核心技术成果转化、产业化为主要发展方向,构建从前沿技术研究到产业应用研究的全链条创新布局和相互支撑的创新体系。宁德时代创新实验室采用企业分支结构的模式建设和管理,拟将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与灵活的产学研用机制相结合,实现企业研发体系与实验室建设有机融合,打造具有重大创新驱动力和全球产业影响力的一流科技创新高地与人才据点。


二、招聘岗位职责与要求


1.新能源体系开发岗位


岗位职责:


1)统筹新能源体系开发(新型二次电池、燃料电池、光伏、核能等)各项工作开展;


2)主导新能源体系业务的组织构建、业务规划(产学研)、及硬件设施建设;


3)解决新能源体系关键性技术开发的策略问题、孵化问题及产业化应用问题;


4)带领技术团队进行新能源体系产业布局,引导行业的技术发展方向;


5)主导新能源体系业务的定位及未来市场的开发,建立行业领先地位。


岗位要求:


1)行业领军人物、首席科学家、学科技术带头人等;


2)具备负责新能源重大专项的攻关经验;


3)深谙不同新能源体系(新型二次电池、燃料电池、光伏、核能等)开发策略;


4)具有较强的科研和技术攻关能力,有产学研经验者优先。


2.新能源应用研发岗位


岗位职责:


1)新能源体系(新型二次电池、燃料电池、光伏、核能等)材料结构设计、改性与表征;


2)新能源体系设计/工艺问题的研究、分析与新技术(解决方案)开发验证;


3)新能源材料放大工艺,新能源体系研发小试、中试中各个工艺流程研究;


4)新能源体系相关前沿技术文献调研及追踪;


5)管理和跟进对外技术合作合同的开展与技术交流。


岗位要求:


1)硕士及以上学历,化学类,材料类,物理类或工程类等相关专业;


2)熟悉新能源体系(新型二次电池、燃料电池、光伏、核能等)工作原理与基础研究问题;


3)熟悉材料分析表征方法与能源体系表征方法,并具备相关数据分析能力;


4)具有较强的英文文献阅读能力和调研能力;


5)具有较强的科研和创新能力,有产学研经验者优先。


3.材料模拟岗位


岗位职责:


充分利用计算模拟的优势,为新一代能源材料或者新的业务增长点指明方向。包括:


1)材料物化性质模拟与预测、材料作用机理的微观分析、新材料的高通量模拟开发;


2)新模拟技术开发及在材料物化性质分析中的运用;


3)材料物化性质及性能标准数据库平台建立;


4)新材料相关技术的文献调研与总结。


岗位要求:


1)博士(或优秀硕士),计算材料类、计算物理类与计算化学类相关专业。(加分项:从事过能源材料、合金材料、核材料等领域的研究,或参与过材料基因组平台的搭建工作。)


2)精通量子化学、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的原理、方法和相关软件的使用;


3)熟练使用至少一种编程语言,Python/Fortran/Shell/C/C++等。


4)爱独立思考,能持续专注,学术成果良好,科研创新能力强,有志于在产业界发挥计算模拟的力量。


4.材料合成岗位


岗位职责:


1)统筹材料合成及放大路线的研究,材料合成设备的选型,安装调试及正常使用;


2)统筹材料合成路线工艺研发,材料特性表征与分析,材料性能评估与改进;


3)材料合成相关技术的调研与总结。


岗位要求:


1)本科及以上学历,材料类、物理类、化学类、工程类等相关专业;


2)具有丰富的材料合成经验,熟悉材料合成路线的设计与工艺优化;


3)熟练掌握材料表征与分析技术;


4)具有较强的英文阅读能力和调研能力;


5)具有较强的科研和创新能力,有产学研经验者优先。


5.测试分析岗位


岗位职责:


实验室公共研发表征平台的运营服务与支持,主要包括:


1)先进表征技术方法、平台的导入、开发与标准化应用;


2)新能源材料及化学体系(新型二次电池、燃料电池、光伏、核能等)失效诊断与机理分析支持;


3)新能源材料及化学体系系统数据库建立与沉淀。


岗位要求:


1)硕士及以上学历,材料类、物理类、化学类或工程类相关专业;


2)精通材料、物理或者化学方面的一项或多项分析表征技术及其应用的能力;


3)有较强的英文阅读能力和调研能力;


4)掌握或者熟悉新能源领域某个方面应用的相关工作原理及评估表征技术者优先;


5)具有较强的科研和创新能力,有产学研经验者优先。


三、薪酬待遇


青年骨干


应届博士薪资:24-35万/年起


应届硕士薪资:15-27万/年起


应届本科薪资:12-22万/年起


+ 限制性股票激励


四、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福建省宁德市漳湾镇新港路2号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人: 


魏奕民(186-5054-5228  WeiYiM@catlbattery .com)


胡春华(136-8508-8292  HuChunH@catlbattery .com)


中科大陈维

一、陈维教授简介

陈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特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才项目计划入选者。2008年于北京科技大学获材料物理学士学位; 2013年于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获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其后于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导师为崔屹教授;2019年7月正式入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陈维教授专注于大规模储能电池,电催化等研究,在上述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Energy、PNAS、Nano Letters、ACS Nano,Science Advances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发表SCI科研论文40余篇,论文总被引4000余次,H因子30。


二、研究方向


本课题组科研经费充足,拥有一流的工作环境,积极开放的学术氛围和优越的国内外交流合作。陈维教授秉持着材料创新与发现的研究理念,通过材料合成、结构设计和系统创新等研究方法将课题组研究集中但不局限于:


1.新型大规模储能电池


2.电化学催化剂的微观调控与机理探索


3.新型能量转化与存储一体化


三、申请条件


1.身心健康、责任心强、有团队精神、工作积极主动、创新能力强


2.已获得或即将获得化学,材料,物理,化工等相关博士学位


3.优先考虑有电池、电催化等相关研究背景和实验平台搭建经验的申请人


4.具有良好的英文听说读写能力


5.近5年发表过高水平学术论文(至少1篇)


6.年龄不超过35周岁(特别优秀者可放宽年龄)


四、招聘人数


2 人


五、岗位待遇


1.聘期2-3年,表现优秀者可向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课题组进行推荐(详情请咨询)。


2.工资待遇 (基础年薪20万元以上,另有发表论文奖励和项目资助):


中科大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博士后年薪15万起,课题组在学院基础上根据表现进行补助,综合年薪可达20万以上;同时推荐申报中科大“墨子杰出青年特殊津贴”,入选后年薪可在基础数额之上增加10-20万元;推荐申报“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项目”,入选后可获得80万元以上的资助经费(2年)。


3.学校为博士后办理社会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及医疗救助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


4.学校为博士后提供两室带全套家具的周转房。对不要求安排人才公寓住房者发放租房补贴,补贴标准由学校统一制定。


5.博士后进站,子女可在科大附属幼儿园、附小、附中就学,免交赞助费。幼儿园为孩子每日提供“三餐一点”(早、中、晚三餐和下午一次点心),免除家庭的后顾之忧。


6.博士后期满考核优秀者,可申请学校的“特任副研究员”岗位。


六、申请程序


请申请者将个人简历等材料发送给陈维老师(weichen1@ustc.edu.cn),邮件以“博后申请+姓名”命名。


七、参考资料


陈维老师中科大应用化学系官网个人介绍:


http://applchem.ustc.edu.cn/2018/0607/c15402a388964/page.htm


陈维老师中科大课题组网页:


http://staff.ustc.edu.cn/~weichen1


中科院物理所吴凡


工作单位:中科院物理所,长三角研究中心,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


具体工作地点:江苏溧阳


薪金:20-60万/年。具体情况参见中科院物理所通知:


http://www.iop.cas.cn/rcjy/rczp/201906/t20190610_5320159.html


课题组负责人:吴凡


此次招聘重点招收有以下研发背景的候选人:


1:全固态电芯制备及研发。


2: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研发。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是以凝聚态物理研究为主,包括凝聚态物理、光物理、原子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软物质与生物物理、凝聚态理论、计算物理及清洁能源等多学科综合性并在国内外物理学界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机构。中科院物理所长三角研究中心吴凡科学家工作室依靠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提供的强大的科研测试分析平台、中试产业化试验平台及长三角研究中心提供的前沿咨询和投资服务支撑,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及关键材料的量产。课题组招生/聘计划如下:


每年拟招收硕博连读生/博士生3名,博士后2-3名,欢迎材料、物理、化学、电化学等相关专业背景的考生/候选人报考/申请。同时欢迎有固态电池公司或锂离子电池公司工作背景的候选人咨询或应聘课题组内研发工程师岗位。


一、研究方向


1、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材料、电芯研发;


2. 全固态/固态锂(离子)电池材料、电芯研发;


3. 正负极材料与固态电解质界面处理;


4. 锂电池失效分析;


5. 先进材料表征与分析;


6. 全固态电池、固态电解质产业化应用。


二、招聘信息


博士后招聘:


应聘条件:


近五年在国内或国外获得博士学位(或应届博士毕业生),有独立科研工作的能力; 


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较强的执行力及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


博士后在站期间需全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有电池研发经验者优先。


有意申请博士后者请提供以下材料:


个人简历:包括学历,研究经历,对开展应聘科研工作的设想、计划和要求,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和目标,个人性格特点及团队合作情况描述;


个人能力证明材料:包括发表的论著目录、申请专利首页、所具备的理论和实验能力的证明材料;


推荐信2封 (包括一封博士导师推荐信)。


研发工程师招聘:


岗位职责:


1、锂离子电池及全固态电池的关键材料的新工艺的开发;


2、全固态电池电芯制造技术的开发;


3、材料中试生产线的搭建;


4、全固态电池电芯制造设备的改造和搭建;


5、其他有关全固态电池的相关技术与研发。


应聘条件:


本科以上学历,40周岁以下(特别经历者可以适度放宽),硕士、博士、高级工程师优先;


工作经历:在知名研究机构有科研经验或在国际知名锂电企业有相关工作经验;有较为丰富的固态电池或锂离子动力电池公司研发经验;熟悉固态电池或锂离子动力电池原理、技术、生产工艺、设备及流程,熟悉固态电池或锂离子动力电池关键材料的特性和技术参数、电芯及电池组的装配工艺、电池热管理系统开发及验证。


三、相关待遇


1、硕博连读、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待遇


研究生助、奖学金按照中科院物理所规定执行;


http://edu.iphy.ac.cn/moredetail.php?id=23023;


博士后薪资待遇20-60万+科研成果奖励,户口按照北京市人才政策和物理所相关规定执行;


http://www.iop.cas.cn/rcjy/rczp/201906/t20190610_5320159.html


在站工作期间优秀者可优先考虑留物理所工作(中科院物理所长三角研究中心-江苏溧阳,物理所编制),或出站后课题组将全力协助推荐合适的工作。


2、研发工程师待遇


薪酬面谈,提供当地有竞争力薪水;


四、培养目标


希望能在团队学习、工作几年后,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导师的培养实现团队和个人价值,与团队共同成长,达到共赢。


1. 在科研能力上有显著提高,做出具有显示度的研究工作;


2. 发表若干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论文;


3. 对相关领域产业化发展和技术有较深入的了解;


4. 促进课题组学术成果与产业应用的转化。


五:联系方式


课题组办公电话:0519-87183157


邮箱:fwu@iphy.ac.cn


请有意向者将申请材料电子版(合并为一个PDF)发送至 fwu@iphy.ac.cn,联系人:吴凡


华中科大高义华


招聘教授或副教授(4-5名)的研究方向


(1)低维材料基的能源转化与存储器件研究;复合新型白光LED研究;能源存储器件研究;纳米发电机研究;


(2)低维材料基的光力热信息传感器研究


(3)能源存储器件和能源转换器件的电子显微学原位微观机理研究


团队负责人:高义华博士,


第16届日本筑波杰出科学家奖(Tsukuba Prize,2005年)获得者,


物理学院 &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双聘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二级教授,


电子邮件:gaoyihua@hust.edu.cn; 


微信或qq: 648477939


网址: http://faculty.hust.edu.cn/gaoyihua/zh_CN


华中科技大学(http://www.hust.edu.cn/ xxgk/xxjj.htm)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于2000年5月26日合并成立,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985工程”建设高校之一,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贯彻建设“学生、学者与学术的大学”的教育思想,秉承“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坚持“一流教学一流本科”的建设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和完善充满活力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几十年来,已为国家培养了近40万名高级人才。建设有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以及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筹)、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还拥有1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专业实验室及一批省部级研究基地。


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http://phys.hust.edu.cn /xygk/xyjj.htm)的发展秉承“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楚文化传统,发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从1983年原华中工学院的物理教研室建系起步,2008年成立物理学院。多年来,学院精心布局、耐心积累,全体教职工发扬“探物穷理创新,自信自强争先”的精神,埋头苦干,艰苦创业。学院现已发展成为学科布局结构合理、研究方向特色鲜明、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物理学院,物理学科在2017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并列全国第7名,并被华中科技大学列为双一流建设重点发展学科。2014年以来,学科逐步驶入发展的快车道,引进了包括16位青年千人在内的50多位青年教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8项(含重点项目5项,重大仪器研制项目3项),2017年度到校纵向经费突破2.5亿元。5年来,在物理学主流期刊发表论文800余篇,其中高水平论文70余篇,包括Science 2篇、Nature 1篇、Nature Comm. 9篇,Phys. Rev. Lett. 26篇,牵头建设“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学科实力稳步迈向一流目标。


团队介绍:物理学院内纳米材料与器件物理团队,从事新型纳米光电材料与器件的研究:(1)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原创性;(2)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新型能源,能源和资源节约。开展研究课题:(1)能源转化与存储器件研究:复合新型白光LED的研究;能源存储器件研究;纳米发电机的研究;(2)光力热的信息传感器研究;(3)清洁能源存储器件和能源转换器件电子显微学原位微观机理研究。


本团队是一个跨院系团队,现有成员7名:3名教授(高义华教授是团队负责人),3名副教授和1名工程师。院外、校外和国外兼职教授7名。2019年止,共申请到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973的骨干基金等共13项其他支持,共800余万。团队可利用平台设备共计超过1亿元。团队建立并主管总值3500万的以下三大平台:材料与器件工艺设备平台,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设备平台和大型电镜设备平台。


高义华本人及其团队共发表SCI文章139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文章99篇:包括Nature 文章1篇, Nature Communication文章 1篇, Adv. Mater. 2篇和其他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近30篇。1篇文章获“湖北省第十六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已培养1名博士后,19名博士(团队内24名)和26名硕士(团队内52名)。1篇博士论文获“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荣誉。9名(团队内13名)学生获“国家奖学金”奖励。获得近10项中国专利、2项美国专利和6项日本专利。


北航刘彦昱


请参考招聘信息 北京理工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青年千人团队高薪诚聘博士后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王维


请参考招聘信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超导薄膜团队博士后招聘启事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是科技部直属事业单位,致力于推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开放共享,其主要职责是: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和基础性工作;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发展战略、规范标准、管理方式、运行状况和问题的研究,以及国际合作与宣传、培训等工作;承担科技基础条件门户系统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参与对在建和已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的考核评估和运行监督工作。

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相关网站


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极地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计量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