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National Materials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Data Center
中文 | Eng 数据审核 登录 反馈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简介
2014-06-21 14:51:35 作者: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来源:

  承担973课题主要任务:负责多重海洋环境因素下化学氧化与电化学腐蚀的交互作用机制;并承担阴极保护条件下材料环境敏感断裂行为的演变规律和机制研究。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是我国材料领域的国际知名研究单位,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并承担金属腐蚀与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等科研建设的国家级基地。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13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236人。在腐蚀研究方面瞄准国际前沿,主要开展了腐蚀电化学,高温氧化,混合气氛腐蚀和熔盐热腐蚀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同时发展材料的腐蚀性能评价、寿命预测和检测技术,并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关键性的技术问题。材料腐蚀与防护研究一直是中科院金属所的重要方向,建有我国唯一从事金属材料腐蚀与防护研究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近年来,研究所在相关领域承担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合计29项,973项目4项、863项目7项、国防军工11项、中国科学院项目9项,发展了多种防腐新材料和防腐涂层,解决了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特殊腐蚀技术难题。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以下简称“金属所”)成立于1953年,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新创建的首批研究所之一,创建者是我国着名的物理冶金学家李薰先生。现任所长杨锐,名誉所长师昌绪院士。

  建所初期,金属所致力于我国钢铁冶金工业的恢复和振兴;随后,成功实现了向新材料领域的跨越发展,为国家若干重大工程提供了关键材料,成绩斐然。改革开放以来,金属所拓辟新宇,协同进取,集全所整体优势,攻国家急需技术,完成了大量高难度的科研任务。1999年5月,根据中科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的战略部署,在“东北高性能材料研究发展基地”建设中,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整合建立新的“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经老一辈科学家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金属所现已建设成为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国内一流并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研究机构,是我国高性能材料研究与发展的重要基地。2008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视察了金属所后指出:“金属所是我们国家材料科学和工程研究的重要基地。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员刻苦钻研,奋力攻关,取得了一大批原创性的科研成果,也培育了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胡锦涛总书记希望金属所,“进一步培育一支高素质的科研团队。同时,在原来的基础上,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保持在世界材料科学领域已有的一席之地,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金属所是涵盖材料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程化研究的综合型研究所,1999年成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之一。金属所以“创新材料技术,攀登科技高峰,培育杰出人才,服务经济国防”为使命,主要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包括:纳米尺度下超高性能材料的设计与制备、耐苛刻环境超级结构材料、金属材料失效机理与防护技术、材料制备加工技术、基于计算的材料与工艺设计、新型能源材料与生物材料等。

  金属所坚持实施“人才兴所”战略,培养和凝聚了大批优秀的材料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截至2013年底,金属研究所有工作人员17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8人,研究员及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39人,副研究员及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96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6人,是国内在材料科学领域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人数最多的单位。近年来,金属研究所有一批科学家活跃在国际舞台上,有15名科学家在23个国际学术组织任职,25名科学家在34种国际学术期刊担任主编、副主编、编委。一批科学家荣获多项国际荣誉,体现了金属研究所的国际影响力,如王京阳研究员2012年荣获美国陶瓷学会工程陶瓷部Globe Star Award,卢柯院士2011年荣获德国洪堡研究奖、2010年荣获美国材料研究会MRS Fellow,成会明研究员2010年荣获美国碳素学会Charles E. Pettinos Award.金属研究所积极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系统化工程,组织实施了中组部“千人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以及金属研究所“所引进优秀学者”和“葛庭燧奖研金”等人才引进计划。金属研究所现有“千人计划”学者3人、“百人计划”学者37人。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于2008年入选中组部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金属所还是国内材料科学领域重要的研究生培养基地,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1个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材料科学与工程1个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包含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腐蚀科学与防护4个二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1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截至2013年底,金属所共有在学研究生668人(其中硕士生297人、博士生391人)。金属所坚持“质量第一”的研究生培养理念,致力于培养造就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领军人才,有26人荣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

  金属所以高性能金属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等为主要研究对象,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家经济建设、面向世界科学发展前沿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基础研究方面拥有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和金属腐蚀与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是我国第一个研究类国家实验室;应用研究方面拥有沈阳先进材料研究发展中心、材料环境腐蚀研究中心;工程化研究方面拥有两个国家工程中心:高性能均质合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金属腐蚀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金属所建所以来在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中一直发挥着骨干和引领作用,在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实施以来,又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的科研成果,例如“纳米铜室温超塑延展性的发现”、“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降低纯铁氮化温度”、“超高强度高导电性纳米孪晶纯铜”、“纳米孪晶纯铜极值强度的形成机制”、“利用纳米尺度共格界面强化提高材料综合强韧性”、“梯度纳米金属兼有高强度和高塑性”、 “柔性高导电三维石墨烯网络”、“强度与塑性可往复调节的纳米多孔金属”、“超硬超高稳定性新型纳米层片结构”等一批原创性的基础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自然-材料》周刊,受到广泛关注,这些都充分显示了金属所在纳米金属材料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李依依院士和李殿中研究员带领的可视化铸造研究集体澄清了大型合金锭的偏析形成机制,与企业合作,先后完成了大型船用曲轴曲拐、大型铸钢支撑辊、三峡700 MW水轮机转轮不锈钢铸件、大型空心钢锭的制造,打破了我国大型铸锻件制造技术被国外垄断的局面,2009年该研究集体荣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金属所的重腐蚀防腐SEBF/SLF涂装防护技术在西气东输管线防腐工程、杭州湾跨海大桥防腐工程及金塘大桥防腐蚀工程中获得成功应用。金属所还为“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提供了关键材料和器件。

  金属所已累计取得科技成果奖400余项,其中获得国家级奖项90余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特别是2010年金属所名誉所长师昌绪院士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不仅是中国材料界的光荣,更是中科院金属所的光荣。

  受中国金属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等委托,金属所编辑出版《金属学报》(中、英文版)、《材料科学与技术》(英文版)、《材料研究学报》(中文版)、《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等6种学术刊物。

  未来的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将凝聚一批国际材料科学精英人才,拥有先进的仪器装备和支撑条件,具备规范、高效的管理与运行机制,能够承担国家重大工程所需的尖端材料技术研究任务,不断涌现有国际影响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材料,同时金属所将成为国内外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学术合作交流平台。
 

关于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是科技部直属事业单位,致力于推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开放共享,其主要职责是: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和基础性工作;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发展战略、规范标准、管理方式、运行状况和问题的研究,以及国际合作与宣传、培训等工作;承担科技基础条件门户系统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参与对在建和已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的考核评估和运行监督工作。

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相关网站


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极地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计量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