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杨博均 1) 魏木孟 1),邓玉 1),姚敬华 1,2),王晶晶 1,2)
1)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厦门材料研究院,厦门 , 361101,中国
2)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 海洋腐蚀与防护重点实验室,厦门 , 361101,中国
随着全球海洋运输船舶,特别是海洋油气钻探和采集等海洋船舶工程装备需求的日益增多,不锈钢在海洋船舶工程用金属材料中仍然占有较大的比重[1] 。其中,作为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 Cr-Ni 不锈钢:304 不锈钢具有良好的加工性、可焊性、耐热性、低温强度和机械特性[2] ,是制备许多重要的 JC、WQZB 等构件或部件的主要材料。因此,不锈钢的腐蚀与防护问题仍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江河入海口附近,随着海水潮汐的变化,存在特殊的淡海水交替自然环境,处在其中的材料、海工设施等常年受到海水及淡水的交替作用,而该种环境对材料的腐蚀情形与纯海水及纯淡水环境均有所差异[3] 。
本文在九龙江入海口淡海水交替自然环境下开展了 304 不锈钢的腐蚀行为研究,同时在厦门海水自然环境及三明淡水自然环境下开展了 304 不锈钢的性能对比试验,通过 2 年期的数据积累,对其腐蚀规律进行了简要探讨,并对其长周期的腐蚀行为进行了预测。
1 试验
1.1试验设备及试验环境 [4]
本次试验采用汇通无损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制造的型号为 HT-FS-D的腐蚀凹坑深度仪进行试验样板的局部腐蚀坑深度测量,设备测量范围:0-13.2mm,测量精度:0.01mm 设备测量方法:本设备为数显探针式设备,测量时将设备探针接触到腐蚀坑周边试验样板表面进行调零,然后将凋零后的设备放置在检测部位,即可显示腐蚀坑的腐蚀深度。
本次试验采用德国 Seasun 公司制造的型号为 CTD90M 的全自动海水监测仪进行三个试验点环境因素数据采集工作,设备主要参数如表 1 所示,三个试验点的主要环境参数如表 2 所示[5] :
1.1.1 海水环境试验点环境因素特征
图 1 为海水试验点全年水质环境因素数据的逐月变化规律曲线,厦门海水点年均水温 22℃,从图 1 中可以看出,海水试验点水域月平均温度在 1、2 月份最低,约为 15℃,在 3 月份起开始攀升,7、8、9 月份达到最高值,在 28℃左右,之后随气候变化开始下降。溶解氧年均 7.5mg/L,年均变化量小,波动范围为 7.32mg/L - 7.80mg/L;而月均变化较大,波动范围在 6.0mg/L - 8.80mg/L 之间,变化量最大可达 2.8mg/L 左右。同时从图 1 中可以看出随水域温度的升高,溶解氧逐渐降低,在 7、8、9 月份溶解氧达到最低值6.10mg/L左右,而在2月份达到最高值8.60mg/L 左右,与温度呈较明显反比关系。从图 1 中可以看出,海水点的盐度在 30‰左右波动,月均盐度变化范围在 29‰-32‰左右,且全年年均盐度变化为 30‰左右,年均波动不大;逐月内盐度变化范围相比年均变化较大,最低值可达27.9‰,而最高可达 32‰,这主要是因为厦门海域为典型亚热带海洋气候,年均降水量大,在每年 3 到 9 月雨季时,受降雨影响,淡水较频繁注入,故降雨频繁时海水盐度较低。若不考虑雨水影响,典型的盐度日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其盐度整体变化范围较小,日波动范围在 1‰- 2‰左右,且最高可达33‰。PH值全年波动范围不大。从全年数据来看,海水点全年呈弱碱性环境,PH 值为 7.7 - 8.0 之间。
图1 海水环境下温度,盐度,溶解氧,PH值月均变化曲线
图2 海水自然环境盐度随时间变化曲线
1.1.2 淡水环境试验点环境因素特征图 3 为淡水试验点全年水质环境因素数据的逐月变化规律曲线,从图中可以得出:淡水点月平均温度在 2、3 月份达到最低值,温度在9℃左右;从4月份开始缓慢攀升,7、8、9 月达到最高值,温度在 29℃左右,淡水点逐月平均水温变化范围在 8.88 - 28.92℃之间,这主要是因为淡水试验点地处内陆,没有海洋调节气候的因素影响,故而其水温变化范围较大,可达到 20℃左右,受温度影响,淡水点溶解氧年均为 8.7mg/L 左右,逐年变化较小,但年逐月变化较为明显,变化范围在 7.43 - 10.12mg/L 之内,最大变化量可达 2.7mg/L。淡水点溶解氧同温度呈明显反比关系,在 2、3 月份达到最高,而在 7 - 9 月达到全年最低。淡水点 PH 值变化范围很小,在 6.9 - 7.0 范围内波动,呈中性环境,盐度全年变化范围不大,均在 0.05‰- 0.07‰左右波动,同 PH 值一样,受温度影响极小。
图3 淡水环境下温度,盐度,溶解氧,PH值月均变化曲线
图 4 为淡海水试验点全年逐月水质环境因素数据变化规律曲线,淡海水点温度变化同海水点类似,1、2 月份达到最低值,在 15℃左右,随后开始攀升,在 7 - 8 月份其最高值为 28 - 29℃左右,相对淡水点而言,其全年温差相对较小,不足 15℃。淡海水点的溶解氧同温度也呈较明显的反比关系,但相对淡水点及淡海水点,其溶解氧月变化范围较小,在 6.98 - 9.1mg/L 之间,最大变化量仅为2.12mg/L,年均值处于海水和淡水之间,为 7.79mg/L。其PH 值也同海水点类似,全年呈弱碱偏中性,PH 值逐月变化范围为 7.38 - 7.85 之间。
图4 淡海水交替环境下温度,盐度,溶解氧,PH值月均变化曲线
图 5 为淡海水点 24 小时内典型盐度变化范围图,其水域同厦门海域一样,为半日潮,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淡海水试验点地处九龙江入海口,随着一天内两次潮水的涨落,淡水含量随潮起潮落变化很大,淡海水点的盐度变化范围是十分明显的,最高可以达到 28‰左右,而最低仅有2‰左右,最大变化量达到了 28‰,盐度的急剧变化为研究金属的腐蚀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试验环境。
图5 淡海水交替自然环境盐度随时间变化曲线
1.2试验材料
试验用材料选择典型的 304 不锈钢(化学成分见表 3),试样尺寸为100mm×200mm×3mm,所有试样表面用汽油、金属清洗剂除油,再用清水冲洗,蒸馏水清洗,无水乙醇浸泡、脱水、吹干。投样前在灵敏度为0.001g的天平上称量,用游标卡尺测量各块样品尺寸,精确到 0.02mm。
本试验在九龙江入海口淡海水交替自然环境的全浸区(北纬 24.406°东经 117.322°)、厦门海域全浸区(北纬 24.558°东经 118.153°)及斑竹溪淡水自然环境的全浸区(北纬 26.314°东经 117.683°)同时进行,试验周期为 2 年。
1.3 试验方法
根据 GB/T 5776-2005《金属和合金在表层海水中暴露和评定的导则》及 GB/T 6384-2008《船舶及海洋工程用金属材料在天然环境中的海水腐蚀试验方法》,观察并记录试验后样板表面海洋污损生物附着和腐蚀产物特征。按照GB/T 16545-2015《金属和合金的腐蚀、腐蚀试样上腐蚀产物的清除》中的化学法进行样板酸洗处理,去除表面的腐蚀产物,并烘干。烘干后的试样,在干燥器中静置 24h,采用失重法及局部腐蚀测量的方法来分析材料的腐蚀情况,得出年均腐蚀速率及平均点蚀深度数据。
2 结果与讨论
2.1 腐蚀形貌
304 不锈钢在 3 种自然环境下暴露 2 年后的样板对比情况如图 6 -图 7 所示:
图6 304不锈钢淡海水交替(左)、海水(中)和淡水(右)自然环境暴露2年,腐蚀产物去除前
图7 304不锈钢淡海水交替(左)、海水(中)和淡水(右)自然环境暴露2年,腐蚀产物去除后
暴露 2 年后,淡海水交替环境下的试验样板表面 100%附着污损生物,并形成多层附着,主要为海蛎、藤壶及少量海鞘和石灰虫。上层为海蛎,直径可达 8 - 10cm,海蛎层下为藤壶,污损生物覆盖层下有较大面积红褐色锈迹,并有肉眼可见的局部腐蚀坑。污损生物附着牢固,不易去除;海水自然环境下基本为单层附着,主要为藤壶和直径8-10cm 海蛎;而淡水试验环境下的试验样板没有污损生物附着,但样板表面失去原有的金属光泽。
304 不锈钢在水环境下 2 年期间的腐蚀形态以局部腐蚀为主,主要为点蚀及缝隙腐蚀[5-6] (详见图 8-10)。在海水环境下,304 不锈钢的平均局部腐蚀深度最大,且在试验1 年后就发生穿孔现象,其腐蚀速率最大;在淡海水交替环境下,304 不锈钢的腐蚀速率与海水相比不大,且随着暴露时间和延长呈下降趋势,其局部腐蚀深度略小于海水。在淡水环境下,304 不锈钢耐蚀性能最好,基本无腐蚀行为发生(详见表 4)。
图8 304不锈钢暴露0.5年后局部腐蚀形貌(a)淡海水交替(b)海水(c)淡水(放大100倍观测)
图9 304不锈钢暴露1年后局部腐蚀形貌(a)淡海水交替(b)海水(c)淡水(放大100倍观测
图10 304不锈钢暴露2年后局部腐蚀形貌(a)淡海水交替(b)海水(c)淡水(放大100倍观测)
2.2 304不锈钢在三种自然环境下的腐蚀速率对比及机理探讨
图 11 为 304 不锈钢在 3 种水环境下的腐蚀速率随时间变化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2 年内不锈钢的腐蚀速率都不大,但其在海水环境下腐蚀速率最大,在淡海水交替环境下次之,在淡水环境下基本没有腐蚀。
图11 304不锈钢腐蚀速率随时间变化图
304 不锈钢在水环境下的腐蚀主要以缝隙腐蚀、点蚀为主,尤其是缝隙腐蚀,在 0.5 年时其缝隙腐蚀就已经发生,特别是在固定试样的垫片和硬壳生物附着下。淡海水交替和海水环境下 1 年时,其缝隙腐蚀已有肉眼可见的穿孔现象。
304 不锈钢是易钝金属,处于钝态的金属仍有一定的反应能力,钝化膜的溶解和修复处于动态平衡。由于海水和淡海水介质中存在活性阴离子 Cl - ,导致钝化膜平衡破坏,溶解占优,在新露出的金属基底生成小的蚀坑。而后,水中的溶解氧和阳离子氧化剂的存在,使金属的腐蚀电位负移到点蚀临界电位以上,促使小蚀坑长大成蚀孔[7] 。蚀孔内外发生反应如下:
孔内主要发生阳极溶解反应:
Fe → Fe 2+ +2e -
孔外发生阴极吸氧反应:
O 2 +2H 2 O+4e - → 4OH -
由于蚀孔内金属离子不断增加,蚀孔外阴离子 Cl - 向内迁移,导致蚀孔内部不断向金属深处进行腐蚀。
由于腐蚀的自催化反应,蚀孔内金属离子浓度升高,孔内形成 FeCl 2 等腐蚀产物[7] 。大量的腐蚀产物聚焦在垫片和污损生物周围,这些腐蚀产物发生水解反应:
FeCl 2 +2H 2 O → Fe(OH) 2 +2HCl
生成酸性物质,使得蚀孔内 PH 值降低,溶液酸化,金属表面局部 pH 值降低,钝化膜不断受到破坏,处于活化溶解状态。腐蚀过程迅速向深处发展,不断加剧,最终呈皮下腐蚀的特征。而海水环境下,由于其 Cl - 浓度比淡海水交替自然环境的大,所以局部腐蚀深度大,且局部腐蚀密度也比淡海水交替环境的大(如表 4 所示)。
在海水和淡海水交替环境中,微生物腐蚀也是导致 304不锈钢产生点蚀和缝隙腐蚀的重要原因之一。在 304 不锈钢的微生物腐蚀中起作用的微生物主要包括有硫酸盐还原菌、铁氧化菌及锰氧化菌。在 304 不锈钢表面,由于需氧菌的新陈代谢,在生物膜下,产生一个氧浓差电池,由于铁、锰氧化菌的生长活动,在金属表面形成局部沉淀,阻碍了氧气在生物膜中的扩散,使得生物膜中心部分形成无氧环境,适合硫酸盐还原菌的生长和繁殖,在硫酸盐还原菌及铁、锰氧化菌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点蚀及缝隙腐蚀[8] 。微生物参与并促进不锈钢的腐蚀过程主要表现在其打破了 304 不锈钢钝化膜的稳定性,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对钝化膜也有一定的侵蚀作用。另外,由于铁、锰氧化菌的作用,将 Mn 2+ 和 Fe 2+ 氧化成 Mn 4+ 和 Fe 3+ ,与海水中的 Cl - 形成有强腐蚀性的 FeCl 3 和MnCl 4 ,使 304 不锈钢容易产生点蚀。金属表面生物膜内的细胞外聚合物使Mn 4+ 和Fe 3+ 不易向外扩散,为了保持电中性,Cl - 向生物膜内扩散,使生物膜内的 Cl - 浓度增高,对钝化膜的破坏性也相应增加[9] 。
2.3 304不锈钢在三种自然环境下的腐蚀规律公式及长周期腐蚀速率预测
根据所采集的腐蚀速率数据,采用 Matlab 进行回归处理(如表 5 所示),为了方便讨论环境的协同影响,本文也把局部腐蚀拟合成 ,其中 t 为暴露时间(年),A 为腐蚀深度(mm),其中 a 值就成为影响材料耐蚀性能的协同影响因子(如表 6 所示)。从拟合的数据来看,对 304 不锈钢,a 海水 :a 淡海水 =1:0.89,即海水对 304 不锈钢影响最大,淡海水交替的影响居中,而淡水环境下几乎没有腐蚀。
3 结论
在三种自然水环境下:(1)从耐蚀性能上看,304 不锈钢在海水环境下耐蚀性最差,在淡海水交替自然环境下次之,在淡水环境下的耐蚀性能最好,2 年暴露后几乎不产生腐蚀;(2)水环境中氯离子浓度对 304 不锈钢的耐蚀性能影响大,导致 304 不锈钢在海水环境中的局部腐蚀深度较大,局部腐蚀密度较大;(3)微生物腐蚀也是导致 304 不锈钢产生点蚀和缝隙腐蚀的重要原因之一;(4)304 不锈钢在淡海水交替及海水环境中均需采取防护措施。
参考文献:
[1] He D F,Wang J Y.Review on Stainless Steel Pipe Selecting Materials Used inOcean Corrosion Environment and Ship( Ⅰ ), [J].Welded Pipe, 2016,39(4):57-64.( 何 德 孚, 王 晶 滢 . 海 洋 腐 蚀 环 境 及 船 用 不 锈 钢 管 选 材 备 考( 上)[J]. 焊 管,2016,39(4):57-64.)
[2] Li B,Wang X L,Lang S S.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304 StainlessSteel Fatigue Performance in Seawater Corrosion Conditions [J].SteelStructure,2018,33(4):116-119.(李斌,王秀丽,郎珊珊 . 海水腐蚀条件下 304 不锈钢疲劳性能试验研究 [J]. 钢结构,2018,33(4):116-119.)
[3] Mu Z J,Chen X F,Ren R T, et al.Corrosion Behavior of mid Steel and Al-Mg Alloy in Freshwater and Seawater Alternate Circumstance[C].Symposium onCorrosion and Protction of Water Environment, Xiamen,2009:59-63.(穆振军,陈翔峰,任润桃,等 .45# 钢和铝镁合金在淡海水交替环境下的腐蚀行为研究[C]. 水环境腐蚀与防护学术研讨会,厦门,2009:59-63.)
[4] Yang B J,Wei M M,Yao J H,et al.Corrosion Behaviors of 45# and Q235Carbon Steel in Different Water Circunstances[J]. Equipment EnvironmentalEngineering,2017,14(6):102-108.(杨博均,魏木孟,姚敬华,等 .45# 钢和 Q235 在不同水环境下的腐蚀行为研究 [J]. 装备环境工程,2017,14(6):102-108.)
[5] Ye C,Du N,Zhao Q, et al.Progress in Research of Pitting CorrosionBehavior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Stainless Steels [J].Corrosion &Protection,2014,35(3):271-276.(叶超,杜楠,赵晴,等 . 不锈钢点蚀行为及研究方法的进展 [J]. 腐蚀与防护,2014,35(3):271-276.)
[6] Huang G Q. Corrosion of Stainless Steels in Tidal Zone-Exposure Test for 16Years[J].Journal of Chinese Society for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2002,22(6):330-334.(黄桂桥 . 不锈钢海水潮汐区 16 年腐蚀行为 [J].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2002,22(6):330-334.)
[7] Han X K,Tan M,Li J R, et al.Research Progress on Corrosion Behavior ofStainless Steels in Seawater[J].Materials Protection, 2017,50(9):75-81.(韩小康,覃明,李佳润,等 . 不锈钢在海水中的腐蚀行为研究进展 [J]. 材料保护,2017,50(9):75-81.)
[8] Yan L N. Corrosion Behavior of 304 Stainless Steel in cultured microbialmedium[D].Qing Dao,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2007(闫琳娜 . 304 不锈钢的微生物腐蚀行为研究 [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07.)
[9] Zhao X B,Gu C X,Zhang X L.Corrosion Factors Analysis and Research Statuson Anti-corrosion of Stainless Steels[J].Total Corrosion Control, 2014, 28(3):52-56.(赵向博,顾彩香,张小磊 . 不锈钢腐蚀影响因素分析及防腐蚀性能研究进展 [J]. 全面腐蚀控制,2014, 28(3):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