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National Materials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Scientific Data Center
中文 | Eng 数据审核 登录 反馈
坊间传奇 | 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开拓创新 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企业
2019-02-21 12:31:14 作者:王元 来源:《腐蚀防护之友》

    改革以来,中国的成就举世瞩目,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从跟随世界到引领世界,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 我们的建设如火如荼,这一个又一个灿烂夺目成就的背后,是无数祖国建设者努力奋斗的印记,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研究院”)就是其中之一。自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来,研究院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锐意进取引领企业发展,如今已发展成为营业额逾十亿元,在行业内较有影响力的科技型企业。


    为了全面了解该研究院的快速发展之道,探索其科技发展前沿,记者采访到了王胜年总工程师。


1.png

王胜年总工程

 

    王胜年,教授级高工,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入选 2013 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员,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广东省丁颖科技奖”等荣誉称号;长期潜心工程材料科学研究工作,在混凝土材料及耐久性、腐蚀与防护、结构健康诊治等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领域成果卓著。下面请跟随王总走进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砥砺前行五十载 开拓创新铸辉煌

 

    据了解,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创建于 1965 年,隶属于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是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三级子公司,是一家为港航、公路、铁路、水利、市政、工民建等基础设施和工程提供科技研发、技术服务、工程质量检测、新材料研发生产、专业化工程施工的科技型企业,已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证。


    自成立以来,研究院走过了文革到三年大建港的初创阶段,体制改革走向市场的开拓阶段以及进入新世纪后的快速发展阶段,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来,研究院始终以科技创新引领企业发展,成就了如今的营业额逾十亿元,在行业内较有影响力的科技型企业,拥有一个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两个集团重点实验室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科研平台,培养了一支高学历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为支撑四航局主业以及推动行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科技管理不断提升,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在成立初期,研究院主要是通过试验检测为四航局施工提供技术服务,1973 年大建港的浪潮掀起后,研究院不仅提供试验检测,也为四航局不断增多的工程提供建筑材料、地基结构、施工技术和技术情报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技术工作由多个不同专业的研究室完成,研究院开始在市场中寻找项目,科技管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研究院曾设立技术科、总工程师室、科技办等技术管理部门,越来越趋向专业化。


    市场的摔打使研究院更加意识到只有具备技术优势才能提升市场竞争力。2000 年后,科研管理部门专业化不断提高,由总工办发展为科研管理部,形成了建筑材料研究所、环境生态岩土工程研究所、结构工程研究所三个一线研发部门,还组建了中交四航岩土工程有限公司、广州港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广州四航科技材料有限公司三个成果转化平台(后由于“压减”工作需要,改制为研究院岩土工程分公司、研究院材料科技分公司),并形成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疏浚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疏浚土处理分中心、省港口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交通运输行业水工构造物耐久性重点实验室、中交建材重点实验室、中交环保与安全重点实验室六大科研平台,出台了一系列科研管理制度,研发了网上科研管理系统,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科技管理体系。2018 年出台了《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员工公派出国进修和学术研究管理办法》,选派优秀的科研人员到世界一流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进修,有效地激励了技术团队的积极性,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工作成果丰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从 1965 年到 1978 年,研究院科技工作者利用大建港的契机,在土工工程材料技术和混凝土技术领域取得了诸多的成果。如海水海沙、环氧树脂都在港工混凝土中得到应用混凝土减水剂 NNO的研究和应用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奖,麦远俭等人在湛江港 652 大堤工程中开展了土坡与地基稳定分析程序的改进,获广东省科技成果奖。随着 70 年代桩基结构的变革,研究院于 1976 年开始研发试桩装置。


    80 年代初,研究院牵头开展了华南地区码头腐蚀情况调查,报告引起了交通部的重视,并出资建设了湛江暴露试验站,由研究院运行管理。研究院也由此开始大力开展港口工程建筑物的耐腐蚀研究。在岩土技术领域,研究院在综合地基加固技术、基础结构监测技术以及施工设备研发等发面取得了很多成果,并在深基坑支护技术、隧道基础研究上填补了四航局的空白,这一时期,桩基技术、结构检测评估技术、水工模型试验等结构工程技术也获得了进一步发展,还完成了马耳他项目的防波堤试验。研究院逐渐形成了建材、岩土和结构三大专业技术板块。


    中国港口建设在 2000 年后进入黄金时期,研究院的科技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科技研发能力日益增强。研究院主持完成的“提高海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寿命成套技术及应用”项目,实现了我国海工工程耐久性寿命由上世纪 80 年代不足 30 年提高到 50 年以上的技术跨越,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研究院参与完成的“离岸深水港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成果显著提升了我国离岸深水港工程建设的国际影响力,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结合软基处理工程实践,研究院形成了一系列地基处理技术,“吹填造陆超软土地基加固成套技术研究及应用”已广泛应用于多个重大工程,获得航海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让研究院为之骄傲的是,研究院承担了国家支撑计划项目“港珠澳大桥跨海集群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包括耐久性、人工岛基坑防护及沉管浮运沉放等 5 个子课题研究工作,为港珠澳大桥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紧接着,研究院凭借技术实力又承担了“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钢壳沉管自密实混凝土配制、制造及施工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研究成果直接为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方案论证提供了技术指导。迄今为止,研究院获批国家专利 133 项、国家级工法 5 项、省部级工法11项,主编和参编行业规范54项(含在编),获得集团、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 109 项,大大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科技成果影响深远,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著

 

    研究院五十余年科技发展为推动行业进步、支撑四航局主业发展、解决重大工程问题,科技人才培养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取得了显著的科技转化效益。


    研究院凭借技术实力,主编、参编了 54 项行业规范(含在编),推动了行业技术的发展,也提升了研究院在相关专业领域的知名度,成为了行业技术的领跑者。作为四航局的人才中心、技术中心、新产业孵化中心,研究院从成立起一直在混凝土配制、控裂、防腐、地基处理、桩基检测、基坑、施工监测等多方面为四航局提供优质高效的技术服务。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为援外工程马耳他防波堤进行模型试验开始,研究院陆续为巴基斯坦瓜达尔码头、苏丹港、肯尼亚蒙巴萨桥等中东、非洲多个海外国家重大工程以及国内的湛江港、盐田港、洋山港、杭州湾大桥、胶州湾大桥、虎门大桥、港珠澳大桥等三十多个重大工程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及施工,全面覆盖我国沿海港口工程,有力地支撑了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2016 年以来,为南海岛礁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国家海洋开发战略贡献了力量。


2.png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研究院依托科研项目、工程项目、科技平台、学术活动等载体,形成了一支以业内知名专家和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为学术带头人,以博士、硕士为中坚力量的技术队伍,其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2 人、教授 1 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8 人、博士 27 人、硕士 137 人,是一支学历层次高、年龄结构年轻化的人才队伍,为研究院及四航局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劲的人才动力。


    助力标准国际化 引领行业新格局

 

    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始终实施科技兴企、人才强业的战略,一直坚持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取得了累累硕果,成为了行业耐久性技术的领跑者。


    以规范编写为例,其中,该研究院王胜年总工程师(以下简称“王总”)主持编写的《港口水工建筑物检测评估技术规范》、《海港工程高性能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水运工程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填补了我国港口工程行业专项技术规范的空白。


    据王总介绍,在行业耐久性技术上取得的成就,盐田港二期项目就是最精彩的部分。二十年前,盐田港二期在国内首次提出工程“50 年不大修”的建设目标。要知道当时国内海港工程一般在20 年左右就会出现高腐蚀破坏,但时任科研所所长潘德强对他们说:“没问题的,你们放手干!”,然后他就带着所里几个技术骨干直奔现场了。经过在现场与项目部试验室技术人员一起反复试验,他们完成了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调配出来的混凝土具有高抗氯离子渗透性、高尺寸稳定性,完全满足盐田港 50 年不大修的设计要求,这是“高性能混凝土”的第一次成功应用。


    盐田港二期的海工高性能混凝土之所以能成功应用,其实要归功于他们在1995 年开展的一个科研课题——大掺量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这是科研所在水运系统内首次开展海工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也是他负责的第一个耐久性科研课题。


3.png

王胜年总工程师在指导工作

 

    粉煤灰是火力发电厂里煤燃烧后烟气中收捕的细灰,开始是废弃的固体废料,后来被发现含有与水泥混合可发生水化反应的一种成分,水化后能产生一定的强度,能提高混凝土的性能。但当时行业内对该技术的把握有限,担心过多使用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甚至对混凝土的其他性能也产生一些负面作用,因此限制其掺量。他们查阅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资料,并进行了反复的试验验证,发现完全可以突破当时标准里的用量限制,从之前的常用的 10% 左右增加到 30% 甚至 40%,不仅提升了混凝土的工作性及强度,也大大提升了抗海水腐蚀性能,这就是“高性能混凝土”的雏形。1998 年,他们就把这项实验成果,应用到了盐田港二期工程当中,从2012、2018 年分别回到盐田港进行现场检测,混凝土构件毫无锈蚀迹象,结合暴露试验站数据,预测码头寿命完全可以达到 20 年以上,说明他们采取的耐久性防护策略是正确的。1999 年,“大掺量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了中港科技进步二等奖。


5.png

 

    2000 年,因为有科研成果的积累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他们承担了《海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的主编任务。由此,“海工高性能混凝土”以及“混凝土特殊防腐蚀措施”在国内第一次纳入行业标准,并全面应用于在建的相关工程,给予工程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指导,提高了我国基础设施结构的耐久性,成为行业重要的里程碑。

 

    自此之后,已经更名的研究院进入了科研工作高速发展期,成为行业耐久性技术的领航者。除《海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外,《港口水工建筑物检测技术规范》、《港口水工建筑物修补加固技术规范》、《海港工程高性能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水运工程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相继编制完成。


    规范的编写单从企业经济效益上来看是“亏本的”,但通过规范编写,培养了一批人才、提升了研究院的技术实力、行业影响力,推动了行业的进步,这些价值都是经济效益所不能衡量的。目前他们在继续主编、参编行业规范的同时,还参与了部分国家规范的编写,并不断拓宽规范编写的技术领域。为了更好地支撑主业,他们正在进行国标与外国标准地对比分析工作,努力为助力中国标准国际化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再接再砺新征程 追求卓越无止境

 

    王总强调,在祖国迈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的今天,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立志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行业领先的科技型企业。用科研成果推动技术进步,以成果转化产生经济效益支撑企业不断自主创新。接下来,研究院将根据中国交建、四航局的发展战略,进一步紧贴主业,坚定不移地走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道路,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续增强,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污染土处理等环保技术的研发,持续提升科研平台的层次和影响力,为保护祖国的绿水青山,建设交通强国、海洋强国而努力奋斗!

 

    后记

 

6.png

 

    大鹏一日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始终坚持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坚定信念,立志为建设交通强国、海洋强国做出更大贡献。我们相信在千千万万这样优秀的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科技事业未来定会更加地蓬勃发展,占领世界科技制高点,傲立于世界科技之林。


    ●  人物简介

 

    王胜年,1963 年 4 月生,安徽定远人,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交通部交通青年科技英才、“十五”全国建设科技进步先进个人、十一五全国建设先进个人、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入选 2013 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4 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现任水工构造物耐久性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广东省土建筑学会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广东省腐蚀与防护学会常务理事、华南理工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水运工程》《中国港湾建设》编委等职务。近年,主持和参加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 30 余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达 20 项,发表论文 140多篇,获发明专利 7 项,国家级工法 3 项,在混凝土材料及耐久性、混凝土和钢结构的腐蚀与防护、结构物检测与评估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突出成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关于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是科技部直属事业单位,致力于推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开放共享,其主要职责是: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和基础性工作;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发展战略、规范标准、管理方式、运行状况和问题的研究,以及国际合作与宣传、培训等工作;承担科技基础条件门户系统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参与对在建和已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的考核评估和运行监督工作。

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相关网站


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极地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计量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