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组建于 1981年,原名为“管材研究所”。2010 年 4 月经中国石油集团批准更名为“中国石油集团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简称“管研院”,2010 年 5月经批准加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挂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与中国石油集团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合署办公。
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是国内石油行业在石油管工程技术领域唯一集“科学研究、质量技术监督、工程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技术中心与核心科研机构。日前,记者有幸采访了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国家重点实验室腐蚀与防护研究所尹成先所长,带您一起加深对这一标兵单位的了解。
记者:请您为我们概括介绍一下管研院国家重点实验室腐蚀与防护研究所。
尹所长:管研院腐蚀与防护研究所隶属于石油管材及装备材料服役行为与结构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该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部于 2015 年 9 月批准建设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下设油井管与管柱研究所、输送管与管线研究所、腐蚀与防护研究所、非金属及复合材料研究所等四个研究所。腐蚀与防护研究所主要从事石油管腐蚀机理与防护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石油管腐蚀失效分析、质量监督等技术服务工作。业务涉及材料腐蚀与防护的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新技术推广与新产品开发、技术服务三大领域 17 个研究方向。
腐蚀与防护研究所人员精干,设备精良。在编人员中,有国家及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 1 人,教授级高工和高级工程师 6 人,博士 8 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超过70%, 形成了一支多学科、中青年结合的团结协作、充满活力、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的科研攻关和技术服务的团队。
高温高压反应釜模拟实验
全尺寸实物管柱高温高压拉伸应力腐蚀试验系统
油田站内管线无损探伤检测
记者:腐蚀与防护研究所主要有哪些研究领域, 可提供哪些服务?
尹所长:腐蚀与防护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共有四个方面:(1)油气田井下油套管腐蚀行为与控制及完整性管理技术;(2)油气集输及长输管道腐蚀与控制技术研究;(3)石油炼制过程中炼化设备的腐蚀行为研究与评价技术; (4) 海底管道腐蚀及控制技术研究。
腐蚀与防护研究所可以提供的服务主要有三个方面:(1)油气田腐蚀及控制一体化解决方案;(2)现场技术服务;(3)石油管材质量监督检验。
20 多年来,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承担和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 项目、中石油集团公司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项目、油气田重大科研与技术服务项目近 200 余项,石油管材腐蚀质量检测 1500 余组;获国家级科技奖励 3 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0 余项 ( 次 ),省部级人才 4 人次;制修订国家、行业、企业标准 20 余项,授权国家专利 60 余项。为我国重大管道项目建设及塔里木、长庆、新疆等重点油气田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腐蚀与防护研究所先后服务过国内外几十家大型油气田、钢铁和钢管生产企业,包括塔里木、大庆、川渝、ExxonMobil、Shell、Chevron 等国内外大型油气田,宝钢、天钢、JFE、Tenaris、宝鸡钢管厂等钢铁和制管企业,以及国外著名研究机构美国 OHIO 大学和英国Lize 大学等。
全尺寸石油管材冲刷腐蚀环路试验系统
油田集输管线高程和涂层破损情况测试
油田集输管道残余应力检测
记者:腐蚀与防护研究所腐蚀实验室的设施配备情况如何?
尹所长: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拥有国内外各类先进的腐蚀试验设备和软件100 多台 ( 套 ),以及国际、国家、石油行业的质量、计量、安全、标准、失效分析和腐蚀质量检测等方面的权威资质和授权。实验室目前主要设备包括:
高温高压釜系统 11 台(进口 4 台,国产 7 台)、电化学测试系统 3 套、高温高压电化学腐蚀测试系统 1 套、高温高压冲刷腐蚀系统 1 套、高温高压拉伸应力腐蚀系统 1 套、涂层测试评价系统 1套、HIC 检测装备 30 套、应力环检测系统 45 套、化学反应自动量热仪及在线红外监测系统 1 套、金相显微镜 2 台、三维共聚焦显微镜 1 台。
记者:腐蚀与防护研究所人员精干,设备精良,做过哪些代表性科研与技术服务项目?
尹所长: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承担过很多国家级、省部级项目,以及很多CNPC 应用基础项目和油气田、钢、管厂及其它防腐企业科研与技术服务项目。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油气长输管道及储运设施检验评价与安全保障技术、国家支撑计划项目:油气开采与储运用高品质耐蚀钢生产技术、国家安监总局项目:高含 H 2 S/CO 2天然气勘探开发专用管材耐蚀性能评价规范和方法研究、国家自然基金:高含硫元素下管材的元素硫腐蚀规律与机理研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塔里木盆地库车前陆冲断带油气开发示范工程、国家重大专项:库车坳陷深层 - 超深层天然气田开发示范工程等。
炼化厂换热器冷凝管腐蚀情况检测
13Cr油管专用酸化缓蚀剂(TG201)现场取样测试
管研院自主研发的高温高压气井酸化作业专用缓蚀剂产品
记者: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有哪些代表性研究成果?
尹所长:腐蚀与防护研究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五大方面:(1)高温高压气井生命全周期油套管腐蚀评价方法及选材技术,基于油气井生命全周期(酸化压裂改造阶段和完井生产阶段)提出了油管腐蚀评价试验方法,首次建立了基于油气井井筒全生命全周期的油井管柱腐蚀评价方法体系,获中石油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塔里木油田技术创新二等奖。(2)全尺寸实物油管拉伸腐蚀实验研究,首次研发了可以实现全尺寸实物油管在内压—外拉—温度—介质 (气液两相)等多参数共同作用下腐蚀实验系统,该系统主要工况参数可完全满足超高温高压气井极端工况下管柱腐蚀的研究需要,其参数的最大值可完全覆盖目前常规油气井和超高温高压油气井的工况参数极限值,目前国内外尚无此类设备,在国际上具有先进性。(3)高含 H 2 S/CO 2 气田腐蚀机理及防护措施研究,研制出抗硫化氢油管涂层、抗硫缓蚀剂新产品,还开展了双金属复合管产品开发和配套应用技术。 (4)炼化装置腐蚀与防护技术研究,建立了一套炼化换热器管束腐蚀控制技术、完整性评价及工业应用技术,建立了外观检测、涡流检测及超声导波检测结合的炼化换热器管束无损检测方法及装置改进,该技术将远场涡流与先进的超声导波检测技术优化组合应用到炼化管壳式换热器管束的检测,达到国内领先水平。(5)防腐蚀技术及产品方面,研制出TG 系列油井缓蚀剂、TG 系列注水缓蚀剂、超级 13Cr 油管酸化专用缓蚀剂,还开发出沙漠油田油气集输系统内腐蚀监测系统。
记者:咱们团队在科研攻关的过程中,一定有令您印象深刻的故事,还请您分享一下。
尹所长:在我国大部分油气田开发进入中后期阶段,随着油田综合含水的不断上升,集输管线服役年限的增加,管道的腐蚀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腐蚀穿孔次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西部油气田腐蚀环境苛刻恶劣,具有“高 CO 2 、中高 H 2 S、高 Cl - 、高矿化度,低 pH 值”的四高一低特点,近年来管线腐蚀穿孔处于爆发期,部分区块的管线腐蚀穿孔高达 1 次 / 天。管线腐蚀穿孔不仅影响油田的经济效益和安全生产,而且给周围环境带来严重污染,特别是随着我国新《安全生产法》和《环境保护法》的颁布实施,安全和环境保护两大主题已成为油气田开发生产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管研院国家重点实验室腐蚀与防护研究所一直致力于解决油田现场腐蚀问题,2011 年起与我国西部某油田形成了“专家队伍下现场”的合作服务模式,提出了“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彻底扭转被动局面”,以“三分技术七分管理”为工作指导方针。
管研院与美国俄亥俄大学多相流腐蚀中心(ICMT)国际合作交流
为了支持我国西部油田地面集输管网安全运行,我院派出十余名石油管材腐蚀与防护技术专家采取责任制的形式“承包”油田 5 个作业区块,每个区块不少于两人,每个月工作时间不少于 20天,主要负责管线防腐基本信息收集统计、管线腐蚀穿孔失效分析、缓蚀剂加注方案及优化、防腐措施筛选评价、腐蚀监 / 检测等工作。由于我院技术专家常年工作在边疆油田,远离家乡,而油田生产是不能停的,所以逢年过节和家人团聚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比较奢侈的幸福。特别是遇到国庆和春节这样的长假,必须有少部分技术人员值守在油田一线继续开展工作,记得 2012 和 2013 年的国庆节,正值油田站内压力容器和管道检修关键时期,为了保证油气正常生产不受影响,检修周期短,工期紧,压力容器结构复杂且腐蚀严重,压力容器和储罐防腐是整个检修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作为油气田防腐技术专家,我们责无旁贷地负责油田各个作业区压力容器内涂层设计、选型、表面处理测试、涂层施工质量控制、涂层质量检测。我们的专家不分老少,几乎钻遍了检修的每个大大小小的容器和储罐,红色的石油服装后来已完全看不见原有的颜色。
个别作业区由于检修工期紧,现场施工采用三班倒,我们的技术人员很多时候放弃了休息时间,新疆初秋的深夜,温度只有几度,感冒风寒是家常便饭,但是大家都毫无怨言,因为我们是石油管材及装备安全的把关者和守护者。三年多来,我院累计派出专家 15 人次,累计在油田现场工作近 6000 天,经过我院技术专家和油田现场专家“一起吃一起住”共同努力,使得油气田管线腐蚀穿孔降低了近 50%,为油田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安全效益。
后记:
油气田如果发生管线腐蚀穿孔,不仅影响油田的经济效益和安全生产,还会给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是这些奋战在油气田现场的“把关者和守护者”们在节假日无休地守卫着石油管材及装备安全。让我们向他们致敬,道一声:“你们辛苦了!”
人物简介
尹成先,工学博士,现任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国家重点实验室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石油管腐蚀机理与防护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先后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油气田委托的重大横向科研和服务项目30余项,获省部级奖励6项。在中外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8项。曾获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会青年科技奖、陕西省科技新星、陕西省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