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工业是一个国家的战略性产业,也是一个国家技术经济实力和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世界主要经济发达国家都具有强大的航空航天工业。它不仅是这些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而且是其国防实力的重要支撑。
随着整体经济实力的日益强大,航空航天工业正在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性产业和国防现代化的强大保障力量。
在新的国际形势下,航空航天工业的发展不仅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我国国防现代化的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
二十一世纪是世界航空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新世纪,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不断完善,通过宏观调控引导了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方向,推动了航空航天领域中重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系统集成,促进了航空航天科技在经济、科技、文化和国防建设等方面的应用,深化了航空航天科技工业的改革,实现了航空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
中国的航空航天工业起步于 20世纪 50 年代。经过 60 年的发展,我国的航空工业累计生产几十种飞机和直升机超过 2 万架,发动机近6 万台,导弹 2 万多枚,出口和援赠飞机 2400 多架。“十一五”期间,中国民用航空工业产品产值达到 467亿元,是“十五”期间的 3.7 倍。
此外,中国航天产业在应用端有着500 ~ 600 亿元的规模,成功发射自主研制的航天器 100 多颗,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成功进行了 45 次运作火箭发射,将自主研制的 51 颗卫星发射上天,形成了气象、资源探测等多个卫星系列。
目前,国内航空航天工业主要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家集团公司也可为我国增强国防实力提供重要的支撑。
航天篇
1、1968 年 2 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隶属于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的前身第七机械工业部,钱学森同志任院长。
2、1970 年 4 月 24 日,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其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苏、法、日后第五个能制造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标志着我国空间技术进入了新时代。
3、1971 年 3 月 3 日,“实践一号”科学实验卫星顺利升空,此后在空间运行了 8 年,取得了大量的科学数据。
4、1981 年,我国利用“风暴一号”运载火箭,一次把三颗卫星送入太空。从而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
5、70 年代末,研制发射静止轨道通信卫星被列为国家重点工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先后攻克了姿态控制、通信转发器、统一载波测控系统等关键技术。1984 年 4 月 8 日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在此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又于 1986 年 6 月 2 日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前苏联、欧空局之后,世界上第四个具有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能力的国家。1997 年 5 月 12 日,我院研制的东方红三号广播通信卫星发射定点成功,此举标志着我国通信卫星研制技术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6、80 年代初,开始了开展气象卫星的研究。于 1988 年 9 月 7 日,发射成功“风云一号”气象卫星。之后利用其所发送回至地面的卫星云图,进行天气预报,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
7、1997 年 6 月 10 日,成功地将“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定点于东经 105 度地球同步轨道,从而使我国成为继美、苏后第三个能同时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和与此相配套的由我院研制的指令与数据接收站投入运行,成功地保证了第八届全运会的举行,同时还为长江截流提供了可靠、优质的气象服务。
8、随着卫星研制技术的已日臻成熟。在卫星回收技术,一箭多星技术,卫星姿控、温控、地面指令与数据接收站研制技术等方面,进入了世界前列。在此基础上建立形成了中容量通信广播卫星、返回式卫星、对地观测卫星和现代小卫星等 4 个系列的卫星平台,这些卫星平台的建立和新技术手段的运用,不仅将有效地提高卫星可靠性和寿命,同时还将大大加快研制速度,努力达到年均研制 4 到 6 颗卫星的能力。
9、1984 年 4 月 8 日,我国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迎来了中国卫星通信的新时代,其社会效益是无法估量的。
10、多项搭载试验,使空间微重力试验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新材料的研制生产、合成新的药物、改善传统的农作物栽培等,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用返回式卫星进行的空间育种试验,取得了重大突破。经过空间育种选育的水稻卫 -36 株系,单株质量在 50 克以上,比对照组增产 20%。经太空育种的青椒,已形成单果达 350 克的新品种,亩产增加20% ~ 30%,VC 含量明显增加。小麦、番茄等其他农作物种子经卫星搭载培育,也都获得了新品系,在试种中取得丰收。其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形成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1、在 1987 年和 1988 年,我院研制的返回式卫星就为法国的马特拉公司和原联邦德国宇航公司搭载了微重力试验装置;已发射的巴基斯坦卫星在我院进行了环境试验;我国还为发射瑞典卫星提供了旋转火箭,现在和巴西共同研制的资源卫星已取得重大进展。
12、VSAT 卫星通信网利用航天高科技,实现了同时广播、双向数据传输、数话并举的实时通信和异地报盘、成交回报和行情、公告播放一体化。该网于 1994 年 8 月正式开通,运行情况稳定。
13、2003 年 10 月 15 日 9 时整,神州五号载人飞船顺利飞向太空,杨利伟成了浩瀚太空迎来的第一位中国访客。
14、2005 年 10 月 12 日 09:00 时 ,神州六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表示,神舟六号的成功,对于增强中国综合国力,加快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振奋民族精神,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5、2007 年 10 月 24 日,中国第一颗绕月球飞行的卫星“嫦娥一号”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其肩负着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特性;探测地月空间环境四项重大任务,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乃至文化领域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16、2008 年,长征二号 F 型运载火箭点火,神舟七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中国航天空翟志刚穿着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进入忙忙太空,太空舞动的五星红旗告诉世界:中国,正式成为第三个掌握出舱技术的国家。
17、2013 年 6 月 11 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神舟 10 号载人飞船,将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送入天宫 1 号目标飞行器组成。神舟 10 号总共完成了四大任务:一是为天宫 1 号提供了人员和物资天地往返运输服务,进一步考核了交会对接技术和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功能性能;二是进一步考核了组合体对航天员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以及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三是进行了航天员空间环境适应性和空间操作工效研究,开展了空间科学实验和航天器在轨维修等试验,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四是进一步考核了工程各系统执行飞行任务的功能、性能和系统间协调性。
18、2014 年,我国多颗卫星在全球应急救灾、环境监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云南鲁甸地震发生后,高分一号卫星携手多颗遥感卫星,为国家搜救中心提供了技术支持 ; 马航 MH370 客机失联后,我国调集了 21 颗卫星参与了失联搜救工作 ;在雪龙号救援、韩国客轮沉没事故救援等全球突发事件的气象保障工作中,我国风云气象卫星发挥了重要作用。
19、目前,神舟十一号飞船将在天宫二号发射后择机发射,并与天宫二号对接,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神舟十一号由长征二号 F 运载火箭发射。计划将于 2016 年 9月中旬,择机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2016 年 10 月中旬,发射神舟十一号飞船,搭乘 2 名航天员,与天宫二号对接,进行人在太空中期驻留试验。
20、 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09秒,“天宫二号”准时发射升空。“天宫二号”原本是为“天宫一号”准备的备份飞行器,不过,如今的“天宫二号”,经过改造后是与“天宫一号”功能不同的空间实验室。
据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武平介绍,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主要是配合神舟飞船完成交会对接试验,并作为简易的空间实验平台,开展一些空间科学实验。天宫二号是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一是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和空间应用试验,以及航天医学实验;二是考核验证航天员中期驻留、推进剂补加、在轨维修等空间站建造运营关键技术。可以看出,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飞行任务中的“主角”地位作用更加突出,这也标志着载人航天进入应用发展新阶段。
航空篇
中国航空工业现已逐步形成涡扇支线客机、涡桨支线飞机、中型货运飞机、小型直升机、中型直升机、大型直升机、客货混装多用途飞机、农林专用飞机、小型通用飞机、教练机等 10 大自主产品系列。
经过 50 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航空工业从小到大、从修理到制造、从仿制到自行研制,到现在拥有科研、试验、生产、经营、销售、教育等各方面体系,形成具有自主研制能力、相关产品配套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是世界少数几个能够生产系列航空产品的国家之一。
中国航空工业近年来取得的成就主要有六个方面,包括自主研制方面,国际合作方面,关键技术研究方面等。具体如下:
1、自主研制方面。大型客机重大科技专项研制工作已经全面启动,目前正在进行技术方案论证和可行性研究,进展较为顺利;ARJ21 新支线飞机已经完成全部试飞任务, 已经进入取证阶段;最新改进的新舟 700 型飞机首飞成功;海鸥 300 水陆两用轻型飞机、农五 B 型农用飞机、运十二 F 多用途飞机都已经成功面市。
2、国际合作方面。中法联合研制的先进中型多用途 Z15 型直升机,实现首飞;与空客合作的 A320 飞机总装生产线在天津建成,现已开始进入大部件总装,实现首架交付;与巴西合资组装的 ERJ145 飞机、与意大利合资组装的 CA109 直升机、与法国合作研制的HC120 直升机、与俄罗斯合作研制的初级教练机等项目进展顺利。
3、关键技术研究方面。突破了超临界机翼、大型壁钣喷丸成型、长寿命结构、大型复合材料构件等一批关键技术,为中国民用飞机研制提供较好技术支撑与技术储备。
4、能力建设方面。中国坚持军民结合,统筹规划,通过几年建设,基本形成支线飞机、中小型直升机和通用飞机的设计、试验和生产条件,可以满足型号研制需要。大型客机的研制能力也正在逐步建设。
5、市场开发方面。ARJ21 新支线飞机已获得国内外 208 架订单;新舟 60支线飞机已经获 136 架订单,国内用户订购的首架新舟 60 飞机已交付用户使用;运 12 系列多用途飞机累计销售 100多架;小鹰 500 教练 / 通用飞机,获 30架订单和 150 架意向订货;与巴西合作生产的 ERJ145 飞机进展顺利,获 66 架订单并已交付 13 架。
6、体制机制改革方面。一是成立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发展中国大型客机和喷气支线飞机;二是整合、重组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三是大力推进国有航空工业企业股份制改造,形成一批上市公司;四是逐步实现与国际航空工业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