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李久青教授,会被他身上散发的平静、祥
和所吸引,这股吸引力不仅有学术吸引力,也是其
人格的魅力——谦虚、低调、耐心。
李久青教授 1943 年出生于北京,学习期间成绩优异,在北京六中(现北京 161 中学前身)学习的 6 年中曾有 5 年获得北京市学习优良奖章和一枚银质奖章,后考入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毕业后来到西南铝加工厂熔铸分厂(当时被称为 112 厂)担任技术工作。1976 调回到北京科技大学从事腐蚀与防护教学科研工作。
李久青教授退休前在北京科技大学表面科学与腐蚀工程系任教,长期从事金属腐蚀与防护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轻金属的腐蚀与防护,表面技术和腐蚀试验技术等方面有较高造诣。现虽古稀高龄,仍受聘于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负责学会的培训、专业技术资格认证、科技奖励和科学技术成果鉴定等工作。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腐蚀与防护专业的老师,李老师自北京科技大学的腐蚀与防护专业创立开始,岁岁年年传道授业解惑,他教授过腐蚀原理、金属腐蚀实验方法、专业英语、电化学保护技术等专业课程。在教学工作中,李老师勤学善思笔耕不辍,他不仅参与编写教材和试验教材,期间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 发明专利1项。
在科研工作中,李老师也有较高的造诣,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一生忙碌 在科学研究中不断探索求新
1976 年,李老师从重庆回到北京科技大学。李老师是 66 届毕业生,由于在校学习和在工厂工作期间并没有受过系统的科研训练,所以一开始科研的道路异常艰辛。
在科研路上他坚持边学边干,直到退休都没有停下来。
李老师参与的第一项科研项目是解决北京市东南城区地热水的腐蚀问题,他至今对这个项目记忆犹新,他介绍道 :“北京是世界上有地热资源的首都之一,在 1000-2000 米的地下有着丰富的地热资源。上世纪 80 年代,北京市东南城区东起朝阳门外十里堡,西至中山公园,南至马家堡、大红门北到左家庄的 100 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已打了热水井 80 多眼,北京市一些宾馆、招待所、出版社、印刷厂、纺织厂、染织厂、疗养院等单位纷纷使用地下热水。但是,地热水的矿化度较高,含离子种类较多,其中氯离子极易对井管、深井泵及泵管、井口装置、管道、换热器及专用设备造成腐蚀。一些中度腐蚀的地热井,泵管一般使用年限为3-5 年,大大增加地热的运行成本。一些使用地热供暖的单位,由于井管锈蚀穿孔,部分地热水随井壁的腐蚀缝隙回流到井内,不仅不能达到供暖负荷,却增加了泵耗。针对这一现象,北京市政府专门设立了科研项目——北京地热资源开发与利用。北京科技大学承接了这一项目中有关腐蚀防护的研究工作,课题组组长是严广明老师,我参与其中。”
李老师他们在 50℃的地热水中进行了一个月的现场试验,他们利用失重实验对若干种金属材料在不同暴露条件下的腐蚀速度进行了测定;又利用掛片对某些表面保护层的保护性能进行了观察比较;还用线性极化方法测定了间浸条件下金属腐蚀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经过这一个月的实验,李老师他们发现,碳钢和低合金钢在低温地热系统中具有相似的耐蚀性,全浸条件下均匀腐蚀速度为 0.05 毫米 / 年左右,半浸为 0.2毫米 / 年左右,气相为 0.3 毫米 / 年左右, 在最恶劣的间浸条件下也不超过0.5毫米/年。 如果能设法防止氧进入系统,其腐蚀速度可以大大降低。
课题完成后,北京市政府组织了一次考试,经过选拔,李老师获得了去日本进修 3 个月的机会,他参观了日本东北四县的地热电站和地热应用设施,访问了日本的研究所和腐蚀实验室。这次出访,让李老师大开眼界,他不仅看到了地热在日本的广泛应用:家家户户都能用温泉水泡浴,有的饭店各种设备、温水游泳池、室内外五彩缤纷的各类彩灯等所需的电能一半以上来自地热的发电;在农业生产方面,农用温室大棚所需的热能主要由温泉水产生的热能来解决。而且他还学习了如何根据地下热水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耐腐蚀材料。回国后,他把学习到内容应用到了地热的耐腐蚀材料研究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与毕业班同学合影
防腐蚀工程培训班师生师合影
与腐蚀中心部分同事合影
在科研过程中,李老师不仅注意探索未知和寻找解决方案,还能结合科研进行科普传播知识。李老师参与的“七五”公关项目涉及铝合金阳极氧化的国产化,他结合科研为海淀区中小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设计了试验,神奇的试验把孩子们领进了科学的殿堂。
李老师参加了“八五”攻关项目,他和他的同事们研究了堆焊不锈钢的晶间腐蚀问题,提出了一种快速检验不锈钢晶间腐蚀的电化学方法,研制出不锈钢晶间腐蚀检测仪。
李老师主持了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人工关节合成润滑剂及润滑机制研究”项目,研究了人工关节材料的摩擦、磨损行为规律,研究了人工关节润滑剂及其润滑机制,并进行了动物试验。
李老师的自选题目,用比较长的时间研究了稀土元素对氯化物环境中铝合金腐蚀的抑制作用规律和机制,成功开发出一种铝合金稀土转化膜的制备工艺。
而由他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镁合金的电偶腐蚀及防护对策研究”,仅这一项课题就产生了 23 篇论文,其中 SCI 文章 3 篇,同时取得一项专利—— 一种在镁合金表面阴、阳双极微弧电沉积陶瓷层的方法。
在科研的领域里, 李老师纵横捭阖,时间跨度近 30 年, 他用一生追随科研,辗转实验室和课堂,没有掌声、没有鲜花,有的只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脚踏实地、默默无闻地钻研。
开展培训服务,勇担社会责任
培训工作是从业者吸取能量的“土壤”,也是学科发展的助力器。李老师说:“作为一名老教师,我们要去做项目做课题,探索这个领域里的未知,同时更有责任让更多的从业者提高本身的专业素质,推动中国腐蚀与防护整个行业的发展。所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国培训行业大规模的兴起于上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而在腐蚀与防护这样专业技术领域中的培训,李老师是最早一批参与者。早在 1981 年,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就与休斯顿的美国腐蚀工程师协会建立了联系,李老师全程参与了美国腐蚀工程师协会在中国举办的阴极保护工程师培训和认证所需要的四大本教材、练习题以及考试试题的翻译工作和试验场地的建设。实际上,李老师也是国内防腐蚀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和相应培训的设计者之一。
李老师介绍,腐蚀学科是一门综合交叉学科,腐蚀学科又是一门工程应用学科,涉及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如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海洋工程、航空航天等领域。改革开放后,腐蚀学科得到了长足发展,建成了一批重点腐蚀科学基础研究平台,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增多。但是在学科发展中,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人才培养和评价存在诸多弊端;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涌现出来,从业人员超过 300 万,但却面临着缺乏人才而导致的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2004年中国科协组织了十几个学会开展了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认证的试点工作,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成为其中的一员。
在日本东北大学进修
培训不仅是工程技术人员本人受益,接受培训的企业更是最大的受益者。
李老师说:“学会的培训工作有两种模式——请进来走出去。‘请进来’是指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培训,‘走出去'
是指根据企业的需求到企业中有的放矢地开展培训。”三十多年来,学会多次组织专家到郑州燃气集团、苏州热工院、蓬莱蔚阳新材料有限公司、深圳燃气集团、西南油气田研究院等企业开展培训。
与NACE CP培训班师生合影
一场又一场的培训是平淡的,没有多大的波澜,但如果某一次培训的累积在某个瞬间起承转合实现企业腾飞发展,这是培训工作最大的价值。“我们这一代人,自小受到以天下为己任的教育,我们在设计培训工作之初,就是想着要承担起一份社会责任,推动行业整体素质提高。”回忆起多年从事培训工作的李老师说道。
基于这样的初衷,李老师和他的同事们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却又默默无闻地做着培训工作的幕后工作,比如顶层设计、教学大纲编写,教学内容组织策划,组建一支认可度高的教师队伍……所有的这些都是李老师他们俯首甘为孺子牛,全心全意服务培训工作的真实写照。
在NACE CP培训班试验场地
开拓交融 把鲜花与奖励送给科研工作者们
2005 年,经国家科技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的审批,授权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设立“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科学技术奖”,下设科技进步奖、科技发明奖、优秀论文奖和科学技术合作奖四个奖项。
管理申报科学技术奖励的项目是李老师的工作内容之一。
李老师说:“从申报的项目来看,获得奖励的项目历年都是腐蚀与防护科技领域中涌现出来的先进科技成果的一部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有些项目为解决重大工程项目技术难题发挥了重大作用,有些项目承担成果应用将大大减少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科技进步奖、科技发明奖、优秀论文奖和科学技术合作奖是用于奖励项目的,对于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于 2015 年设立了肖纪美奖、师昌绪奖、张文奇奖和左景伊奖。”李老师说。
2015 年 10 月,第八届全国腐蚀大会召开,会场内气氛热烈,掌声阵阵响起,第一批获肖纪美奖、师昌绪奖、张文奇奖和左景伊奖的获奖人接收了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颁发的证书、奖牌和奖金。这些奖项的设置是为纪念我国腐蚀与防护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张文奇教授、左景伊教授、肖纪美院士、师昌绪院士,继承、开拓和发展他们在腐蚀科技领域开创的事业,弘扬他们治学严谨、勇于创新、奋力开拓和重视选拔新秀的精神,鼓励广大科技人员热爱腐蚀科学事业,勇攀科学高峰,根据他们的意愿及广大腐蚀科技工作者的意愿设立的。
这四大奖项是如何评选产生的?李老师说: “奖项、 候选人由学会常务理事、企业理事会常务理事、各专业委员会及学会秘书处提名推荐产生,由奖励委员会遴选最终确定获奖名单。面向全国腐蚀科技工作者以及对中国腐蚀与防护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外籍专家,凡长期从事腐蚀科技工作,为我国腐蚀科技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个人均可参选。”
李老师介绍:“这些奖项设立,不仅能聚集起优质的科研项目,而且整合起业界经验丰富的专家,为中国腐蚀与防护行业的发展搭建起了一条完整的链条,而链条上各个节点的精密耦合将推动整个行业持续向前!”
后记:
李老师,作为北京科技大学的一名教师,在教学、科研、培训、资格认证和科技奖励等各项工作中进行着一场职业之旅,旅途中没有太多的波澜,但作为腐蚀与防护领域里早一代的科技工作者,他拥有深厚的专业背景,丰富的一线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他胸怀一颗感恩时代、为整个行业持续发展奉献自己的仁爱之心, 这种仁爱之心弥足珍贵,值得每一代人学习!
人物简介
李久青,教授,1943 年 9 月 29 日出生,1966 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1968-1976 年在西南铝加工厂熔铸分厂担任技术工作,1976 年调入北京科技大学表面科学与腐蚀工程系任教。长期从事金属腐蚀与防护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轻金属的腐蚀与防护,表面技术和腐蚀试验技术等方面有较高造诣。曾参加国家“七五”“八五”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横向课题等多项科研项目,主持了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人工关节合成润滑剂及润滑机制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镁合金的电偶腐蚀及防护对策研究”的研究工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2 项,发明专利 1 项,发表研究论文 100 余篇。
参加编写《金属腐蚀研究方法》《金属防腐蚀技术》《现代表面工程设计手册》《腐蚀试验方法及监测技术》《防腐蚀工程师技术资格认证考试指南》翻译出版《腐蚀工程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