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文物保护特别报道采访记
2014-07-01 00:00:00
作者:admin 来源:《腐蚀防护之友》
文/《腐蚀防护之友》编辑部
在北京化工大学许淳淳教授的热心帮助下, 2014年6月1日上午,本刊编辑部一行四人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采访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马清林院长,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潘路主任,首都博物馆文物修复中心何海平副主任。他们在百忙之中利用假期时间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在采访的2个多小时中,他们介绍了采访提纲中的所有问题,并赠送了多部文物保护的有关书籍和资料供我们参考,对于我们来说受益匪浅。在此,我们特向四位文物保护的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受访专家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合影,左起依次为:潘路主任、许淳淳教授、马清林院长、何海平副主任
下面我们先向读者介绍一些有关的小知识:
1、据我国文物行政部门统计,我国已经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点近80余万处(截至2010年),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5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800余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0413处。
目前我国博物馆数量已达到3500个, 并继续以每年100个左右的速度增长,这在世界博物馆发展史上是罕见的。馆藏文物有2616万件,其中一级文物有60000余件。故宫博物院藏品180万件,为全国博物馆之最。
2、目前,各个国家对文物的称谓并不一致,其所指涵义和范围也不完全相同, 因而迄今尚未形成一个对文物共同确认的统一定义。
2002年10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0 次会议通过《文物保护法》中,对文物的外延做出了明确规定:
(1)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群、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
(2)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
(3)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4)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
( 5 ) 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笔性实物。
3、我国的文物保护事业日益受到国际关注,意大利政府在西安援建了一个高水平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无偿援助大明宫含云殿遗址、交河故城、库木吐喇千佛洞和龙门石窟保护修复工程;中美、中日合作开展敦煌壁画保护研究,中日合作开展陕西唐墓壁画和北京智化寺明代壁画保护研究,中德合作开展秦俑彩绘保护研究,中奥合作开展石质文物保护材料研究,此外,我国还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吴哥窟的保护维修项目等,这些项目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的进步。
4、金属文物受到的腐蚀破坏与威胁来自人为何自然两大方面。人为因素包括缺乏科学管理和保护措施,自然因素除突发性灾害外,还包括环境腐蚀(土壤、水和大气及污染物腐蚀),造成金属文物锈蚀、穿孔、开裂、变形,甚至全部矿化、通体酥解而散失。因此,现存的金属文物中,绝大多数受到不同程度的腐蚀,有一部分属严重腐蚀,有的已处于濒临损毁状态。文物所造成的巨大损失,若从经济价值上估计,远远超过了工业和经济领域每年的腐蚀损失。
在我国,虽然某些传统保护技艺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但局限性较大。现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科学技术,则几乎从国外移植,不仅适用范围相当有限,舶来的技术尚缺乏本土化和科学验证与评估等研究环节, 这是和文物的基本属性与保护原则相悖的。明显的事实是保护科学和技术的显著贫弱远远不能应付巨大数量和众多门类的文物保护的需求,成为制约我国文物保护事业的一个瓶颈。我国大批的金属文物正在无可奈何地损毁而我们却束手无策。
因此,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抢救濒危金属文物!要充分认识到:保护我国优秀的文物,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血脉, 就是保护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以上内容摘自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金属文物保护--全程技术方案》,由许淳淳、潘路主编。
本期特别报道的文章与采访,只是初次向读者介绍一些我国文物保护的点滴现状,由于我们的专业知识和水平不足,难免会有一些认识不到位,甚至不宜的地方,敬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我们将会继续努力,扩大文物保护的知识面,将我国金属文物保护的进展展现给广大读者,以促进我国文物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