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National Materials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Data Center
中文 | Eng 数据审核 登录 反馈
文物保护修复力量的补充 ——北京鉴衡文物修复中心采访记
2014-07-01 00:00:00 作者:admin 来源:《腐蚀防护之友》
    目前我国有3200余座国有博物馆,过半的馆藏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损害,其中重度以上腐蚀的馆藏文物达230多万件。文物保护不仅包括为排队等候修复的文物“治病”,还包括为那些健康状况尚可的文物延年益寿。民营企业的涉入,为文物保护工作纳入了一股新兴的补充力量。
 
    本刊记者/赵泽南
 
    文物是人类社会的宝贵遗产,透过文物,我们可以触摸到祖先走过的足迹。文物让人类知道:我是怎么来的。遗憾的是,文物具有不可复制性和不可逆、不可再生的特点,文物的保护至关重要。出于对文物的历史责任感,民营企业也试图在文物保护上面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关于文物保护领域里的民营企业,本刊记者专访了北京鉴衡文物修复中心执行董事,青铜器防护领域的专家孙振翔先生。
 
    创业:一片冰心在玉壶
 
    “八十年代,我去日本考察了京都国立博物馆。京都国立博物馆对于书画的修复是全世界闻名的,很多西方国家都去那里学习书画修复技术。当时,博物馆下设了几个工作室,里面负责书画修复的人员没有一位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修复工作全部都是外包出去的。这些人员非常专业,一丝不苟的钻研技术,修复工作做的非常之好。日本的文物修复工作有着严密而完善的管理机制,以古书画修复工作为例,修复人员现在仍然使用传统的手工纸作为书画文献等艺术品修复的材料,同时利用传统的方法制作浆糊,修理画心、染色托纸、装潢制轴。在修复的各个环节中,修复人员严格地按照古来已有的方式方法对古书画进行修复,不敢有丝毫越界之举。对于文物保护,京都国立博物馆给我的触动很大,无论是管理模式还是从业态度,我觉得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孙振翔介绍说。
 
    京都国立博物馆的考察给孙振翔带来了不小的启发,也为他日后的工作埋下了伏笔。2002年,孙振翔等四位文保技术人员在北京成立了北京鉴衡文物修复中心, 这是国内第一家注册的专业从事文物保护、文物修复、文物复制和技术咨询以及培训的法人机构。回忆创业初期,孙振翔感触颇多:
 
    “在当时,国内并没有这个行业,如何注册,谁来批准,相关的条例法规都没有。两个月过去了,工商注册仍然没有下来,原因就在于此。庆幸的是工商局认为‘虽然目前没有政策,但事情是件好事, 应该给予支持。’,最终我们注册成功, 得到了执照。”
 
    经营:勤练手艺谋生存 医者父母心
 
    2007年,国家文物局颁布了《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管理办法(试行)》和《可移动文物技术保护设计资质管理办法(试行)》。
 
    “我们现在拥有一级的文物修复资质和甲级的文物技术保护设计资质,这有赖于文物局对民营文物保护企业的支持和对我们这些资深的专业人士的认可。这个行业对于技术的要求很高,文物保护技术的掌握,不是立竿见影的,培养一个人才需要很多年的时间。”
 
    “适者生存,我们努力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把管理的重心放在职工技术的培养上、重点培养职工的动手能力。我们能留住人才的原因就是在我们这里能够掌握技术,学到东西。当新技术、新材料被允许,认可,通过后,我们会第一时间拿来应用。我们把大量的时间用来增强员工的技术水平,通过业绩来进行考核。技术是我们生存的根基,这个行业急缺动手的人才。”
 
    “外界一直对我们有一些误解,觉得企业是唯利是图的,事实上并不如此。有些工作,即便是不赚钱,甚至是赔钱, 我们也会去做。对于文物来讲,我们是医生,救死扶伤是我们的职业道德,见死不救,唯利是图不是我们所为,这也是对人类遗产和文化的责任。有的时候,我们也会资助、赞助文物保护事业。我们的副业是做文物的复制品和仿制品,在这方面的很大一部分盈利是用来补贴文物保护这一块的。我们通过做大量高质量的工作,来赢得社会和同行的认可。”孙振翔介绍说。
 
    天道酬勤 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十二年的风雨兼程,探索钻研,北京鉴衡文物修复中心也取得了不少的收获。
 
    中心曾为多家文博单位复制文物(国家博物馆、中国科技馆、国际友谊博物馆、青海博物馆、烟台博物馆、聊城博物馆、白云观等)。
 
    中心曾为多家单位和个人收藏者修复文物(国家博物馆青铜器36件、沧州博物馆青铜器470余件、新泰博物馆青铜器40余件、临淄博物馆青铜器400余件、龙口博物馆青铜器30余件等)。
 
    中心曾参与完成国家地震局等多单位承担的科研项目“复原张衡候风地动仪”。
 
    中心2002年为中国科技馆古代科技展复制展品“长信宫灯”、“透光镜”、可表演计时的“元代铜壶滴漏”等。
 
    2002年为白云观复制“明代嘉靖镏金大香炉”3件,为道教协会特别制作“编号开光宝剑”1000件。
 
    2003为赴德“中国文明展”制作1/2比例玻璃钢质地“张衡地动仪”模型、汉代漏壶等。
 
    2006年为国家博物馆复制一级品文物“蔡锷指挥刀”。
 
    2008年为奥运街道改造工程制作簋街标志物铜质“伯簋”(现立在东直门内)。
 
    2011年为青海博物馆复制“唐人写经”200件。
 
    2011年为烟台博物馆复制书画10件。
 
    据孙振翔介绍,北京鉴衡文物修复中心已经完成了青海省博物馆、沧州博物馆以及山东多个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工作。
 
    寄语
 
    在采访的最后,孙振翔表示:“现在国家陆续出台各种政策加大了对民营企业参与文物保护的支持和鼓励,我们作为民营企业中的一员,会继续努力,积极培养我们的技术人员,刻苦钻研,提高我们的修复技术,为我国的文物保护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
 
    北京鉴衡文物修复中心对广西荣城出土的西周铜尊的修复

 
 

 
    北京鉴衡文物修复中心文物仿制品--铜奔马
 
    铜奔马又名马踏飞燕,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在甘肃武威擂台出土。铜奔马体态矫健、昂首飞奔是汉代天马的典型形象。铜奔马构思巧妙而科学,三足腾空,右后足踏在龙雀(古代风神)的背上,寓意神速,是一件完美的艺术杰作。1983年铜奔马被确定为中国旅行社的标志,原文物现藏甘肃省博物馆,被视为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此件仿制品是根据原文物以1:1的比例仿制的。
 
 

 
    北京鉴衡文物修复中心文物仿制品--鹰鼎
 
    鹰鼎为新石器时代(原始仰韶文化)雕塑,1958年在陕西省华县太平庄出土。这件鹰鼎是无名艺术家经过大胆想象精巧设计,仿照苍鹰创作的成功之作。从此件遗物中,我们不难看出原始艺术家大胆运用变形,夸张等艺术手法,鹰的造型和鼎的形状融为一体,显示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面貌。鹰鼎是原始试点的拟形陶器,对后世青铜器的题材内容和处理手法有着很大的影响,原文物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是科技部直属事业单位,致力于推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开放共享,其主要职责是: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和基础性工作;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发展战略、规范标准、管理方式、运行状况和问题的研究,以及国际合作与宣传、培训等工作;承担科技基础条件门户系统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参与对在建和已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的考核评估和运行监督工作。

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相关网站


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极地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计量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