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National Materials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Data Center
中文 | Eng 数据审核 登录 反馈
他们的故事
2015-10-01 00:00:00 作者:班英飞 来源:《腐蚀防护之友》
  

肖纪美
 
        肖纪美,生卒(1920 年-2014 年)。材料科学家、金属学专家和冶金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长期从事钢铁冶金、金属材料和金属物理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肖纪美先生在科研方面最大的贡献是在材料研发方面发明了Cr-Mn-N 不锈钢,在环境断裂方面创立了“氯脆”和“断裂化学”学说。在教育事业上,提倡用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方法论指导, 教学、科研,学术思想不断创新和发展。
 
 
  肖纪美先生秉持“终生为士不为仕”的理念, 一门心思做学问,曾婉辞了领导职务,却积极参加有关学会的工作。20 世纪60 年代初国家成立腐蚀领导小组,肖先生就是筹备成员,作为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的奠基人之一,学会成立时就担任副理事长,后任理事长。为我国的防腐事业的蓬勃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此外,他还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届全国委员, 中国金属学会理事、荣誉会员,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长,中国稀土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在发展铬锰氮不锈耐热钢过程中,肖纪美提出合金设计新方法,开创节镍不锈钢的研究。50 年代中期,肖纪美在美国坩埚钢公司工作期间,首先接受美国军方提出的研制能在650℃以上温度工作的节镍不锈耐热钢的任务,历时3 年,首次提出节镍奥氏体不锈钢基本成分设计和力学性能计算的方法和计算图。这种合金设计方法,改变了过去传统的设计方法,为科学地设计合金开创了新路,获得了美国的专利。肖纪美研制成功的Cr-Mn-C-N 节镍奥氏体不锈钢,通过加入强化的合金元素得到的W90 和W92 钢,其高温蠕变断裂强度优于当时美国航空工业上常用的高温合金A286。先后发表学术论文5 篇。1957 年肖纪美回国后,结合中国实际继续研究节镍不锈钢和耐热钢的新钢种,对中国铬镍氮不锈钢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肖纪美先生还对断裂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自1974 年以来,肖纪美一面从事断裂力学的教学和研究,一面运用断裂力学的知识和方法,开展对中国冶金、机械、石油、化工、电讯、电力、铁道、建筑、航空航天、兵器、原子能等工业部门工程构件的断裂分析和安全性评价。50 年代末期,对金属构件的断裂分析和安全性评价,主要通过测定材料的断裂韧性K1c(即材料抵抗裂纹扩展的能力)来确定。以肖纪美为首的课题组,在开展工程构件的断裂分析中,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工程构件断裂分析方法,对工程构件的断裂分析和断裂力学研究,解决了一批工程中的断裂问题和产品的质量问题,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肖纪美先后发表了学术论文10 余篇,出版了专著《金属的韧性与韧化》(1980、1982 年),对发展断裂力学理论和断裂学科作出了重要贡献。
 
  肖纪美先生被称为冶金教育家,到目前为止已在各厂矿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作了600 余场学术报告,尤其年届90 高龄,仍然坚持给本科生、研究生进行系列讲座,在91 岁高龄,不假他人之手,亲自编写自己的第30 本书。在他80 周岁成为资深院士时,宣布不再参加各种开幕式和鉴定会,但对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厂矿企业邀请的学术报告几乎有求必应,真正体现了一个学者的风范。
 


 师昌绪
 
  师昌绪,生卒(1918 年-2014 年)。我国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两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工程院副院长。1941 年, 考入国立西北工学院矿冶系。1948 年,利用1946 年考取的出国资格,赴美留学。1950 年进入圣母(Notre Dame)大学任研究助教,同时攻读博士学位。1957 年,被任命为高温合金研究组的负责人,兼任合金钢研究室主任。 1982 年创办并兼任中科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所长。1995 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0 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师昌绪是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2014 年11 月10 日晨7 时7 分, 师昌绪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 岁。2015 年2 月27 日, 师昌绪被评为感动中国2014 年度人物。
 
  师昌绪先生的威望和经历,被材料科学界公认为“掌舵人”。他是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发展了中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领导开发中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他与姚汉武开发的不含镍的奥氏体耐蚀钢OCr17 Mn14Mo2N,用在尿素工业设备上,具有优异的抗蚀性,经中小型尿素厂推广后,获得好评。师昌绪与李有柯等还开发了铬锰氮系耐热钢和无磁铬锰氮系高强度不锈钢,前者用于工业炉,后者用作潜艇桅杆。 师昌绪对国家科技政策的制订及科技机构的设置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倡导并参与主持了中国工程院的建立, 多次主持全国材料领域发展规划。师昌绪在国际材料科学领域享有很高声誉,多次担任国际材料领域学术会议主席或顾问。由于在科学研究、科研管理及科技规划等方面成绩突出,他多次获得国家级和院、部级的奖励。师昌绪院士一生中发表学术论文300 多篇,培养硕士及博士生近100 名。
 
  此外,先生一生最大的科技成就之一就是为我国腐蚀学科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包括建立原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该所为我国腐蚀学科发展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该所培养的大批人才至今是我国乃至世界腐蚀科技领域的中坚力量。
 
  在先生亲自关怀和领衔下,“全国材料环境腐蚀站网”逐渐壮大,发展成为“国家材料环境腐蚀平台”, 成为我国腐蚀学科的中坚力量。目前,新时期的“国家材料环境腐蚀平台”由30 个国家级的野外台站和1 个研究中心以及“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组成,也是国家科技资源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积累了大量环境腐蚀数据,为企业所用,多次受到国家表彰。从2000 年开始,先生一直是“国家材料环境腐蚀平台” 专家组的组长。尽管年事已高、工作繁忙,先生都是亲自主持每年的专家组会议,审议指导“国家材料环境腐蚀平台”的年度工作,并多次深入野外试验现场,查看指导现场工作。
 
  师昌绪先生不仅是我国高温合金研究的奠基人、材料腐蚀领域的开拓者,更是参与国家科技政策制定的战略家,为中国的材料科学作出巨大贡献。
 


张文奇
 
  张文奇,生卒(1915 年-1990 年)。冶金学家、教育家。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铁道部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的创始人之一。我国腐蚀与防护科学技术领域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创建了我国腐蚀与防护专业,组建了世界三大腐蚀中心之一的北京科技大学腐蚀与防护中心,组建了第一个该专业的教学与研究中心。为中国的冶金教育和腐蚀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张文奇先生是我国腐蚀与防护科学技术领域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他的毕生精力都在开拓与发展中国的腐蚀与防护科学技术事业。1945 年张文奇赴英国深造,在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皇家矿冶学院进行科研工作。他主要研究高强度铝合金的强化理论和铝合金的应力腐蚀机理,是中国第一位系统从事材料腐蚀研究并获得博士学位的科学家。在二次大战中,航空工业得到讯速发展,作为飞机主要结构材料的铝合金的强度和抗应力腐蚀是一个涉及飞机寿命与安全的关键问题。他在高强度铝合金的强化理论和铝合金的应力腐蚀机理的研究获得重要的突破,研究成果为英国北方铝业公司所采用。他的研究成果--专著《强力铝合金及其抗蚀性能研究》分别在伦敦和国内出版。
 
  张文奇先生在北京钢铁学院组建腐蚀与防护专业,从事腐蚀与防护科学技术的教育与科研工作,积极地培养腐蚀与防护科学技术领域的研究生共30 多名。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个研究材料腐蚀的博士, 就是出在他的门下。在他的指导下,关于金属再钝化的研究,合金在混合气氛中高温腐蚀的研究,新型保护技术的研究,以及电化学腐蚀测试技术,特别是微区电化学测试技术等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先后在国内外有关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不锈钢在热氯化物溶液中的钝化过程及动力学规律》、《交流阻抗的快速测量》等学术论文几十篇,获得数项发明专利。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争取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中国政府的联合资助,在北京科技大学成立了“北京腐蚀与防护科技培训与咨询中心”。现在,腐蚀与防护已经发展成为北京科技大学的优势学科领域, 北京科技大学腐蚀与防护中心已经成为中国腐蚀与防护领域培养科技人才,从事科学研究的核心单位之一,也是国际上知名的腐蚀与防护中心之一。
 
  张文奇先生还参与制订国家腐蚀科学的十二年发展规划。在20 世纪50 年代末至60 年代初,他参与了国家科委腐蚀科学学科组的领导工作。“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他担任了国家科委腐蚀科学学科组常务副组长职务,领导与参加了“1978-1985 十年腐蚀学科发展规划”的制订工作。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于1979 年在杭州成立,他被选为第一届理事会的副理事长,之后,他又连续地被选为第二届、第三届理事长。他非常重视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先后率中国腐蚀学会代表团访问美国、日本、英国、联邦德国等国家,与美国腐蚀工程师协会(NACE)、日本防蚀学会等团体建立了联系,为我国腐蚀与防护科技界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基础。
 


左景伊
 
  左景伊,生卒(1918 年-2006 年)。我国腐蚀与防护领域的著名科学家,曾任北京化工大学教授、浙江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研究所开放实验室(院外)学术委员;曾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副理事长,化工防腐蚀技术协会副理事长,全国防腐蚀工程标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北京市政协委员、沈阳市政协委员、兰州市政协委员。
 
  左景伊先生在应力腐蚀破裂理论、防腐蚀技术及缓蚀剂研究等方面成绩卓著,发表论文90 余篇,出版论著多部,其中关于应力腐蚀破裂理论的科研成果及论文受到业内专家的高度评价,其中国际著名腐蚀权威、比利时教授pourbaix 曾给予极高的评价, 为我国腐蚀与防护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之初,腐蚀与防护学科领域与其它许多学科一样, 在国内尚是一片空白,左景伊先生率先开垦了这块处女地。1953 年,他完成了我国第一部有关腐蚀的专著《耐腐蚀的化工材料》,首次把腐蚀与防护科学系统地介绍到国内。1954 年, 在沈阳化工规究院他创建并主持了国内第一个腐蚀研究室,率先将国外先进的防腐蚀科学技术和材料引进到国内。1956 年,在《人民日报》上著文,提出开展防腐蚀工作的重要性。1958 年,他又写出我国第一部腐蚀科普读物《金属的疾病》对宣传防腐蚀工作的重要性和在我国建立防腐蚀科学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由于杰出贡献,他受邀参加了1958 年7 月至8 月在北京召开的“民主党派中央扩大会议”, 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的接见。1982 年,再次编写出我国第一部《腐蚀数据手册》,受到生产、设计和研究部门的广泛欢迎,该手册由于巨大的工程贡献,已被收入《中国优秀科技图书要览》。
 
  裂缝腐蚀机理是应力腐蚀研究中的一个复杂而关键的难题,不少国内外学者提出许多推测和见解, 但在如此细微的裂缝中,溶液的各种化学和电化学状态是如何变化的,几乎无法测出。左景伊先生面对这个世界性难题,不畏艰难,勇闯禁区,经过反复试验、刻苦钻研,巧妙设计出裂缝模拟试验装置,正确无误地测出裂缝内各种物性参数,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提出了“环境破裂三阶段理论”,把应力腐蚀的研究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同时,负责的“应力腐蚀破裂机理及防止研究”(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分别于1988 年5 月和1993 年6 月获得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
 
  左景伊先生胸怀祖国,凭着一丝不苟、勇往直前的顽强拼搏精神,勇攀一个又一个高峰,在腐蚀与防护领域硕果累累。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是科技部直属事业单位,致力于推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开放共享,其主要职责是: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和基础性工作;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发展战略、规范标准、管理方式、运行状况和问题的研究,以及国际合作与宣传、培训等工作;承担科技基础条件门户系统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参与对在建和已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的考核评估和运行监督工作。

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相关网站


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极地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计量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