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National Materials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Scientific Data Center
中文 | Eng 数据审核 登录 反馈
材料查询宝典:金属材料知识汇总
2015-11-01 00:00:00 作者:班英飞 来源:《腐蚀防护之友》
  本刊编辑| 王元
 
  金属材料是指金属元素或以金属元素为主构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材料的统称。包括纯金属、合金、金属材料金属间化合物和特种金属材料等。(注: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铝)不属于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
 
  一、种类
 
  金属材料通常分为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特种金属材料。
 
  (1)黑色金属又称钢铁材料,包括含铁90% 以上的工业纯铁,含碳2% ~ 4% 的铸铁,含碳小于 2% 的碳钢,以及各种用途的结构钢、不锈钢、耐热钢、高温合金、不锈钢、精密合金等。广义的黑色金属还包括铬、锰及其合金。
 
  (2)有色金属是指除铁、铬、锰以外的所有金属及其合金,通常分为轻金属、重金属、贵金属、半金属、稀有金属和稀土金属等。有色合金的强度和硬度一般比纯金属高,并且电阻大、电阻温度系数小。
 
  (3)特种金属材料包括不同用途的结构金属材料和功能金属材料。其中有通过快速冷凝工艺获得的非晶态金属材料,以及准晶、微晶、纳米晶金属材料等;还有隐身、抗氢、超导、形状记忆、耐磨、减振阻尼等特殊功能合金以及金属基复合材料等。
 
  二、金属材料特质
 
  1.疲劳
 
  许多机械零件和工程构件,是承受交变载荷工作的。在交变载荷的作用下,虽然应力水平低于材料的屈服极限,但经过长时间的应力反复循环作用以后,也会发生突然脆性断裂,这种现象叫做金属材料的疲劳。金属材料疲劳断裂的特点是:
 
  (1)载荷应力是交变的;
 
  (2)载荷的作用时间较长;
 
  (3)断裂是瞬时发生的;
 
  (4)无论是塑性材料还是脆性材料, 在疲劳断裂区都是脆性的。所以,疲劳断裂是工程上最常见、最危险的断裂形式。
 
  金属材料的疲劳现象,按条件不同可分为下列几种:
 
  (1)高周疲劳:指在低应力(工作应力低于材料的屈服极限,甚至低于弹性极限)条件下,应力循环周数在100000 以上的疲劳。它是最常见的一种疲劳破坏。高周疲劳一般简称为疲劳。
 
  (2)低周疲劳:指在高应力(工作应力接近材料的屈服极限)或高应变条件下, 应力循环周数在10000~100000 以下的疲劳。由于交变的塑性应变在这种疲劳破坏中起主要作用,因而,也称为塑性疲劳或应变疲劳。
 
  (3)热疲劳:指由于温度变化所产生的热应力的反复作用,所造成的疲劳破坏。
 
  (4)腐蚀疲劳:指机器部件在交变载荷和腐蚀介质(如酸、碱、海水、活性气体等) 的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疲劳破坏。
 
  (5)接触疲劳:这是指机器零件的接触表面,在接触应力的反复作用下,出现麻点剥落或表面压碎剥落,从而造成机件失效破坏。
 
  (1)载荷应力是交变的;
 
  (2)载荷的作用时间较长;
 
  (3)断裂是瞬时发生的;
 
  (4)无论是塑性材料还是脆性材料, 在疲劳断裂区都是脆性的。所以,疲劳断裂是工程上最常见、最危险的断裂形式。
 
  金属材料的疲劳现象,按条件不同可分为下列几种:
 
  (1)高周疲劳:指在低应力(工作应力低于材料的屈服极限,甚至低于弹性极限)条件下,应力循环周数在100000 以上的疲劳。它是最常见的一种疲劳破坏。高周疲劳一般简称为疲劳。
 
  (2)低周疲劳:指在高应力(工作应力接近材料的屈服极限)或高应变条件下, 应力循环周数在10000~100000 以下的疲劳。由于交变的塑性应变在这种疲劳破坏中起主要作用,因而,也称为塑性疲劳或应变疲劳。
 
  (3)热疲劳:指由于温度变化所产生的热应力的反复作用,所造成的疲劳破坏。
 
  (4)腐蚀疲劳:指机器部件在交变载荷和腐蚀介质(如酸、碱、海水、活性气体等) 的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疲劳破坏。
 
  (5)接触疲劳:这是指机器零件的接触表面,在接触应力的反复作用下,出现麻点剥落或表面压碎剥落,从而造成机件失效破坏。
 
  (5)应力腐蚀。在腐蚀介质和较高拉应力共同作用下,金属表面产生腐蚀并向内扩展成微裂纹,常导致突然破断。混凝土中的高强度钢筋(钢丝)可能发生这种破坏。
 
  4.硬度
 
  硬度表示材料抵抗硬物体压入其表面的能力。它是金属材料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一般硬度越高,耐磨性越好。常用的硬度指标有布氏硬度、洛氏硬度和维氏硬度。
 
  布氏硬度(HB): 以一定的载荷(一般3000kg)把一定大小(直径一般为10mm)的淬硬钢球压入材料表面,保持一段时间,去载后,负荷与其压痕面积之比值, 即为布氏硬度值(HB),单位为公斤力/ mm2(N/mm2)。
 
  洛氏硬度(HR):当HB>450 或者试样过小时,不能采用布氏硬度试验而改用洛氏硬度计量。它是用一个顶角120°的金刚石圆锥体或直径为1.59、3.18mm 的钢球,在一定载荷下压入被测材料表面,由压痕的深度求出材料的硬度。根据试验材料硬度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压头和总试验压力组成几种不同的洛氏硬度标尺,每一种标尺用一个字母在洛氏硬度符号HR 后面加以注明。常用的洛氏硬度标尺是A,B,C 三种(HRA、HRB、HRC)。其中C 标尺应用最为广泛。
 
  HRA:是采用60kg 载荷钻石锥压入器求得的硬度,用于硬度极高的材料(如硬质合金等)。
 
  HRB:是采用100kg 载荷和直径1.58mm 淬硬的钢球,求得的硬度,用于硬度较低的材料(如退火钢、铸铁等)。
 
  HRC:是采用150kg 载荷和钻石锥压入器求得的硬度,用于硬度很高的材料(如淬火钢等)。
 
  维氏硬度(HV):以120kg 以内的载荷和顶角为136°的金刚石方形锥压入器压入材料表面,用材料压痕凹坑的表面积除以载荷值,即为维氏硬度值(HV)。硬度试验是机械性能试验中最简单易行的一种试验方法。为了能用硬度试验代替某些机械性能试验,生产上需要一个比较准确的硬度和强度的换算关系。实践证明,金属材料的各种硬度值之间,硬度值与强度值之间具有近似的相应关系。因为硬度值是由起始塑性变形抗力和继续塑性变形抗力决定的,材料的强度越高,塑性变形抗力越高,硬度值也就越高。
 
  三、金属材料的性能
 
  金属材料的性能决定着材料的适用范围及应用的合理性。金属材料的性能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即:机械性能、化学性能、物理性能、工艺性能。
 
  1.机械性能
 
  (一)应力的概念,物体内部单位截面积上承受的力称为应力。由外力作用引起的应力称为工作应力,在无外力作用条件下平衡于物体内部的应力称为内应力(例如组织应力、热应力、加工过程结束后留存下来的残余应力…)。
 
  (二)机械性能,金属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承受外力(载荷)作用时,抵抗变形和断裂的能力称为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也称为力学性能)。金属材料承受的载荷有多种形式,它可以是静态载荷,也可以是动态载荷,包括单独或同时承受的拉伸应力、压应力、弯曲应力、剪切应力、扭转应力, 以及摩擦、振动、冲击等等,因此衡量金属材料机械性能的指标主要有以下几项:
 
  1.1. 强度
 
  这是表征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变形和破坏的最大能力,可分为抗拉强度极限(σb)、抗弯强度极限(σbb)、抗压强度极限(σbc)等。由于金属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从变形到破坏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因而通常采用拉伸试验进行测定,即把金属材料制成一定规格的试样,在拉伸试验机上进行拉伸,直至试样断裂,测定的强度指标主要有:
 
  (1)强度极限:材料在外力作用下能抵抗断裂的最大应力,一般指拉力作用下的抗拉强度极限,以σb 表示,如拉伸试验曲线图中最高点b 对应的强度极限, 常用单位为兆帕(MPa),换算关系有: 1MPa=1N/m2=(9.8)-1kgf/mm2 或1kgf/ mm2=9.8MPa。
 
  (2)屈服强度极限:金属材料试样承受的外力超过材料的弹性极限时,虽然应力不再增加,但是试样仍发生明显的塑性变形,这种现象称为屈服,即材料承受外力到一定程度时,其变形不再与外力成正比而产生明显的塑性变形。产生屈服时的应力称为屈服强度极限,用σs 表示,相应于拉伸试验曲线图中的S点称为屈服点。对于塑性高的材料,在拉伸曲线上会出现明显的屈服点,而对于低塑性材料则没有明显的屈服点,从而难以根据屈服点的外力求出屈服极限。因此,在拉伸试验方法中,通常规定试样上的标距长度产生0.2% 塑性变形时的应力作为条件屈服极限,用σ0.2 表示。屈服极限指标可用于要求零件在工作中不产生明显塑性变形的设计依据。但是对于一些重要零件还考虑要求屈强比(即σs/σb)要小,以提高其安全可靠性,不过此时材料的利用率也较低了。
 
  (3)弹性极限: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将产生变形,但是去除外力后仍能恢复原状的能力称为弹性。金属材料能保持弹性变形的最大应力即为弹性极限,相应于拉伸试验曲线图中的e 点,以σe 表示,单位为兆帕(MPa):σe=Pe/Fo 式中Pe 为保持弹性时的最大外力(或者说材料最大弹性变形时的载荷)。
 
  (4)弹性模数:这是材料在弹性极限范围内的应力σ 与应变δ(与应力相对应的单位变形量)之比,用E 表示,单位兆帕(MPa):E=σ/δ=tgα 式中α 为拉伸试验曲线上o-e 线与水平轴o-x 的夹角。弹性模数是反映金属材料刚性的指标(金属材料受力时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称为刚性)。
 
  1.2. 塑性
 
  金属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永久变形而不破坏的最大能力称为塑性,通常以拉伸试验时的试样标距长度延伸率δ (%)和试样断面收缩率ψ(%)延伸率δ=[(L1-L0)/L0]x100%,这是拉伸试验时试样拉断后将试样断口对合起来后的标距长度L1 与试样原始标距长度L0 之差(增长量)与L0 之比。在实际试验时,同一材料但是不同规格(直径、截面形状- 例如方形、圆形、矩形以及标距长度)的拉伸试样测得的延伸率会有不同,因此一般需要特别加注,例如最常用的圆截面试样,其初始标距长度为试样直径5 倍时测得的延伸率表示为δ5,而初始标距长度为试样直径10 倍时测得的延伸率则表示为δ10。断面收缩率ψ=[(F0-F1)/F0]x100%, 这是拉伸试验时试样拉断后原横截面积F0 与断口细颈处最小截面积F1 之差(断面缩减量) 与F0 之比。实用中对于最常用的圆截面试样通常可通过直径测量进行计算:ψ=[1- (D1/D0)2]x100%, 式中:D0- 试样原直径;D1- 试样拉断后断口细颈处最小直径。δ 与ψ 值越大,表明材料的塑性越好。
 
  1.3. 韧性
 
  金属材料在冲击载荷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称为韧性。通常采用冲击试验,即用一定尺寸和形状的金属试样在规定类型的冲击试验机上承受冲击载荷而折断时, 断口上单位横截面积上所消耗的冲击功表征材料的韧性:αk=Ak/F 单位J/cm2 或Kg·m/cm2,1Kg·m/cm2=9.8J/cm2αk 称作金属材料的冲击韧性,Ak 为冲击功, F 为断口的原始截面积。5. 疲劳强度极限金属材料在长期的反复应力作用或交变应力作用下(应力一般均小于屈服极限强度σs),未经显著变形就发生断裂的现象称为疲劳破坏或疲劳断裂,这是由于多种原因使得零件表面的局部造成大于σs 甚至大于σb 的应力(应力集中),使该局部发生塑性变形或微裂纹,随着反复交变应力作用次数的增加,使裂纹逐渐扩展加深(裂纹尖端处应力集中)导致该局部处承受应力的实际截面积减小,直至局部应力大于σb 而产生断裂。在实际应用中,一般把试样在重复或交变应力(拉应力、压应力、弯曲或扭转应力等)作用下,在规定的周期数内(一般对钢取106~107 次, 对有色金属取108 次)不发生断裂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作为疲劳强度极限,用σ-1 表示,单位MPa。除了上述五种最常用的力学性能指标外,对一些要求特别严格的材料,例如航空航天以及核工业、电厂等使用的金属材料,还会要求下述一些力学性能指标:蠕变极限:在一定温度和恒定拉伸载荷下,材料随时间缓慢产生塑性变形的现象称为蠕变。通常采用高温拉伸蠕变试验,即在恒定温度和恒定拉伸载荷下, 试样在规定时间内的蠕变伸长率(总伸长或残余伸长)或者在蠕变伸长速度相对恒定的阶段,蠕变速度不超过某规定值时的最大应力,作为蠕变极限,以表示,单位MPa,式中τ 为试验持续时间,t 为温度, δ 为伸长率,σ 为应力;或者以表示,V 为蠕变速度。高温拉伸持久强度极限:试样在恒定温度和恒定拉伸载荷作用下,达到规定的持续时间而不断裂的最大应力, 以表示,单位MPa,式中τ 为持续时间,t 为温度,σ 为应力。金属缺口敏感性系数: 以Kτ 表示在持续时间相同(高温拉伸持久试验)时,有缺口的试样与无缺口的光滑试样的应力之比:式中τ 为试验持续时间,为缺口试样的应力,为光滑试样的应力。或者用:表示,即在相同的应力σ 作用下, 缺口试样持续时间与光滑试样持续时间之比。抗热性:在高温下材料对机械载荷的抗力。
 
  2.化学性能
 
  金属与其他物质引起化学反应的特性称为金属的化学性能。在实际应用中主要考虑金属的抗蚀性、抗氧化性(又称作氧化抗力,这是特别指金属在高温时对氧化作用的抵抗能力或者说稳定性),以及不同金属之间、金属与非金属之间形成的化合物对机械性能的影响等等。在金属的化学性能中,特别是抗蚀性对金属的腐蚀疲劳损伤有着重大的意义。
 
  3.物理性能
 
  金属的物理性能主要考虑:
 
  (1)密度(比重):ρ=P/V 单位克/ 立方厘米或吨/ 立方米,式中P 为重量, V 为体积。在实际应用中,除了根据密度计算金属零件的重量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考虑金属的比强度(强度σb 与密度ρ 之比)来帮助选材,以及与无损检测相关的声学检测中的声阻抗(密度ρ 与声速C 的乘积)和射线检测中密度不同的物质对射线能量有不同的吸收能力等等。
 
  (2)熔点:金属由固态转变成液态时的温度,对金属材料的熔炼、热加工有直接影响,并与材料的高温性能有很大关系。
 
  (3)热膨胀性。随着温度变化,材料的体积也发生变化(膨胀或收缩)的现象称为热膨胀,多用线膨胀系数衡量,亦即温度变化1℃时,材料长度的增减量与其0℃ 时的长度之比。热膨胀性与材料的比热有关。在实际应用中还要考虑比容(材料受温度等外界影响时,单位重量的材料其容积的增减,即容积与质量之比),特别是对于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或者在冷、热交替环境中工作的金属零件,必须考虑其膨胀性能的影响。
 
  (4)磁性。能吸引铁磁性物体的性质即为磁性,它反映在导磁率、磁滞损耗、剩余磁感应强度、矫顽磁力等参数上,从而可以把金属材料分成顺磁与逆磁、软磁与硬磁材料。
 
  (5)电学性能。主要考虑其电导率, 在电磁无损检测中对其电阻率和涡流损耗等都有影响。
 
  4.工艺性能
 
  金属对各种加工工艺方法所表现出来的适应性称为工艺性能,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切削加工性能:反映用切削工具(例如车削、铣削、刨削、磨削等)对金属材料进行切削加工的难易程度。
 
  (2)可锻性:反映金属材料在压力加工过程中成型的难易程度,例如将材料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其塑性的高低(表现为塑性变形抗力的大小),允许热压力加工的温度范围大小,热胀冷缩特性以及与显微组织、机械性能有关的临界变形的界限、热变形时金属的流动性、导热性能等。
 
  (3)可铸性:反映金属材料熔化浇铸成为铸件的难易程度,表现为熔化状态时的流动性、吸气性、氧化性、熔点,铸件显微组织的均匀性、致密性,以及冷缩率等。
 
  (4)可焊性:反映金属材料在局部快速加热,使结合部位迅速熔化或半熔化(需加压),从而使结合部位牢固地结合在一起而成为整体的难易程度,表现为熔点、熔化时的吸气性、氧化性、导热性、热胀冷缩特性、塑性以及与接缝部位和附近用材显微组织的相关性、对机械性能的影响等。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是科技部直属事业单位,致力于推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开放共享,其主要职责是: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和基础性工作;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发展战略、规范标准、管理方式、运行状况和问题的研究,以及国际合作与宣传、培训等工作;承担科技基础条件门户系统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参与对在建和已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的考核评估和运行监督工作。

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相关网站


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极地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计量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