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腐蚀简称点蚀,又叫小孔腐蚀或空蚀,是一种腐蚀集中于金属表面的很小范围内,并深入到金属内部的蚀孔状腐蚀形态,一般是直径小而深。蚀孔的最大深度和金属腐蚀深度的比值,称为点蚀系数。点腐蚀系数越大表示点蚀越严重。具有自钝化特征的金属(合金),如不锈钢、铝和铝合金、钛和钛合金等在含氯离子的介质中,经常发生点蚀。碳钢在表面的氧化皮或锈层有孔隙的情况下,在含氯离子的水中亦会出现点蚀的现象。
点蚀发生的主要条件:
(1)点蚀多发生与表面产生钝化膜的金属材料上或表面有阴极性镀层的金属上。当这些膜上某点发生破坏,破坏区下的金属基体与膜未破坏区形成活化-钝化腐蚀电池,钝化表面为阴极而且面积比活化区大很多,腐蚀就向深处发展而形成小孔。
(2)点蚀发生于有特殊离子的介质中,如不锈钢对含有卤素离子特别敏感,其作用顺序为Cl->Br->I-。这些阴离子在合金表面不均匀吸附导致膜的不均匀破坏。
(3)点蚀发生在某一临界电位以上,该电位成为点蚀电位,用Eb表示。如图1所示。如把极化曲线回扫,又到达钝态电流所对应的电位Ep,称再钝化电位或叫保护电位。大于Eb值,点蚀迅速发生、发展;Eb~Ep之间,已发生的蚀孔继续发展,但不产生新的蚀孔;小于Ep值,点蚀不发生。所以Eb值越高,表征材料耐点蚀性能越好。Ep与Eb值越接近,说明钝化膜修复能力愈强。
图1 动电位测量阳极极化曲线模式图
影响点蚀的因素:(1)环境因素。某些材料在特定的介质中易发生点蚀,如不锈钢易在含卤族元素阴离子Cl-、Br-、I-中发生,而铜则对硫酸根更敏感。当溶液中具有FeCl3、CuCl2为代表的二价以上重金属氯化物时,由于金属离子强烈的还原作用,将大大促进点蚀的形成和发展。介质浓度也会影响点蚀的形成及发展。(2)介质温度升高,对不锈钢来说点蚀电位降低,点蚀加剧。(3)溶液pH及介质的流动速度也会对点蚀产生影响。一般流速增大,点蚀倾向降低,对不锈钢而言,有利于减少点蚀的流速为1m/s左右。
防止点蚀的措施:
(1)改善介质条件,如降低溶液中氯离子含量,减少氧化剂,降低温度,提高pH等皆可减少点蚀的发生;
(2)选用耐点蚀的合金材料;
(3)采用阴极保护,阴极极化使电位低于Eb,最可靠是低于Ep使不锈钢处于稳定钝化区;
(4)对合金进行表面钝化,提高材料钝态稳定性;
(5)使用缓蚀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