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National Materials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Scientific Data Center
中文 | Eng 数据审核 登录 反馈
失效分析现场直击——某油井L80钢油管腐蚀穿孔失效分析
2020-05-07 15:08:24 作者:本网整理 来源:腐蚀与防护

事故背景


某油井于2016年7月投产,该井最大井斜为75°,井斜深度为2851m,井垂深度为1595.01m,油井内采出原油中H2S质量浓度为116mg·L-1,CO2质量分数约为8%,油田地面原油为重质油,油层温度为53~64℃,地层水矿化度为10625mg·L-1。油井的生产层位为60~100,无注水支持,自投产以来共进行了两次酸化作业。2018年该井日产油体积为37m3·d-1,日产气体积为198.2m3·d-1,日产水体积为0.48m3·d-1,其中水的质量分数为1.1%。2018年1月工作人员在油井起出管柱和下管柱作业时发现距井口2432.56m处的2-7/8″油管存在多处腐蚀并穿孔,该油管材料为L80钢。


为查明该油管腐蚀穿孔的原因,笔者对其进行了检验和分析。


理化检验


宏观观察


宏观观察发现,2-7/8″油管处于4号封隔器以上的环空部分,且有50°左右的井斜。油管腐蚀段长度为5.85m,油管表面附有红褐色和黄褐色的腐蚀产物层和油渍。在距离油管顶端0.9m处有两个明显的腐蚀孔,分别呈雨滴状(最大直径为1.5mm)和椭圆形(长轴长度约为4mm,短轴长度约为2mm),腐蚀孔四周管壁由外向内减薄,且管壁表面附有质地疏松的腐蚀产物,如图1所示。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图1 油管腐蚀孔宏观形貌


油管失效段外壁有多处裂纹,如图2所示。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图2 油管外壁裂纹处宏观形貌


分别用石油醚和酒精清洗油管外壁后,裂纹处的腐蚀产物脱落,形成了新的腐蚀孔或腐蚀坑,如图3所示。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图3 油管清洗前后的宏观形貌


将油管在腐蚀孔密集区域沿轴向对半剖开,由图4可见,油管内壁未腐蚀,但在剖面上存在腐蚀坑,且腐蚀由管外向管内的扩展,呈现出向外腐蚀特征。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图4 油管内壁宏观形貌


化学成分分析


在失效油管未腐蚀处取样,根据API SPEC 5CT-2018 Casing and Tubing进行化学成分分析。

表1 失效油管的化学成分(质量分数)%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由表1可见,油管正常管段的化学成分符合技术要求。


金相检验


在失效油管的完好部位取样,试样经镶嵌、研磨、抛光,使用体积分数为4%的硝酸酒精溶液浸蚀后,根据GB/T 13298-2015?金属显微组织检验方法?采用Zeiss observer A1m型金相倒置显微镜观察显微组织。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图5 失效油管的显微组织形貌


由图5可见,油管的显微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未见明显的夹杂物。正常情况下,L80钢显微组织为回火索氏体+极少量铁素体+极少量屈氏体。回火索氏体是马氏体在500~650℃时回火形成的以铁素体为基体且内部分布着碳化物 (包括渗碳体)球粒的复相组织,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能。由此可见,失效油管金相组织异常。


能谱分析


分别取失效油管外壁表面裂纹处、油管外壁腐蚀孔处、外壁表面黄色处和外壁表面红色处腐蚀产物试样,分别编为1,2,3,4号,采用OXRORD X-MaxN型能谱仪(EDS)对上述试样进行微区成分分析,分析位置和分析结果分别如图6和表2所示。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图6 失效油管EDS分析位置

表2 失效油管EDS分析结果(质量分数)%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由表2可见,1~4号试样中铁、氧、碳、硅、铝含量均较高,推测其中存在铁的氧化物、铁碳酸盐及砂石成分;1~4号试样中均含有少量的氯和硫,2号试样中含有较多的氟。


物相分析


在1,3,4号试样中先后加入石油醚和酒精,分别进行过滤、干燥处理后采用D8 Advance型X射线衍射仪对1~4号试样进行X射线衍射(XRD)测试,扫描角度2θ为3°~80°,采样步宽为0.02,波长为1.54056nm,结果如图7所示。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图7 1~4号试样的XRD测试结果与标准图谱对比


可见1号试样的主要物相为Fe3C、FeS,2号试样主要物相为Fe3C、Al(OH,F)3、FeS,3号试样主要物相为FeCO3、CaMg(CO3)2、SiO2,4号试样主要物相为SiO2、Fe3O4、FeCO3。


拉伸性能测试


根据API SPEC 5CT-2018,在失效油管未腐蚀部位截取尺寸为19mm(宽度)×50.8mm(标距)的试样,采用ZWICK Z600型双立柱万能材料试验机进行拉伸性能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失效油管拉伸性能测试结果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可见失效油管除了屈服强度低于API SPEC 5CT-2018的要求之外,其抗拉强度和断后伸长率均符合该标准的要求。


分析与讨论


由化学成分分析结果可知,失效油管的化学成分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由能谱分析结果可知,腐蚀产物中存在碳、氧、硫、氯、氟,表明失效油管所处环境存在H2S、CO2、Cl-和F-等促进腐蚀的因素。


由物相分析结果可知,油管大面积脱落的疏松物质(腐蚀产物)主要成分是Fe3C,同时还有FeS、铁的氧化物、Al(OH)3和FeCO3。为提高油井产能,生产人员采用酸化作业来清除井筒孔眼中酸溶性颗粒、钻屑和结垢。当酸化作业结束后,未排净的残酸和原油在封隔器以上的环空底部,油管处于封隔器以上的环空部分。由于油管内壁和外壁处原油流速不同,在油管外壁形成了“静止”的区域,形成液体滞留区,而在油管内壁处原油是流动态,腐蚀速率相对缓慢,因此油管外壁先发生腐蚀。残酸中含有的H+、Cl-、F-等易诱发和促进腐蚀的离子,形成了电解质溶液。


腐蚀初期,铁在电解质溶液中首先发生了溶解,由于L80钢中的铁素体比Fe3C具有更负的电位,在腐蚀过程中铁素体相作为阳极优先溶解,Fe3C作为阴极保留下来并积聚在试样表面,形成了疏松的Fe3C。随着腐蚀时间的延长,Fe2+和CO23-的浓度超过FeC3的溶度积,从而在油管外壁表面沉积形成FeCO3保护膜,但是由于Cl-、F-吸附在油管外壁表面,这妨碍形成完整的FeCO3保护膜,而地层中存在的Ca2+、Mg2+置换FeCO3晶体点阵的Fe2+导致晶格畸变形成CaMg(CO3)2,这进一步降低了腐蚀产物的致密性。


由于油管外壁附着的不均匀的腐蚀产物和无机盐垢不致密,缺氧区的垢下金属会与垢外富氧的阴极区产生电位差形成腐蚀电流,垢下金属进一步发生阳极溶解,加速金属腐蚀。虽然环境中的H2S不直接参加阴极反应,但是会作为加速氢离子放电的催化剂加速反应。由于在环空的底部的残酸和原油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油管表面附着的微生物会释放出部分H2S,加上油管所处环境中H2S含量较高,因而发生H2S腐蚀形成FeS附着于油管外壁表层。


外壁附着的黄色腐蚀产物中有SiO2和CaMg(CO3)2,由此可推测油管外壁表面存在泥沙(酸化作业时由地层返排至环空部位),存在垢下腐蚀。通常情况下,当原油中含水率大于40%时,油管发生CO2腐蚀的倾向才较大,而该油井原油含水量小于10%,发生CO2腐蚀的倾向不大。腐蚀产物中存在一定量的CO2腐蚀产物,推测是由于油气开采时伴生CO2溶解于水中与铁腐蚀的中间产物发生反应所导致。


失效油管的显微组织为珠光体+马氏体,并非L80钢正常的显微组织(回火索氏体+极少量铁素体+极少量屈氏体),结合失效油管力学性能测试结果可知,油管材料的屈服强度偏低,随着铁在电解质中不断溶解,在环空压力和油井液柱压力的共同作用下,疏松多孔的Fe3C和与钢铁表面粘合力差的FeS被“压迫”在油管外壁的腐蚀坑处,腐蚀介质由外向内渗透,导致腐蚀进一步向管壁内表面发展,而外表面却保持比较完整。当油管的管壁被全部腐蚀,在油井液柱压力的作用下,疏松的腐蚀产物脱落,油管就形成了大面积的腐蚀孔直至腐蚀出现穿孔。


结论及建议


L80钢油管失效管段处于相对静态的环空区域,在CO2腐蚀、H2S腐蚀和垢下腐蚀综合作用下,油管外壁形成不致密腐蚀产物,残酸中含有的H+、Cl-、F-等离子加速了腐蚀进程,在油管外壁形成腐蚀坑,当油管的管壁被全部腐蚀,在油井液柱压力的作用下,疏松的腐蚀产物脱落,油管就形成了腐蚀孔直至腐蚀出现穿孔。


建议加强对油管材料的控制,同时严格控制酸化作业过程,减少酸液的残留。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关于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是科技部直属事业单位,致力于推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开放共享,其主要职责是: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和基础性工作;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发展战略、规范标准、管理方式、运行状况和问题的研究,以及国际合作与宣传、培训等工作;承担科技基础条件门户系统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参与对在建和已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的考核评估和运行监督工作。

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相关网站


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极地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计量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