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National Materials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Scientific Data Center
中文 | Eng 数据审核 登录 反馈
接地材料在陕西典型土壤中的初期腐蚀行为
2019-07-10 10:41:10 作者:苏耀国, 房本岭, 吕平海, 杜翠薇, 丁德, 曹备, 刘磊 来源: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北京科技大学腐蚀与防护中心,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在我国,随着电力容量的增大和电压等级的增高,电力接地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日益受到重视。长期以来,腐蚀是影响接地系统安全和服役寿命的主要危险之一。由于接地工程是隐蔽工程,因此其长期的安全可靠与否直接影响到电力工程的稳定运行。接地材料的腐蚀会导致截面变小,接地电阻增大,甚至发生断裂,对财产和人身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接地系统所处的土壤兼具固体、气体、液体的特性,此外还有可能由于外部因素造成的杂散电流,微生物等等,其腐蚀环境非常复杂。土壤环境中的接地材料腐蚀受到多种因素如含水量、理化性质、微生物含量等的影响,造成对接地材料腐蚀程度的差异十分明显。如碳钢接地材料在鹰潭酸性红壤埋设1 a后的腐蚀速率是大港土壤中的3.8倍。因而,研究接地材料在不同土壤环境中的腐蚀行为具有重大意义。

陕西省是东西部电网的枢纽站,仅陕西境内起点和过境的特高压电力工程就达到6条,主要分布在陕南、陕北、关中地区。而陕西省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性明显,而关于陕西不同土壤介质对接地材料的腐蚀行为影响鲜有研究。

本工作采用实地投样的方法,系统研究了Q235碳钢、镀铜钢等典型接地材料在陕西境内千阳地区棕壤、宜川地区黄绵土和靖边地区风沙土3种典型土壤中埋设5个月的腐蚀形貌、点蚀坑深度和腐蚀产物,研究不同土壤介质对典型接地材料腐蚀行为的影响,总结了不同土壤对接地材料行为的影响,为不同工作环境下接地材料的选材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

1 实验方法

现场埋样用的材料为Q235碳钢、镀铜钢,试样尺寸为100 mm×50 mm×3 mm。Q235碳钢接地材料经切割、铣边、打孔 (编号)、酸洗、除污除油并干燥,为减少表面状态对室外埋藏过程中的影响,将样品的表面统一用1000#的砂纸进行打磨。镀铜钢镀层厚度为0.25 mm,四边用硅橡胶密封,露出镀层表面要进行除污除油处理。

选取宝鸡市千阳地区棕壤、延安市宜川地区黄绵土和榆林市靖边地区风沙土3种陕西省地带性分布的典型土壤作为埋样的土壤介质。埋样深度约为1 m,每种材料埋设4个平行样,并行排列在同一深度,并垂直插入土壤中,试片之间及试片与坑边之间的距离不少于15 cm。于2016年9月至2017年2月埋设5个月后,取回试样进行分析。

采用数码相机和Quanta250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来观察试样表面的腐蚀形貌,及AMETEK Apollo-X型能谱仪 (EDS) 进行成分分析;利用inVia-Reflex激光显微拉曼光谱仪对腐蚀产物进行分析,激光波长为532/632 nm;按照标准“GB/T 16545-1996金属和合金的腐蚀腐蚀试样上腐蚀产物的清除”去除试样表面的腐蚀产物[10];采用Keyence VK-250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3D轮廓测量功能来测量点蚀坑深度;SEM下观察去除产物后的微观形貌。

2 结果与讨论

2.1 宏观腐蚀形貌分析

图1和2分别为Q235碳钢和镀铜钢在3种土壤环境中埋设5个月后的表面宏观形貌图。从图中可看出,Q235碳钢试样在千阳土壤中,表面上有明显的均匀红褐色疏松的锈层产生;在宜川土壤中,试样表面仅存在特别少量的斑点状红锈;在靖边土壤中,也存在明显的褐红色锈,且由于土壤空隙度不同形成局部锈蚀的现象。而镀铜钢在千阳和靖边土壤中,表面生成斑点状的绿锈,与基体结合非常紧密,以极少量的局部腐蚀为主,在宜川土壤中未产生明显的锈。

12.png

13.png

 

2.2 微观腐蚀形貌分析

图3和4为Q235碳钢在3种土壤环境中埋设5个月后的腐蚀微观形貌。由图可见,碳钢在千阳、宜川土壤中局部区域分布着大块分层的腐蚀产物,底层腐蚀产物较为紧密,表层腐蚀产物相对疏松。在靖边土壤中,腐蚀产物呈现颗粒状,与另外两种土壤中的腐蚀产物形貌不同。由去除表面腐蚀产物后的微观形貌可以看出,3种土壤中Q235碳钢表面均出现锈层的大面积脱落,出现较深的点蚀坑,点蚀坑也较为平整。除宜川土壤外,其他土壤中Q235碳钢表面,在大的点蚀坑底部及附近区域出现一些更多的小坑。可以推测,基体表面初期形成大量小而浅的点蚀坑,后连通一片,最后形成较深的溃疡状点蚀坑。

14.png

15.png

从图5中可以看出,经过5个月埋设后,镀铜钢在宜川土壤中未见明显的腐蚀产物,而在千阳土壤中腐蚀产物以团状的方式团聚在一起,形成丘陵状腐蚀产物层,零散分布在试样表面;在靖边土壤中产生的腐蚀产物相对致密,呈颗粒状。

16.png

2.3 腐蚀产物分析

图6和7给出了Q235碳钢、镀铜钢在3种土壤中的腐蚀产物EDS能谱分析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Q235碳钢表面的腐蚀产物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Fe、O,还有少量来自土壤或基体的C、Si、Ca等,因此在Q235碳钢表面锈主要为Fe的腐蚀产物。镀铜钢的腐蚀产物中主要含有Cu、O、C等元素。

17.png

18.png

激光拉曼光谱能够原位分析腐蚀产物微量相成分,尤其对表面很薄的锈层有较好的灵敏度和分辨率。图8所示的为3种土壤环境中Q235碳钢腐蚀产物拉曼光谱分析结果,千阳土壤中,腐蚀产物主要峰值为:253、265、380、420、526、645、1054和1307 cm-1,对比铁的氧化物拉曼光谱的特征峰位,253、380、526、1054和1307 cm-1符合γ-FeOOH的特征峰值,265、645 cm-1符合α-Fe2O3的特征峰值,526 cm-1符合Fe3O4的特征峰值。结合EDS和拉曼分析可以得出,Q235碳钢在宝鸡土壤中埋设初期的主要腐蚀产物为γ-FeOOH、γ-Fe2O3、Fe3O4。

Q235碳钢在宜川土壤中腐蚀产物拉曼光谱分析结果显示,主要峰值为:218、269、286、320、385、505、560和1309 cm-1[13],主要峰值符合α-FeOOH、γ-FeOOH、α-Fe2O3的特征峰值。此外还存在Fe3O4的特征峰值。在靖边土壤中腐蚀产物主要峰值为:245、265、392、660、711、1073和1304 cm-1,符合γ-FeOOH、γ-Fe2O3、Fe3O4的特征峰值。

镀铜钢在宜川土壤中未见明显腐蚀产物,在其他两种土壤中主要腐蚀产物为Cu2O和CuCO3?Cu(OH)2,如图9所示。

2.4 点蚀坑深度测量

运用3D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千阳土壤埋设5个月的Q235碳钢腐蚀坑进行了测量,如图10所示。可知去除腐蚀产物后,镀铜钢在千阳和靖边土壤中点蚀坑深度普遍在10 μm左右,在宜川土壤中未见明显蚀坑,腐蚀较为轻微,Q235碳钢去除腐蚀产物后发现极为严重的局部腐蚀,在宝鸡土壤中出现深度325 μm的点蚀坑,而在宜川和榆林土壤中最深点蚀坑深度分别为109.98和148.32 μm。

2.5 典型接地材料在陕西土壤中的腐蚀机理分析

实验用的3种土壤在土质上有很大区别。千阳地区土壤比较细腻,保湿性较好,含水量也最高,其土壤有机物含量高,微生物数量多,加之较低的土壤电阻率,对接地材料造成严重的腐蚀;宜川地区土壤为黄绵土土质,土壤疏松,含水量较低,有机质含量低,对接地材料的腐蚀性较差;靖边地区土壤为典型风沙土,含沙量较大,孔隙率较高,易于外界氧的扩散,且呈现盐碱性,促进了接地材料的腐蚀。

Q235在土壤中的初期腐蚀以局部腐蚀为主,并且随时间延长,腐蚀形貌由局部腐蚀发展为不均匀的全面腐蚀。其腐蚀产物的形成机理是:Fe基体首先阳极溶解生成Fe2+,Fe2+与阴极反应产物OH-反应生成Fe(OH)2,其在有氧的条件下氧化生成FeOOH;部分FeOOH会逐渐脱水形成Fe2O3,或被还原生成Fe3O4。腐蚀反应如下:

22.png

镀铜钢在土壤介质埋设初期,一方面由于铜极易被氧化,容易形成较致密的Cu2O膜层,可以阻挡土壤中腐蚀介质与铜基体继续发生电化学反应,表现出良好的耐蚀性。另一方面,在碱性土壤介质中有一部分Cu2+与HCO3-作用,生成了碱式碳酸铜。腐蚀反应如下:

23.png

3 结论

(1)在陕西省3种典型土壤中埋置五个月后,两种接地材料的耐蚀性为:镀铜钢的腐蚀程度远低于Q235碳钢,仅产生少量的腐蚀产物,点蚀深度较小,表现出良好的耐蚀性;Q235碳钢表现为表面不均匀的全面腐蚀,点蚀程度严重。

(2)陕西省3种典型土壤在含水量、离子含量、孔隙度和有机质含量等方面差异明显,因而表现出对接地材料的腐蚀性差异,3种土壤对碳钢材料腐蚀由强到弱依次为千阳土壤>靖边土壤>宜川土壤。

(3)Q235碳钢的腐蚀产物主要为Fe2O3,FeOOH、Fe3O4,镀铜钢主要为Cu2O和CuCO3Cu(OH)2。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关于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是科技部直属事业单位,致力于推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开放共享,其主要职责是: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和基础性工作;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发展战略、规范标准、管理方式、运行状况和问题的研究,以及国际合作与宣传、培训等工作;承担科技基础条件门户系统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参与对在建和已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的考核评估和运行监督工作。

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相关网站


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极地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计量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