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National Materials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Scientific Data Center
中文 | Eng 数据审核 登录 反馈
西气东输管道工程强制电流法阴极保护
2013-05-31 16:35:00 作者:李建宽 来源:电化学保护简明手册

1. 工程概况

西气东输管道工程是我国目前线路最长、管径最大、规模最宏伟的一项世纪工程。全长近3900km,途经新疆、甘肃等等9个省(自治区)市。管道干线穿(跨)越长江、黄河、淮河等特大型河流5次,大型河流、冲沟21次,隧道穿越15000m,公路穿越589次,干线铁路穿越34次。干线输气管径1016mm,输气压力10. 0MPa,压比1.3-1.4,材质X70,带有减阻内覆盖层。外防腐层的选择,对于自然环境恶劣的区段采用PE三层结构覆盖层;在穿越段集中、腐蚀性强的地段选用双层FBE覆盖层;其余区段采用FBE加强级覆盖层。

2. 阴极保护设计

该站全部采用外加电流法阴极保护,共设阴极保护站27座,其中14座与工艺站场结合,13座与阀室结合,对于无交流电的地方,阴极保护电源采用TEG、CCVT和太阳能电池。经分析,最终选定阴极保护设计计算参数如下:
        最小保护电流密度:4μA/m2
        最小保护电位:-0.85V或更负(CSE,下同);
        最大保护电位(通电状态下):-1.25V;
        管道外径:1016mm;
        管道壁厚:17.5mm;
        钢管管材点电阻率:0.229Ω·mm2/m;

  阴极保护系统包括:干线、支干线阴极保护站,郑州黄河穿越管段保护,陆上直埋式黄土隧道管段保护,阴极保护测试系统,阴极保护站数据传输等内容。阴极保护数据传输及恒电位仪工作状态的异地监控,实现了集控中心对全线阴极保护站和保护电位采集点处的保护情况的即时监控,提高了阴极保护应用技术的自控水平。

3. 阴极保护效果检测

 (1) 从初期测试的情况来看,东部有些管段的保护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与设计的预期设想有着一定的差距。部分管段保护电位偏低,没能达到最小一0.85V (CSE)的保护要求。另外,由于局部管段受到外界杂散电流地电场的影响,保护电位不很稳定,并造成个别阴极保护站恒电位仪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数值偏高,而且有些波动。

  (2) 经分析,虽然局部管段达不到保护电位,而实际保护电流高于设计取值,但纵观整个区域保护电位测试结果,保护电位较低点,大多处在线路阀室处,说明阀室处存在较严重的保护电流流失,类似“漏斗”现象。排查发现,对保护电流损失较大的主要因素有:电力执行机构电源接地、阀位指示器信号屏蔽线的影响;温变及压变指示器回路中绝缘接头绝缘性能不良的影响;TEG供气管线上绝缘法兰失效对保护效果的影响;锌接地电池或氧化锌避雷器的影响,阀室埋地管线防腐层破损程度的影响等。除此之外,在建和拟建的“西电东送工程”、“京沪高速电气化铁路项目”以及与西部管段相关的“兰一新铁路武威至嘉峪关电气化铁路改造工程”等,多处与西气东输管道工程近距离平行或交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对阴极保护的管道产生不良影响。

(3) 根据检查出的可能造成阴极保护电流流失的有关因素,逐项排查整改,整改后阀室漏电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抑制,保护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保护电位偏低的管段,管地电位有了显著的提高。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关于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是科技部直属事业单位,致力于推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开放共享,其主要职责是: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和基础性工作;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发展战略、规范标准、管理方式、运行状况和问题的研究,以及国际合作与宣传、培训等工作;承担科技基础条件门户系统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参与对在建和已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的考核评估和运行监督工作。

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相关网站


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极地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计量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