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National Materials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Data Center
中文 | Eng 数据审核 登录 反馈
北航程群峰教授团队开发反鲍鱼壳结构石墨烯-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
2019-10-25 09:55:50 作者:Cell Press 来源:CellPress细胞科学、高分子科技

环氧树脂由于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粘结能力、化学稳定性、易加工性以及价格低廉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绝缘材料、结构材料、涂料及胶黏剂等领域。但环氧树脂质脆、韧性不足等缺点,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因此,如何对环氧树脂进行增韧改性是科学家们近年来努力的方向。


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程群峰教授团队从“砖-泥”式的珍珠层结构获得启发,制备了石墨烯-环氧树脂层状仿生纳米复合材料,所得到的纳米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是纯环氧树脂断裂韧性的3.6倍,并基于材料各向异性导电性,实现了对材料中裂纹的实时监测。因此,此项工作为设计具备优良力学性能的功能性纳米复合材料,提供了一种新的指导思路。该工作发表于Cell Press旗下期刊Matter上。


1.jpg

 

环氧树脂,作为一种常用的热固型聚合物,在航空、电子、结构粘合剂、涂料、金属涂层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高度交联的环氧树脂展示出高的强度和刚性,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但却韧性不足。对于航空材料而言,低的韧性使得材料易发生裂纹、缺陷甚至断裂,而这有可能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因此人们使用各种纳米纳米填料,以提高环氧树脂的断裂韧性。常用的纳米填料包括二氧化钛、碳纳米管、纳米粘土以及氧化石墨烯等。虽然这些纳米填料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环氧树脂的韧性,但却无法避免过程中出现的团聚等问题。比如二氧化钛颗粒严重的团聚现象会影响对材料韧性的提升;而以裂纹桥联为增韧机制的碳纳米管,虽能够阻止裂纹生长,但同样面临团聚问题的困扰;纳米粘土本身和环氧树脂的不相容性,导致其不是环氧树脂纳米填料的最佳选择。近年来热门的石墨烯材料,由于和环氧树脂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弱,使得其增韧效果并不理想。


从上述问题可以看出,解决纳米填料在复合材料中的团聚问题,是提高断裂韧性的关键。此外,制备具有自我修复或者自我监测功能的复合材料,也是新型功能化材料的研究趋势。一直以来,大自然都是我们人类灵感的供应者。自然界物质结构千变万化,其中一个神奇的结构就是珍珠层结构。鲍鱼壳珍珠层的 “砖-泥”式结构使得其断裂韧性是无机霰石的3000倍(珍珠层由重量分数为96wt%的霰石碳酸钙和4wt%的生物大分子组成)。程群峰教授团队受此启发,构建了反鲍鱼壳结构石墨烯-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材料中含有~99%的有机环氧树脂,故而称之为反鲍鱼壳结构石墨烯-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一方面使得材料的韧性提高到环氧树脂的3.6倍;另一方面利用材料自身的导电特性,实现了对结构裂纹的监测。


2.jpg

图1 环氧树脂-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路线

 

首先将氧化石墨烯(GO)和羧甲基纤维素(CMC)按照质量分数1:1的比例进行混合,得到均质悬浮液。第二步,利用双向冷冻技术获得层状冰晶,将悬浮液固定在冰晶之间。之后升华去掉冰晶获得氧化石墨烯-羧甲基纤维素(GO-CMC)支架结构。第三步将GO-CMC支架在200 °C下进行热处理,还原氧化石墨烯,获得具有导电性的还原氧化石墨烯-羧甲基纤维素(rGO-CMC)支架。最后,通过真空辅助技术,将液态环氧树脂前驱体渗填于rGO-CMC支架中,并在130 °C下保持2小时。作者使用扫描透射显微镜对所合成的纳米复合材料的形貌进行表征(图2)。图2A和图B分别是热处理前后复合纳米材料的结构,可以看出,该结构整体呈现一种交错堆叠的多孔三维结构,这些定向排列的孔洞可以用来填充环氧树脂。rGO-CMC支架包含众多桥连结构,能够保证其在渗填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图2C为渗填环氧树脂后的石墨烯-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E-GC)的电镜图,可清晰看到材料的层状结构。


3.jpg

 图2A 退火前GO-CMC-III;B:退火后rGO-CMC-III;C: E-GC-III

 

作者检测了环氧树脂、石墨烯-环氧树脂均匀共混纳米复合材料 (E-GC-H)、不同GO-CMC含量的反鲍鱼壳结构石墨烯-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按照E-GC-Ⅰ/E-GC-Ⅱ/E-GC-Ⅲ含量依次升高)以及E-GC-Ⅳ(进一步还原E-GC-Ⅲ)的力学特征。从图3A中可以看出,环氧树脂的断裂韧性最差,并随着rGO-CMC含量的增加,材料的KIC(初始断裂韧性)值逐渐升高。其中rGO-CMC含量最高的E-GC-III ,以及还原程度最高的E-GC-IV,两者垂直于层级方向的KIC值分别是层级方向的~1.72和~1.83倍。同时,通过测量E-GC-III的阻力曲线发现,当裂纹出现并且开始扩展时,材料的最大断裂韧性(KJC)高达~2.53 MPa m1/2,显著高于以往同质增韧方案所获得的断裂韧性值(图3B)。


同时,对于只含有重量分数为0.73 wt% 的rGO-CMC-III的E-GC纳米复合材料,相比其他纳米填料,诸如黏土、碳纳米管以及改性石墨烯等,其增韧性提高了1.0 倍左右,并且很好地避免了填料在使用过程中的团聚现象。因此,作者所设计的E-GC纳米复合材料具备强的断裂韧性、各向异性和导电性,同时解决了以往增韧改性过程中的团聚问题和、,避免了复杂的化学修饰过程。


4.jpg

图3 A: 不同结构的KIC值;B: 不同材料的KJC值

 

作者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比了环氧树脂和E-GC纳米复合材料裂纹的产生与变化过程。图4A是环氧树脂材料,当产生刻痕后,材料会立马破裂。而在E-GC纳米复合材料中,裂纹会发生偏转和桥联(图4B-D),释放大部分的能量;同时裂纹界面间的摩擦滑动也能够缓解材料受到的荷载,从而进一步提升材料的韧性。


3.png

图4 A 环氧树脂材料中的裂纹;B: E-GC-III结构中的裂纹

 

研究团队探究了材料所受荷载和导电性之间的变化关系。如图5所示,在第一轮荷载过程中(图5A),因裂纹还未扩展,材料电阻值随着荷载升高而缓慢增加;当微小裂纹开始扩展时,电阻值迅速增加。在第二轮荷载过程中(图5B),由于裂纹已经发生一定程度的扩展,初始阶段电阻值的增加相比第一轮较为迅速;随着裂纹的进一步扩展,材料电阻值急剧上升。这个现象表明,对材料电阻值的监测能够帮助人们发现材料中裂纹的产生和变化。


5.jpg

图5 A 第一轮负载-位移变化曲线;B: 第二轮负载-位移变化曲线

 

综上所述,程群峰教授团队通过冷冻技术制备的反鲍鱼壳结构石墨烯-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利用裂纹偏转、桥联和滑动摩擦力等增韧机制,显著提高了材料的断裂韧性。并且利用材料电阻值的变化,实现了对结构中裂纹的实时监测,帮助人们及时了解材料结构的变化,降低风险和成本,提高了纳米复合材料的使用安全性。因此,这项工作也为材料领域进行改性和功能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论文网址:


https://www.cell.com/matter/fulltext/S2590-2385(19)30171-7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关于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是科技部直属事业单位,致力于推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开放共享,其主要职责是: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和基础性工作;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发展战略、规范标准、管理方式、运行状况和问题的研究,以及国际合作与宣传、培训等工作;承担科技基础条件门户系统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参与对在建和已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的考核评估和运行监督工作。

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相关网站


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极地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计量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