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National Materials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Data Center
中文 | Eng 数据审核 登录 反馈
盘点国际新型高速飞行器热防护涂层前沿技术
2016-04-18 13:15:52 作者:本网整理来源:
 一、前言
 
   新型高速飞行器(如可重复使用天地往返运输系统、飞船返回舱、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等)在穿越或飞行于大气层过程中表面受到强气动加热的作用,温度可达1327~2727℃甚至更高,因此对飞行器表面热防护系统提出异常苛刻的要求,同时高速飞行器表面不同部位在往返过程中将承受不同的热腐蚀环境,其表面须采用不同功能的热防护材料。其鼻锥、前缘、垂尾等部位采用的是高温/超高温防热材料,而飞行器表面其它部位则主要采用可重复使用的非烧蚀防隔热材料,外加热防护涂层。于是,热防护涂层成为了防隔热材料能否成功运用于飞行器外部防隔热的关键环节,它解决了防隔热材料在高温环境下的抗冲蚀、抗热裂、辐射和抗氧化等瓶颈问题。
 

新型高速飞行器
 
   二、高速飞行器表面热防护研究进展
 
   非烧蚀防隔热层可分为刚性隔热瓦和柔性隔热毡。刚性隔热瓦表面经历了RCG、TUFI、HETC为代表的3代涂层发展历程,而柔性隔热毡表面热防护涂层也经历了DC92、D-9、PCC三代涂层的演变。在这些涂层的研发过程中,不断提高耐温性和辐射率成为了科研者一直追求的目标,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努力,新一代涂层HETC的耐温性被提高到1600℃以上,而辐射率被提高到0.9以上。表1给出了不同非烧蚀防隔热材料表面热防护涂层的基本信息。
表1 不同非烧蚀防隔热材料表面热防护涂层
  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X-34、X43A、X-51A高速飞行器表面非烧蚀防隔热材料的应用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

美国挑战者号、X-34高速飞行器表面热防护材料应用
 
   刚性隔热瓦是高速飞行器迎风面主要采用的热防护材料,经过多年研制,刚性隔热瓦由一元朝多元材料体系发展,通过结构上的组合成功实现了多元体系两元结构的防隔热一体化设计,其典型代表有:LI(Lock heed insulation)、FRCI(Fibrous refractory composite insulation)、AETB(Alumina enhanced thermal barrier)、BRI(Boeing reusable insulation)几代陶瓷纤维隔热瓦以及新型防隔热一体化材TUFROC(Toughened  uni-piece fibrous reinforced oxidization-resistant composite)。
 
刚性隔热瓦表面热防护涂层也分别经历了:RCG(Reaction cured glass)、TUFI(Tougheneduni-piece fibrous)、HETC(High efficency tantalum based ceramic composite structures)三代涂层的升级改进。
 
   柔性隔热毡是高速飞行器背风面主要使用的热防护材料,典型代表有:FRSI(Flexible reusable surface)、AFRSI(Advanced flexible reusable surface)、LHB(Lowheat blanket)、HHB(High heat blanket)、TABI(Tailorable advanced blanket  insulation)、CFBI(Composite flexible blanket insulation)、CRI(conformal reusable insulation)、OFI(Opacifled fibrous insulation) 。
 
   柔性隔热毡表面热防护涂层也主要经历了:DC92、D-9、PCC (Protective ceramic coating)三代涂层的升级改进。
 
   三、刚性隔热瓦热防护涂层
 
   1、双层梯度涂层
 
   最早由美国宇航局James.C Fletcher提出,该涂层由阻挡内层和辐射玻璃外层组成,内层为SiO2,其作用是将辐射玻璃层和基体材料分开,防止二者可能发生的反应,另外它也可以很好地匹配基底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使整体材料具有很好的抗热震性。其外层由难溶辐射剂(SiC、CrO2   CoO2  NiO2  Si3N4   CrO2等其中一种或几种)、高硅玻璃和硼硅酸盐玻璃组成,使涂层拥有高硬度、极高的辐射率以及抗热震裂纹性能。
 
   2、固化玻璃涂层RCG
 
   该涂层是美国航天飞机刚性陶瓷瓦上首次得到使用的高辐射率涂层,它成功地被运用在LI-2200、LI-900等第一代陶瓷隔热瓦上。RCG采用SiB4作为辐射剂,以特别制备的高硅玻璃粉和硼硅酸盐玻璃粉为粘结剂。最终使涂层具有低的热膨胀系数、高的力学强度和高的辐射率等优异性能,具有较高的抗热冲击强度和表面硬度,其高温下的流动性可以很好地使涂层达到高温自愈合的作用,且可在1480℃高温下成功实现抗氧化。
 
   3、增韧单层纤维隔热涂层TUFI
 
   TUFI涂层被成功运用到FRCI、AETB、BRI为代表的陶瓷隔热瓦上。以高温结构材料MoSi2作为辐射剂,以硼硅酸盐玻璃作为粘结剂,以SiB6作为烧结助剂,使涂层具有高的熔点、极好的高温抗氧化性。
 
   4、高性能钼基涂层
 
   主要由MoSi2和MoB2组成,可以在低温下流动,且可以起到抗氧化作用。钼基涂层的熔点在1949℃左右,软化点在1593~1649℃,这说明钼基涂层具有比硅基涂层更好的耐温性,同时钼基涂层拥有高的辐射率、良好的抗冲击性和抗氧化性。
 
   5、难熔金属相超高温热防护涂层
 
   该涂层由硼硅酸盐玻璃作为内层,硅酸盐玻璃(如SiC、HfC等)作为外保护层,再添加一定量的难熔金属相(如Ti、Hf、Zr、Mo、Ni、Ta等及其硅化物,氧化物,硼化物或碳化物等)。掺杂难熔金属相复合材料可以在1650℃下很好地保护基底材料, 起到很好地抵抗腐蚀、潮湿、高温热载荷等作用。
 
   6、防隔热一体化梯度涂层TUFROC
 
   2010年美国成功发射并返回的X-37B临近空间飞行器的翼前缘、垂尾等部位首次使用了整体增韧抗氧化复合结构材料TUFROC。其双层结构的内层采用低热导率的AETB或FRCI,其表面涂覆了TUFI涂层,而外层则采用耐高温的ROCCI材料。内层作为过渡层可缓和涂层和基底的热膨胀不匹配,外层起到高辐射抗氧化抗冲刷作用。ROCCI表面涂覆了高效钽基陶瓷复合涂层HETC,中间过渡区域采用成分为TaSi2、MoSi2、WSi2等高辐射剂和含醇盐的有机硅组成的高效粘结剂,这种设计将隔热和防热问题耦合起来研究,真正实现了防隔热一体化的梯度设计理念。
 
   四、柔性隔热毡表面热防护涂层
 
   柔性隔热毡主要有FRSI、AFRSI、LHB、HHB、TABI、CFBI、CRI、OFI,被广泛运用在飞行器机身表面大部分面积,如上翼、尾翼侧面,升降舵辅助翼,刹车装置中,如美国OV-099航天飞机。
 
美国OV-099航天飞机柔性隔热毡表面涂层应用

   其发展历程包括:
   1、DC92型热防护涂层
 
   该涂层由50%~55%的胶态硅溶胶和45%~50%的石英陶瓷颗粒组成。其中石英陶瓷颗粒作为增强相,胶态硅溶胶作为粘结剂,另外为了判断涂层涂覆情况, SiB4作颜料剂,通过气相沉积混合气体方式制备疏水涂层表面,可运用到柔性隔热毡FRSI刚性隔热瓦LI-900和FRCI上。
 
   2、D-9型热防护涂层
 
   该涂层由胶态的硅溶胶和不定形的SiC或SiB6组成,以异丙醇为溶剂,它具有低的热膨胀系数,耐高温性和抗热震性能相比DC92提高。
 
   3、PCC型热防护陶瓷涂层
 
   该涂层以氧化硅粉末和胶态的硅溶胶为混合物,以六硼化硅、四硼化硅、碳化硅、二硅化钼、二硅化钨、氧化锆中的一种或几种为辐射剂。高比表面积凝胶粒子与大尺寸SiO2和硼化硅粘附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使涂层粘度和热稳定性相对于RCG、C-9增加,六硼化硅在加热过程中在硼硅酸盐玻璃表面慢慢发生氧化形成表面薄膜,阻止涂层表面的挥发和进一步氧化。PCC不仅能耐受1650℃高温条件,同时具有高辐射率、高粘性和高稳定性、低表面能等诸多优点。
 
   五、结语
 
   未来的热防护涂层的研究需改变以往涂层各功能单独分开设计的理念,需将涂层耐温性、抗氧化性、高辐射率、抗冲刷性等多种有益性能综合起来考虑,以实现多种功能一体化设计。


 

关于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是科技部直属事业单位,致力于推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开放共享,其主要职责是: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和基础性工作;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发展战略、规范标准、管理方式、运行状况和问题的研究,以及国际合作与宣传、培训等工作;承担科技基础条件门户系统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参与对在建和已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的考核评估和运行监督工作。

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相关网站


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极地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计量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