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National Materials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Data Center
中文 | Eng 数据审核 登录 反馈
[专访] 青岛爆炸事故:腐蚀次生灾害警钟再鸣
2014-02-17 12:37:00 作者:李凌 来源: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访国家材料环境腐蚀平台主任 李晓刚教授


【事件回顾——黄岛梦魇】

11月22日凌晨3时,位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秦皇岛路与斋堂岛街交会处的中石化管道公司输油管线破裂,原油泄漏。上午10时30分左右,管道公司和黄岛油库在清理油污过程中,开发区海河路和斋堂岛街交会处发生爆燃,导致62人在此次爆炸事故中丧生,事故发生后,周围道路面目全非,部分原油沿着雨水管线进入胶州湾,污染海面约3000平方米,周边建筑未倒塌的基本都震成了危楼,最终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

事故发生后,国家材料环境腐蚀平台主任李晓刚教授应邀赴爆炸现场,参与了事故原因的调查工作。那么,爆炸的原因究竟与输油管道腐蚀有何千丝万缕的联系,带着一系列的问题,笔者对李晓刚教授进行了一次深入的采访,让我们再一探青岛爆炸事故的真相。



国家材料环境腐蚀平台主任 李晓刚教授


技术原因分析:典型土壤腐蚀 腐蚀速率高达0.5mm/年

之前网络上有报道称,“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的直接机理是输油管线与排水暗渠交汇处的管线腐蚀严重,引起原油泄漏,流入暗渠,空气和原油在密闭空间里混合。在原油泄漏后,救援处置中违规操作触发了爆炸。

针对这一结果,笔者进一步采访了李教授,据李教授讲,爆炸输油管线周边涉及到与腐蚀相关的环境非常复杂,附近地下是污水渠、输电线路和输油管交汇处,加之涨潮可能使海水倒灌到污水渠。现场的腐蚀环境分析结果显示,污水具有很强的腐蚀性,水中的电导率为2390μs/cm,氯离子含量为464ppm,偏酸性,在这种条件下,使爆炸管线附近土壤产生很强的腐蚀性,会加剧管道外壁的电化学腐蚀。

采访中,李教授指导我们观看了爆炸事故的初步调查报告分析,结论显示:“11.22”事故是由于东黄复线油管线与排水暗渠交汇处的管线外壁发生了严重腐蚀,腐蚀为典型的土壤腐蚀形貌,初步计算腐蚀速度达到0.5mm/年。为比较严重的腐蚀等级,腐蚀环境为污水污染的土壤,土壤受污水污染后腐蚀性大大提高。腐蚀引起原油泄漏,流入暗渠,空气和原油在密闭空间里混合。在原油泄漏后的抢修过程中,工作人员采用了非防爆电器引起爆炸。

李教授强调,这是一起由腐蚀引发的严重的次生灾害!

城市地下管线布局混乱 存安全隐患 专家建议应建立地下管线布局数据库

据了解,爆炸的输油管壁厚是7mm,调查结果显示的腐蚀速率高达0.5mm/年,照这样的腐蚀速度发展,输油管壁经过14年就会被腐蚀穿透。

而中石化的这条输油管线是在30年前建造的,那么为什么如此严重的腐蚀仅仅发生在这一段泄漏点上呢?

李教授再一次解答了笔者的疑惑,他指出:爆炸点地下管线多网交汇是这次爆炸的致命因素,上面我们已经提到漏油点的形成是污水污染土壤,造成的典型土壤腐蚀的次生结果。我们在远离爆炸点的地方取得的土样,通过测试发现腐蚀速率远远低于0.5mm/年,可见爆炸点周围土壤腐蚀性远高于其他土壤,主要还是来自管网交汇处的污水污染。

随着城市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市建改造也在同步发展。这次事故的发生,是城市地下污水管线在布网时根本不考虑输油管的具体位置和布网情况下,与输油管交叉,挖了一个主污水沟,使输油管在十米以上的宽度上,悬空在污水渠上。污水渠开始为开发式,后来随着城市建设发展,这里成为一个主街道,于是又在敞开式的污水渠上加盖了钢筋混凝土盖板,建造成了一个密闭空间,且密闭性十分好。这个位置也在人口密集的城区内,施工者又完全不考虑在线监检测的重要性和便利性,从而使检测排查工作无法开展,造成安全隐患。

以上事实也突显了一个问题,就是我国城市建设综合管理水平很低。城市经济在发展,地下管线的布局会越来越复杂,比如:电网、轨道交通地下网络等,如果某一地下管线的建设不考虑其他方面的管线布局,这样就会存在非常严重的安全隐患,如果一旦爆发在人口密集的地方,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因此,李教授建议,应建立城市地下管线布局档案和定期检修制度,比如居民集中区域、难以检测区域、多网交汇区域,尤其是多网交汇的危险地方,都要建立相关的地下布网数据库,建立定期的检测制度,方便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检修,以消除安全隐患。

笔者认为,城市地下管线布局数据库的建立,政府应该起到牵头和带动作用,以便各管线的主管单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是对人民生命财产的负责,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青岛爆炸事件警钟应在人们心中长鸣!

我国管线建设快速发展 质量、防护、监检测等相关制度体系要跟上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中国管线建设公里数也在迅速扩张,发展速度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速度基本同步,李教授称,现阶段国内管线腐蚀研究和防护技术完全可以支撑其发展速度,但在高速发展期相关制造单位并不太注意管线防腐技术和设计,甚至很多设计者并不具备基本的材料腐蚀防护基本知识,后果就是,很多安全隐患会在高速发展建设应用之后,大规模地暴露出来,造成严重的次生灾害。

李教授还指出,现在中国的许多管线工程的防腐措施做得都不到位,需要后期严格定期检测,各工程单位和制造部门应具备腐蚀会引起严重次生灾害的意识,并出台相关工程建设质量规定。

笔者认为,李教授提出的如下几点,值得业内人士参考借鉴:

1、建立相关在线监检测制度,发现管线问题,及时处理,落到实处。

2、对多网交汇、复杂环境和管线聚集点进行相关技术安全评估,该取消的取消,尽量将多网汇集转移到无人的地方,或减少多网汇集点。

3、定期进行管线维护修补。

4、加强内部管理和法规建设,并严格执行。

各行业要进一步加强腐蚀和防护的意识 跟上经济建设发展步伐

提到腐蚀与防护的意识问题,李教授告诉笔者,欧美国家在经过第一轮的经济发展后,各行各业在腐蚀与防护方面已经做的非常到位,后期出现的腐蚀与防护问题基本很少,是真正做到了意识先行。

而在我国,从制造和管理上对腐蚀和防护的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的,贯穿于装备全寿命过程的腐蚀与防护设计思想尚未建立。我们和欧美国家的差距,并不在技术上,而是在意识上,这一点是中国经济发展中最为欠缺的,国民的防腐意识确实有待提高,科普要跟上。

【结语】

由腐蚀引发的青岛爆炸事故的次生灾害,还在延续,多少家庭因这次事故失去了亲人,被蒙上了影响一生的阴影,政府还需要投入很多财力物力人力来补救爆炸所带来的破坏损失。

事实上,我们大家无一例外的都坐在或住在即将爆炸的当口上。

在城市日益繁华的背后,地下管道建设与安全运行同样重要,甚至比城市靓丽的外表更为重要。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地下管道将越来越多,污水、热力、电力、燃气、地下交通、通信和网络等设备都进入地下,这些管线建设的合理设计与检测维护,是城市规划时,政府和相关单位要更多考虑到的,并且要有前瞻性,未雨绸缪,才能避免腐蚀引发的次生灾害的再次发生。

现代化的国家和城市建设必须将地下管网建设与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体系中。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是科技部直属事业单位,致力于推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开放共享,其主要职责是: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和基础性工作;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发展战略、规范标准、管理方式、运行状况和问题的研究,以及国际合作与宣传、培训等工作;承担科技基础条件门户系统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参与对在建和已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的考核评估和运行监督工作。

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相关网站


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极地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计量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