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National Materials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Scientific Data Center
中文 | Eng 数据审核 登录 反馈
名称 : 晶间腐蚀的影响因素
内容 :

晶间腐蚀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热处理制度、合金成分和腐蚀介质等。

1 热处理制度的影响

(1) 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的影响

对18-8型不锈钢,当加热温度小于450℃或大于850℃时,不会产生晶间腐蚀。因为温度小于450℃时,由于温度较低,不会形成碳化铬。当温度超过850℃时,由于温度较高扩散能力增强,有足够的铬扩散至晶界和碳结合,不会在晶界形成“贫铬区” 。所以产生晶间腐蚀的温度是在 450~850℃之间,这个温度区间就成为产生晶间腐蚀的“危险温度区”(又称“敏化温度区” ) ,其中尤以650℃为最危险。焊接时,焊缝两侧处于“危险温度区”的地带最容易发生晶间腐蚀。焊缝由于在冷却过程中其温度也要穿过“危险温度区” ,也会产生晶间腐蚀,如图3-29所示。这种表示产生晶间腐蚀倾向与加热温度和时间范围的实验曲线,称为温度—时间—敏化曲线即TTS曲线。利用TTS曲线,可以帮助我们制定正确的不锈钢热处理制度及焊接工艺,以免产生晶间腐蚀倾向。


图 3-29 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对晶间腐蚀的影响

(2) 冷却速率的影响

不锈钢焊接接头在“危险温度区”停留的时间越短,接头的耐晶间腐能力越强。所以不锈钢焊接时,快速冷却是提高接头耐腐能力的有效措施。

(3) 金相组织的影响

不锈钢的金相组织如果是单相奥氏体,则其抗晶间腐能力较差。如果组织中同时还有一定数量的铁素体存在,形成奥氏体加铁素体的双相组织,会大大提高抗晶间腐蚀的能力。双相组织对抗晶间腐蚀的有利作用如图3-30所示。单相组织的焊缝由于柱状晶发展较快,晶间夹层厚而连续,析出碳化物后,贫铬区贯穿于晶粒之间,构成侵蚀性介质的腐蚀通道。双相组织的焊缝,由于树枝晶粒打乱了柱状晶的生长,晶间夹层分散而不连续,并且由于铁素体中铬的质量分数远高于奥氏体,碳化铬等化合物优先在铁素体的边缘以内析出,因而不致在晶界形成贫铬区。即使形成了贫铬区,也容易从临近的高铬铁素体中,及时得到铬的补充。因此这种双相组织会大大提高抗晶间腐蚀的能力。


a) 单相(奥氏体) 组织 b) 双相(奥氏?? +铁素体) 组织

图3-30 双向组织对抗晶间腐蚀的影响

2 合金成分的影响

(1) C的影响

C是不锈钢敏化的关键性元素,对晶间腐蚀有重大影响。C含量<0.08mass%时,析出量较少;含量>0.08mass%时,则析出量迅速增加。随着不锈钢中C含量的增加,在晶界生成的Cr3C2数量随之增多,导致晶界形成贫Cr区的机会增多,产生晶间腐蚀的倾向增大,使不锈钢的腐蚀速率增大,可见C是晶间腐蚀最有害的元素之一。奥氏体不锈钢中碳含量愈高,不仅产生晶间腐蚀倾向的加热温度和时间范围扩大,晶间腐蚀程度也愈严重。316L钢(0.006%) 的抗晶间腐蚀性能优于316Ti(0.036%) ,而316Ti钢的抗晶间腐蚀性能优于316钢。随着含C量的降低,如果奥氏体不锈钢的含C量<0.02%,即使在650℃较长时间加热时也不会产生晶间腐蚀。

(2) Cr、Ni、Mo的影响

Cr和Mo的含量增高,可降低C的活度,有利于减弱晶间腐蚀的倾向。Ni含量的增加会提高C的活度,降低了C在奥氏体中的溶解度,并促进了碳化物(Cr23C6) 的析出和长大,所以Ni会增加晶间腐蚀敏感性。Ni和Cr对不锈钢的晶间腐蚀具有协同作用。Cr、Ni和C的综合影响的研究表明,当Ni量相同时,不产生晶间腐蚀所容许的临界碳量(Cc) 随Cr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当Cr量相同时,Cc因Ni量增加而降低。值得指出的是,奥氏体不锈钢中Cr含量的增加,在低敏化温度区会加速晶间腐蚀,在高敏化温度区则会延长产生晶间腐蚀的时间。18-8不锈钢的晶间腐蚀在低于550℃时受Cr的扩散控制;高于此温度时,受碳化物的生成速率控制。因此,在低温下,低碳不锈钢也易于敏化。

(3) Ti、Nb的影响

Ti和Nb /span>与C的亲和力大于Cr与C的亲和力,高温下能形成稳定的碳化物TiC和NbC,大大降低了钢中的固溶碳量,使Cr的碳化物难以析出,从而降低了产生晶间腐蚀倾向的敏感性。

(4) N的影响

不锈钢中的n元素对晶间腐蚀的影响是复杂的,它取决于合金成分,处理温度及在合金中的含量。对于含Nb的不锈钢含有0.002% N时可形成稳定性极高的NbN和NbC,在钢冷凝中优先形成高度弥散的晶核、细化晶粒,增强了C和n与基体的结合能力,既增强抗晶间腐蚀的能力,又增加了钢的强度和韧性。但在含Ti和Nb的不锈钢中,Ti和Nb加入量应严格控制,否则,Ti和Nb会与n结合,生成TiN或NbN,从而失去固溶碳的作用。

(5) 其它元素

不管是作为杂质元素还是作为合金的添加元素,晶间腐蚀主要取决于其在晶界的浓度和分布。一般在晶间腐蚀区域的Si含量不超过晶粒本身的2~3倍。Kasparova认为,在沸腾的65% HNO3溶液中,含0.07%C和3.3mass% Si的X20H20钢,Si和C相互促进,形成Cr23C6型的碳化铬,促进晶间腐蚀的发生。

3 腐蚀介质的影响

不锈钢在酸性介质中晶间腐蚀较严重。尤其是在H2SO4或HNO3中添加氧化性阳离子,如Cu2+、Hg2+、Cr6+等能增大阴极过程电流密度,从而使晶间阳极溶解速率显著加快。就引起不锈钢晶间腐蚀的介质而言,主要是氧化性或弱氧化性介质,包括无机酸和有机酸在内的酸性介质。近年来还报道了一些不锈钢在水中与水蒸汽中发生晶间腐蚀的事例。

关于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是科技部直属事业单位,致力于推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开放共享,其主要职责是: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和基础性工作;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发展战略、规范标准、管理方式、运行状况和问题的研究,以及国际合作与宣传、培训等工作;承担科技基础条件门户系统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参与对在建和已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的考核评估和运行监督工作。

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相关网站


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极地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计量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